帕金森患者采用家庭跟进式护理联合亲情护理的效果
2018-07-04吴品萱
吴品萱, 徐 静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神经内科, 上海, 200433)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群体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迄今为止,关于其发生机制学界尚未完全阐明,主流观点认为与年龄、遗传及环境等因素存在相关性[1]。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动作迟缓、震颤、强直及步态姿势异常”等运动症状及“嗅觉减退、便秘”等非运动症状,随着时间推移症状会逐渐加重,晚期易发展为严重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对于PD的治疗尚无特异性根治方法,故患者临床加强疾病预防与后期护理尤为重要。赵素晨等[2]提出予以PD患者家庭-亲情式护理,可在保持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症状及延长生命。本研究以91例PD患者为例展开对比分析,主要探讨家庭跟进式护理联合亲情护理对其治疗依从性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91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关于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3],MRI检查可发现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SPECT检查提示多巴胺代谢异常;②临床资料完整,方便追踪随访;③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者;②合并严重心脏、肝肾疾病者;③长期卧床不起者;④各种原因引发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9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52~87岁,平均(69.50±4.30)岁;患病时间2~7年,平均(4.50±1.30)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2例,初高中18例,小学5例。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51~88岁,平均(70.20±4.50)岁;患病时间2~8年,平均(4.80±1.50)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3例,初高中19例,小学4例。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就诊后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病情检测、疾病相关知识随机宣教、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家庭跟进式护理联合亲情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 亲情护理
1.2.1.1 放松训练: 护理人员经培训后,以一对一形式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将患者调整至舒适体位后,引导其先进行3次深呼吸,时间控制在5~7 s,然后统一顺时针对肌群进行放松训练,先收缩5~10 s后再放松30~40 s,1次2组,时间30 min,训练至全身放松结束,2次/d[4-5]。
1.2.1.2 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每天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态度亲和、言语得当,在了解患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进行护理内容调整,同时通过给予患者关怀及鼓励,缓解其不良情绪。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亲情关怀,加强心理支持。
1.2.1.3 日常训练: 每天可定时安排患者读报或者播放电视新闻,帮助患者了解时事;同时指导患者完成穿衣、如厕、吃饭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并掌握训练方法。
1.2.1.4 触摸护理: 每天遵医嘱触摸患者面部、四肢等部位,时间控制在15 min以内,对于存在运动障碍患者可定时用轮椅将其推至室外活动、晒太阳。合理安排患者休息时间,确保患者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及连续睡眠;晨起护理活动可安排在6点以后,避免时间过早影响患者睡眠,晚上定时查房,患者入睡后停止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 家庭跟进式护理
以家庭为中心结合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并定期采用QQ、微信等通讯工具开展随访,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1.2.2.1 健康教育: 患者住院期间要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工作,形式可根据其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灵活选择,例如发放宣传手册、播放视频或者一对一指导等,内容包括:PD发生机制、药物选择及具体用法用量、康复训练方案等,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出院时将宣教内容手册或者光碟赠送给患者及家属,同时根据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出院后继续采用家庭跟进式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延续性的护理服务,可组建QQ、微信交流群或者定时举办讲座、办板报,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从而提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加强遵医依从性。
1.2.2.2 心理干预: 以小组形式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并通过多媒体、报刊、书籍等资料予以患者及家属医学信息指导,另外可通过情绪转移、放松疗法、集体心理治疗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随访过程中,可随时与患者交流,深入了解其心理需求及思维观念,在此基础上开展认知干预,也可引导患者分享日常生活中积极事件,加深其幸福感;根据患者个人喜好,选取美国音乐治疗协会推荐的音乐系列,鼓励患者每天定时聆听,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1.2.2.3 饮食指导: 依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并结合其喜好进行调整,进食以优质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避免与多巴胺类药物共同服用。另外每天补充300 g蔬菜、水果,下午5点前饮水量以2 000~3 000 mL较为适宜,必要时可予以患者生酮饮食,主要包括饱和脂肪酸、富含硒类饮食(诸如鱼类、动物内脏、大蒜等)、富含络氨酸的食物等,同时加强饮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2.2.4 康复运动训练: 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松动训练、姿势保持训练、Trager疗法等系统性康复训练,同时可辅助中医推拿按摩。在家庭跟进式训练过程中,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训练方案,内容包括: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四肢关节训练等,将训练内容的动作分解步骤、运动技巧等制成影视资料,指导患者观看并按照指定方案主动训练,2次/d,运动强度以不产生疲累感为宜[6]。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训练情况进行效果总结、反馈,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运动方案调整。另外组织患者集体学习五禽戏、太极拳等运动,3次/周,30 min/次,可引导患者家属共同训练,起到督促职责[7]。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症状改善情况
①患者肌张力情况参考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进行评估,评分范围:0分(肌张力正常活动无障碍)~4分(受累部位运动时僵硬),得分越高,表明肌张力越差。②参照功能性步态评价量表(FGA)评估患者功能性步态情况,采用0~3分等级评分法,总分30分,平衡及步行能力与得分呈正比。③2组患者均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对患者运动症状情况实施评价,包括42个项目,总分144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能力越差。
1.3.2 治疗依从性
依从性调查包括合理用药、科学饮食、适量锻炼、按时复诊4个方面。
1.3.3 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对其社会功能进行调查评价,指标包括算账能力、准备饭菜、独自外出等10个维度,每项均采用“0~2分”等级评分法,总分20分,社会功能与得分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运动症状改善情况
干预前2组Ashworth评分、FGA评分、UP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Ashworth评分、UPDR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FGA评分较干预前升高,说明2组运动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且观察组运动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合理用药、科学饮食、适量锻炼、按时复诊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干预前2组FA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A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干预前均降低,且观察组FA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症状评分对比 分
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2 2组患者遵医嘱情况对比[n(%)]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3 2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分
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PD主要是由于黑质变性引发纹状体中乙酰胆碱与多巴胺功能失调而发病,相比正常人群,患者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仅为其1/10[8]。现阶段全世界罹患PD的患者约有500万人,而我国约占1/2,且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PD发生率也随之上升,预计在今后35年内,我国患病数量可能达现有患者人数4倍之多,是目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9]。另外据调查显示,PD患者除却伴有运动功能紊乱及精神症状外,多数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会引发自尊低下、自我态度和社会支持改变等诸多心理-社会适应变化,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故而在该疾病临床治疗中,在改善患者运动症状的同时,更需加强对非运动症状的恢复[10]。
家庭跟进式护理是指依据出院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系统化持续性预期干预的过程,当前在临床多种疾病护理中得到广泛推广[11]。家庭跟进式护理是以Orem自理理论为指导,实践中强调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发挥潜能促使患者主动、积极参与各项日常护理活动;另外该护理模式能有效调动患者家属能动性,有助于提高患者家属督促意识,增强其居家康复意识,可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运动障碍,减少残疾发生风险。相对常规护理而言,家庭跟进式护理的核心在于制定及执行康复护理计划,打破了常规护理住院康复模式,出院后仍能够为患者提供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为不同个体制定针对性的锻炼计划,例如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的PD病患者,以“主动性”康复训练为主,可选择进行散步、打太极等运动项目,但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而言语障碍者,则指导其进行发音、朗读训练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护理方案。现阶段学界关于家庭跟进式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较为多样,但多停留于脑卒中、外伤性截瘫、骨质疏松等疾病护理方面,且多为单一应用研究,关于其联合应用探讨较为欠缺[12]。本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改善PD病患者预后,笔者认为,可将其与亲情护理联合付诸于护理实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shworth评分、FGA评分、UPDR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家庭跟进式护理与亲情护理联合可起到协同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最大程度改善患者运动症状。
亲情护理是一种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护理中将患者当做亲人,为其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全面服务,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活动之中[13]。亲情护理模式实践中要求护理人员强化基础护理工作,与此同时注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在了解其护理需求基础上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计划,提升护理工作有效性。亲情护理模式与家庭跟进式护理的联合应用实现了人文关怀与个性化、持续化服务的有效结合,能够使护理措施实施更加灵活、效果更加持久,患者认可度相对常规护理较高,因此观察组护理后饮食、用药、锻炼等遵医依从性明显提高[14]。
研究[15]发现,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使患者调动心理、行为及社会等非常有效的应对自愿,从而有效保持理想的健康感知状态,提升生存质量。本研究所选两种护理模式均较为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通过予以患者关怀、鼓励及有效的心理疏导,患者参与护理活动的积极性得以提升,能够帮助其激发疾病自我管理潜能,有计划、有目地执行各项护理对策,因此预后良好。出院后6个月,FAQ量表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能够有效参与社会活动,且适应性良好,证实家庭跟进式护理联合亲情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社会活动能力,能够为疾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尚未开展多中心研究,且存在样本量过少、选取不典型等局限性,未来研究仍需扩大样本进一步作纵深探讨。
综上所述,家庭跟进式护理联合亲情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活动功能,预后良好,值得推广。
[1] TROJANO L, PAPAGNO C.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 update. II: behavioral disorders.[J]. Neurol Sci, 2017, 39(3): 1-9.
[2] 赵素晨, 吴庆文, 闫春林, 等. 唐山市轻度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24): 7227-7228.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4, 10(6): 428-433.
[4] 蒋洁丽.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联合音乐干预对高血压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14, 12(10): 896-897.
[5] MONTICONE M, AMBROSINI E, LAURINI A, et al. In-patient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Mov Disord, 2015, 30(8): 1050-1058.
[6] 刘辉, 刘波, 伍萨, 等. Biodex静态平衡模式训练在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后期康复中的应用[J]. 中医正骨, 2014, 26(4): 67-69.
[7] 黄豪, 张文召, 杨朴,等. 太极拳对早期帕金森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3): 281-282.
[8] 吴克琴, 艾文伟. 应用下肢运动训练法改善老年帕金森病人肌张力和步行能力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 2016, 30(33): 4167-4169.
[9] 张佳, 康文岩, 刘军. 帕金森病患者唾液α-突触核蛋白与纹状体多巴胺摄取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内科杂志, 2017, 34(1): 45-48.
[10] 杨洁. 中西医结合诊疗痴呆概要[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13): 125.
[11] CHERAGHI F, SHAMSAEI F, MORTAZAVI S Z, et al. The Effect of Family-centered Care on Management of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J]. Int J Community Based Nurs Midwifery, 2015, 3(3): 177-186.
[12] 邱玉华. 社会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及抑郁情绪影响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6): 142-143.
[13] 曾晓红. 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家庭跟进式护理对改善其康复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7, 17(1): 76-78.
[14] YEH H Y, MA W F, HUANG J L, et al.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family empowerment program on family function and pulmonary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 Int J Nurs Stud, 2016, 60: 133-144.
[15] 张宁娜. 亲情化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 10(1):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