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交通疏解优化研究
2018-07-04李新星
刘 级 邰 昊 李新星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进入城镇化建设时期,截至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7.4%,进入了城镇化的第二阶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城区旧格局与快速机动化的矛盾日渐突出,城市人口的膨胀、老城区用地紧张、公共交通的相对滞后等因素均导致堵车成为老城区常见的顽疾。如何解决老城区的拥堵问题成为时下急需解决的难题。
1 工程概况
宜昌市胜利三路为西陵区一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连接长江两岸的西陵区与点军区。道路形式为主辅分离,主线为高架桥,接夷陵长江大桥,起点位于沿江大道,在距东山大道东侧230m处落地;辅道为地面形式,双向四车道,道路两侧基本为居民区,存在少量公共建筑和教学建筑。由于西陵区为宜昌市开发最早且最为成熟的市区,道路两侧建筑密布,距离主线桥仅5~17m。
胜利三路主线桥与沿线相交道路均无联系,仅在东山大道处设置一对上下桥匝道,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交叉口现状为三层布置:第一层为快速公交和社会车辆直行专用通道,第二层为平面环岛,第三层则为夷陵长江大桥引桥。第一层和第三层均通行直行车辆,第二层为胜利三路和东山大道交通转换层。其中二层环岛东侧存在一条铁路,该铁路隔断地面辅道交通,导致仅剩一条车行道。总体布置见图1。
图1 总体布置图
作为宜昌城区一条重要的沟通长江两岸的道路,胜利三路所承载的交通量巨大。东山大道与胜利三路交叉口已成为该片区的交通制约点,在交通高峰期基本陷入滞留状态。经现场交通调查,拥堵最严重的点位于胜利三路主线桥上桥匝道口,除此之外,环岛车流也已接近饱和。东山大道交叉口交通流量图见图2。
图2 东山大道交叉口交通流量图
2 现状分析
(1)铁路与东山大道二层环岛共面,由于铁路的阻隔,导致胜利三路辅道在通过铁路处仅剩下一个车道,且人车混行,成为交通的瓶颈(见图3)。
图3 现状制约因素(一)
(2)夷陵长江大桥引桥在东山大道西侧设置一对上下桥匝道,该匝道落地点距东山大道交叉口仅25m,严重小于规范允许值[1]。导致下桥车辆过早进入环岛交织段,车辆提前减速,在交通高峰期时常导致下桥匝道的拥堵,严重时甚至影响主线直行交通(见图4)。
图4 现状制约因素(二)
(3)该段道路位于老城区,道路两侧建筑密布,居住人数众多,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所使用的小汽车数量也与日俱增,原设计的道路宽度已不能满足人们出行要求。但两侧建筑贴邻道路,可退让空间不大,若强行拆迁,则成本极高,且社会影响较大。此外由于管理问题,现有车行道违章停车,使得原本就不够的行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人行道也被违章占用,行人只能借用车行道通行(见图5)。凡此种种,均导致该路段拥堵的情况每日发生。
图5 现状制约因素(三)
(4)道路交通组织存在先天缺陷。东山大道和胜利三路均为城市主干道,交通转换通过地面环岛实现。先不论是否满足道路容量,单就交通组织而言,该种方式交通冲突点极多。且夷陵长江大桥引桥的匝道过于靠近东山大道交叉口,进一步导致冲突点的增多。同时,东山大道交叉口未采取人车分流,未实行灯控,行人随意穿行,加剧了该路口的拥堵状况。现状交通组织图如图6所示。
图6 现状交通组织图
3 设计方案
由于胜利三路主线桥已使用18年,主梁存在大量裂缝,需要进行定期维修加固;且东山大道交叉口内的铁路近期将实施轻轨化改造,存在多个项目交叉的问题。考虑到建设时序以及项目报建时间较长等因素,现将该段道路设计方案调整为近期和远期。
3.1 近期设计方案(图7)
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作为市区内重要的城市主干道,承载的交通量巨大。在相关程序及手续完善之前,对交通现状不做大的改变,同时打通二层环岛处铁路对地面辅道的阻隔,将原来仅剩的一条车行道拓宽成双向四车道,同时新建人行道,人车分流。该方案施工周期短,不影响交通,可快速打破辅道瓶颈。现场实施后,辅道交通得到明显改善。
图7 近期设计方案
3.2 远期设计方案(图8)
东山大道的直行交通通过下穿通道疏解,胜利三路的直行交通通过主线桥疏解,均无信号灯和行人等干扰因素,交通极为顺畅,但胜利三路主线桥在该路口仅为双向两车道,需拓宽至双向四车道,以保证与主线前后段交通量匹配。本路口交通干扰最大的地方在于二层环岛处,西陵区内部的交通转换以及进、出城交通在此层交织,如何快速疏解二层环岛交通是解决本路口拥堵的关键所在。
为快速疏解出城车流,在东山大道上增设两支匝道,使得出城车流不需要汇集到路口处便可直接疏解;同时增设一支左转定向匝道,减少东山大道左转交通对二层环岛的压力;并拆除原上、下桥匝道,重新新建下桥匝道,下桥匝道的落地点按照规范要求远离东山大道交叉口。
从技术角度分析,这些改造措施消除了原路口瓶颈,并有效改善了原设计不合理之处,使得环岛的交通量和交通冲突点剧减。
图8 远期设计方案
从非技术角度分析,老城区人口密集,车辆众多,相关部门还应结合城市布局,合理地布置停车设施;加强对违停乱建的管理,增加市民安全出行意识[2],多措并举,方可打通老城区“血栓”。
4 结语
我国城镇化方向更多的是城市外扩,导致很多城市都存在老城区。这些区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拥堵,出行不均衡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各位参考。
(1)城市布局要合理、公共预留用地要充分。尽量制定多个城市中心,围绕该区域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使得居民就近工作、生活,避免出现“潮汐式”出行;在用地上,除考虑车辆、行人用地外,还应预留公共设施用地。近年来出现的“共享单车”就是一个典型。未来的社会将更加以人为本,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将层出不穷,城市管理者应以跨越式的眼光合理规划用地。
(2)城市规划要先行,要具有充分的前瞻性,根据城市的发展扩张程度,及时地补充完善,同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对已经完成的规划成果不可随意修改。目前很多城市存在断头路,交通未闭环,究其原因,不是前期规划工作不到位,就是后期频繁修改所致。
(3)老城区用地本就紧张,车辆违停、人行道乱搭乱建的现象使得拥堵的交通进一步恶化;同时老城区开发成熟,人们过街需求较大,而过街设施要么数量不够,要么设计不便利,导致部分行人穿行道路,也增加了交通压力。相关部门应增设过街设施,增加人们安全出行的宣传教育,定期清理乱搭乱建设施,给城市一个文明的出行环境。
(4)设计要具有前瞻性,人车分流是基本。特别是重要道路交叉口,不能单纯的依靠信号灯和现场管理进行交通控制,要从设计阶段就全盘考虑,通过路网或者匝道提前分流,尽量减少道路冲突点,实在不能避免,应使冲突点均匀化,不可过度集中。此外,合理规划道路两侧构筑物,避免汇入汇出点过多,干扰交通。
[1] 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
[2] 段耀文.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交通疏解[J].科技传播,201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