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羲皇故里”
2018-07-04张双锁
□张双锁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其名气不可谓不大。然而,其“祖居地”在何处,“出生地”在何处?却鲜为人知!
据史料记载,伏羲为陇西郡成纪县人。于是,以“成纪县治”为依据,一个“羲皇故里”,便有了三个地方:一个是甘肃静宁,一个是甘肃秦安,一个是甘肃天水。试问,这三种说法,哪一个说得对呢?答曰:都不对。
原因之一,忽视了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成纪县治起初在静宁治平乡刘家村,唐代开元年间迁到了秦安显亲川(今安伏乡一带),北宋初又迁到了上邽(今天水秦城区)。按理来说,“羲皇故里”当为静宁。但这种说法仍不足为信。因为当今的静宁,压根就找不到伏羲的“祖居地”和“出生地”。
原因之二,忽视了确定籍贯的理论依据。《新华字典》说:籍贯指“自身的出生地或祖居地。”由此可见,籍贯是一个双项选择:只要据其一,便可确定籍贯。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有两个籍贯:一个以“祖居地”来确定,一个以“出生地”来确定。
那么,伏羲的“祖居地”在何处,“出生地”在何处?答曰:其“祖居地”在甘肃庄浪县朝那湫,其“出生地”也在甘肃庄浪县朝那湫。所以从当今的行政区划来说,“羲皇故里”只能是庄浪,而不是别的地方。
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哪能出得了伏羲这样的人物?可事实却偏偏就是这样。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的庄浪,十年九旱,而其境内的最高峰——桃木山西麓,却隐藏着一对“永不干涸”的天池:它们共同的名字叫朝那湫。
朝那湫古称雷泽。《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朱熹《诗经注》说:“汭水出吴山之西。”这里的“吴”,指吴山,古称吴岳、青龙山,今称凤凰山,为秦汉王朝祭天的地方,被誉为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而“汭水”导源于桃木山南麓。由此可见,雷泽即朝那湫。——现代学者范三畏《旷古逸史》说:陇山即“吴岳”,朝那湫即“雷泽”,其对“吴岳”的判断有误,而对“雷泽”的判断则是正确的。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皞帝庖犧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犧于成纪。”(《太平御览》亦有相似记载)《旷古逸史》亦说:雷泽,乃“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之处”。由此可见,伏羲的“祖居地”为朝那湫,“出生地”亦为朝那湫。而其湫今在庄浪,所以说“羲皇故里”在庄浪。进一步说,“娲皇故里”亦为庄浪,因为女娲与伏羲是兄妹,也是夫妻。
那么,朝那湫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
这还得从头说起。六盘山古称陇山,也称大陇山;其南端古称小陇山,今称关山。陇山者,龙山也:龙脊为其第一高峰——米缸山,《山海经》称之为“高山”;龙首为其第二高峰——桃木山,《山海经》称之为“龙首山”。龙山之名,因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而得。《史记索引》说:“湫,即龙之所在。”而由龙山到陇山,那是在漫长的汉字演进中因转注而来:因为龙是一种动物,而山则是一种地形,于是后人便给龙字加了一个“耳”旁,耳在篆书左旁时写作“阜”,阜与土有关,这就把动物与地形分得一清二楚了。
俯瞰六盘山一带,层峦叠嶂,连绵不绝,其势如波涛,如大海;而六盘山则恰似一条巨龙腾跃于波涛起伏的大海之中。可以说,只因有了六盘山这条巨龙,西来的狂风和沙尘暴才有所阻挡,故而也才有六盘山一带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桃木山地处关山之巅,这里峭壁林立,苍岩起舞,杂树交荫,方圆40里有大大小小的泉湫100多处。东北麓有泾水源头老龙潭,为宁夏泾源地界;东南麓有汭水源头,为甘肃华亭地界;西北麓有朝那湫,为甘肃庄浪地界。这里俨然是一个“龙的世界”!
华胥,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这个部落首领的名称。由于这个部落是一个游牧民族,总是逐水草而居,有时东迁,有时西迁。而桃木山一带广阔的草甸和丰沛的水源,为这个部落提供了可靠的生存条件,所以这个部落曾一度迁徙到桃木山一带居住。值得一提的是,朝那湫之水极其甜美,是人畜饮用的最佳水源。正如杜甫诗中赞美之言:“味如甘露浆,挥弄滑且柔”。
朝那湫,是6500万年以前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两个石质湖泊。这里为白垩纪地质结构:岩石厚度1160米以上,距今1.45—0.65亿年。由于其水渊通地脉,所以数千年、数万年以至上亿年以来,总是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始终保持恒定状态,永不干涸。与此同时,由于其水在岩石间与泾水源头和汭水源头相通,所以数千年、数万年以至上亿年以来,永不外溢。更为奇特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当地曾引水灌溉,但渠挖几许,水降几许,其水就是不流,故而终止此举,其原因也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朝那湫,是“华夏第一国”——华胥国的都城所在地。其国以龙为图腾崇拜物,其来源便是朝那湫。因为龙是水的化身,而水则是生命之源。可以说,对龙的崇拜便是对水的崇拜,而对水的崇拜便是对生命的崇拜。这与华胥国“以生存为第一需求”的社会目标是一致的。再说,伏羲文化的原点——太极图,同样来源于朝那湫。太极图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的一个图标,其阴来源于后湫,其阳来源于前湫,其图标则来源于后湫的“状似弯月”。这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的结晶。
朝那湫之名,因西周末期的朝那国而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那,西夷国。从邑,冄声。安定有朝那县。”据考证,“西夷国”即朝那国。它是我国西周末期一个名为那族的国家,由西周以前的卢国演变而来,那人为卢人后裔。周武王伐纣时,卢人曾随其出征。其都城在朝那湫,王宫为湫后悬崖之巅的“马槽槽”。公元前623年,其国被秦国(秦穆公晚期)兼并。
关山一带是秦人始祖的发祥地,而朝那湫则是秦人的龙脉所在。故而秦人始祖在这里祭天。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尽管曾几次迁都(其都城依次为秦亭、上邽、雍城、咸阳),而它却并没有忘记其老祖宗的发祥地。如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当秦楚之战处于胶着状态时,秦国便祈求于天,除在雍城、洛阳投放石刻祭天文告《巫咸》《亚驼》外,在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天文告《湫渊》,史称三文为“诅楚文”。
就是到了汉代,汉王朝出于正统地位的考虑,仍然在朝那湫祭天。如汉武帝、汉安帝、汉桓帝曾先后到这里祭天。古人有诗曰:“绝顶天池放眼明,飘然如若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其“绝顶”“最高”,既把桃木山的超然气势表现无余,也把帝王的超然气概表现无余。
朝那湫,自古就有“灵湫”“神湫”之称。当地民谚说:“湫头两朵云,陇右千山雨;朝那一杯水,泾河万里源。”故而秦汉时代将其列为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与长江、黄河、汉水齐名。它的历史地位是崇高而神圣的!
附记:对于朝那湫的考证,详见笔者《论庄浪朝那湫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意蕴》一文,载于2018年第1期《西部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