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文化中蕴含的解放思想理念
2018-07-03宋婉琴
周礼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周礼文化与解放思想、追赶超越一脉相承,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要找准周礼文化和解放思想的结合点,继承周礼优秀文化基因,赋予时代内涵,凝聚团结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这也是传承周礼文化的根本内涵和根本出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因为有变革维新的精神,因而得以不断发展前进。回顾中国历史上五次思想解放运动,我们不难发现,思想解放和思想禁锢往往是如影随形,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而周礼文化的建立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开始,它的产生就是周人针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任务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发展、扬弃变易的产物。周礼文化中蕴含着如下几个方面的解放思想理念:
第一,周礼文化蕴含的与时俱进思想。商朝晚期,纣王荒淫残暴,社会矛盾尖锐,百姓怨气日盛,统治阶级内部派系分立,斗争激烈,诸侯渐有离心,国力日渐衰落。周人灭商后,统治阶级针对商晚期所出现的种种社会乱象,思考如何建立符合其意志的“理想国”,使整个社会有序起来。在这种问题意识的指导下,周人以血缘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相结合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它也是周文化的核心特质。血缘宗法制化解了统治阶级内部为权力争夺的无序化;礼乐制度使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有章可循。虽说血缘宗法制与礼乐制度从本质上都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但从治理理念的角度看,它也是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站在了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最终实现了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第二,周礼文化蕴含的开拓创新精神。《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从动态角度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不断革新,不断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因循守旧,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公元前11世纪前期,商王朝走向没落,朝纲衰败,开始对周人的封地邰地肆意掠夺,以致邰地动荡不安,周人孙辈们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如果坚守这块整整养育了四代族人的可爱土地又无力对抗商王朝的蛮横掠夺;走,路又在何方?族人陷入了痛苦的求索之中。新一代族人首领公刘在征得族人中见多识广,智虑周全之士的意见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由邰迁豳(今彬县、旬邑一带)。来此地后与当地人友好相处、相融,并带来了农耕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豳地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过着平安康乐的日子。 然而,族人迁豳传了九世,历经三百多年后,豳地受到了北方猃狁族的野蛮侵略。不断遭受被掠夺的族人激愤难遏,要求抗击。族人的首领古公亶父认为族人势力弱小,一旦与猃狁硬拼,族人必然要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出于为族人担责,古公亶父决意由豳迁岐。古公亶父自率族人在岐山脚下定居后,继承了先祖后稷公刘之业,广施仁政;大力发展农耕生产,稳固基础;修筑城郭,防御外来侵略;兴建筑业,使民住有所居;设管理机构,治国理政,经过几十年的创业奋斗,使西岐大地呈现出了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周边国家纷纷归顺。 周人探求追索,另辟蹊径,开拓创新、忧劳兴国的创业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周礼文化蕴含的持续发展观念。周礼文化中位于“三礼”之首的《周礼》以“六官制”详细反映了上古时期的政治体系,而其中的“地官”职责之一就是“辩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意思是说,地官要按照不同地势、不同土质的土地适宜于不同民众、鸟兽、草木的法则,辨别十二种类别土地的各种物产名号,用它来占视人们的居处,知道它们对人有什么益处和害处,从而使人们趋利避害,使民众繁盛,鸟兽繁衍,草木繁茂,发展各种依靠土地进行生产的事业。由此可见,周人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该认识和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在无法改变自然的情况下不断顺应自然规律,辨识不同自然事物之间的差别,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才能使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更加幸福。这一认识与我们现代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本一致。周人雖然无法以系统的理论来说明这些问题本质原因,但他们或凭经验,或凭猜测得出了这些朴素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持续发展观念并将其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实践当中,不能不令人钦佩。
第四,周礼文化蕴含的进步革新理念。《列宁选集》有段话:在奴隶社会里,被统治的“奴隶按法律规定却是一种物品,对他不仅可以随便使用暴力,就是把他杀死,也不算犯罪”。《斯大林选集》也论述说,广大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其人身像牛马一样,是奴隶主“占有”的财产,奴隶主“可以把他们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他们是“毫无权利的人”。马克思列宁主义所讲的这些奴隶社会主要特征,在周礼中已经根本见不到了。相反的,周礼主张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这样的原则:以道德教化为主,不能滥施刑戮,承认其有一定的权利,反对任意虐杀的殉葬制度;关心其生产和生活,在经济政策上应该“丰民之财”、“敛从其薄”,实行养民富民策略。而且在《礼记》和《周礼》等文献中,都记载有西周初年,把“田庄一个一个分成了小块土地”,授予农民耕种,于是,农民有了小块土地,有了自己的私有经济。从当时的“历史范围”而言,周礼的这些规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革新。
第五,周礼文化蕴含的生态环保观念。文王演《周易》的思想光华,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社会理想、人生哲理多方面的认识上,周人以乾为卦首,表现了周人对“天”的精神崇拜,改变了远古时代的拜物教信仰,使得周人的精神信仰超越了狭隘的物神范围的限制,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天”的精神信仰,使周人具有了统一的救世主义文化意识,并赋予周人以强烈的使命感。《周易》中八卦图创立的二进制比十三世纪德国数学泰斗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提前将近三千年。周人以乐舞艺术化手段唤起人心向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促进生理上的协调、科学上的适度、心理上的和悦,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堪称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深度体现,是我们今天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的重要思想源头。
宝鸡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周礼文化历史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基石,无论是在空间的广阔度上,还是在实践的绵延度上,它都深层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作者简介:宋婉琴,现任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校委委员、行政法学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学副教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