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钱斩吏”说开去
2018-07-03姚让利
张乖崖,生于946年,卒于1015年,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他在自己的画像上如此题赞:“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中记载了张乖崖这样一段“一钱斩吏”的故事:
原文: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鋸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盖自五代以来,军卒凌将帅,胥吏凌长官,余风至此时犹未除尽。乖崖此举,非为一钱而设,其意深矣,其事伟矣。①
翻译:
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库吏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那个库吏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吏斩了。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崇阳人至今还在赞扬这件事。大概从五代以来,这里的士兵侵犯将领主帅,这里的小吏欺压长官,残余的不良风气到现在还没有除尽。张乖崖这个举动,不只是为了一钱,它的意义很深远。
看钱库官吏所盗窃的铜钱有: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
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张乖崖因一钱而斩吏,虽然对于是否有悖法度值得商榷,但其对道德品质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推断,促人警醒,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道德为先
连古代的官吏都是如此重视道德品质,何况我们已经处于现代社会的今天。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中不断修炼、不断提升的过程。尤其是面对各种诱惑时,要始终保持慎独、慎微的警觉性,始终保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平常心,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管得住身手,做到防微杜渐,重视自己的道德尊严和个人形象,珍惜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社会声誉。
我们无论是做官还是为民,道德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而道德品质就体现在日常的细事小事之中,是从点点滴滴累积形成的,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也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俗话说,“万从一上数,大从小中来”。“一”虽微不足道,但无论高楼大厦还是万丈深渊,都是始于“一”。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尺五”,“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等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一”的篱笆没扎紧,“万”的野狗就会钻进,道德就会退步,品质就会滑坡,当欲望一旦毫无顾忌、毫无约束地释放的时候,就往往会成为习惯,最终因固化而难以挣脱,落得可悲下场。宋代张乖崖的“一钱斩吏”,在告诫着人们:做人必须要事事讲道德,处处显品质,毋以恶小而为之!
二、廉洁自律
读罢“一钱斩吏”的故事,我们不禁要赞叹故事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一钱”对于国库中存的不计其数的钱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正所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贪污不在于钱数的多寡,而在于其性质的恶劣,在于其日积月累。张乖崖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将那位贪污“一钱”而全然不知悔改的官吏处以极刑的。
当然,当今社会的法律法规和程序制度正越来越完善,不可能再出现“一钱斩吏”的事件。但是,这则典故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廉洁自律,自己要把自己看紧了、管住了,绝不能为是“第一次”、为是“小钱”,便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找台阶。否则,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积少就会成多,最终会自食恶果。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现实中,许多落马的贪官往往就在于对“小”和“少”缺乏警惕,对“第一次”缺乏警醒,“不就一点小钱么,能把我怎么样!”“就这一次,下不为例”……是的,一点“小钱”可能确实不足以构成违法犯罪,一次两次也可能很难被查出来,可怕的就是这一点“小钱”、这“第一次”打开了贪欲的缺口,从而由小到大、积少成多,不知不觉变成了贪婪成性、受贿成瘾的贪官污吏。
翻看近年来落马贪官写的“悔过书”,几乎都有为自己的“第一次”贪污、为一次次“小钱”受贿而感到后悔的内容,“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几乎成了他们走向自我毁灭的共同套路。这是否也印证了典故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从古到今都不会例外!对此,每位领导干部是否也都应该警醒呢?
三、防微杜渐
在这里,无须评论县令究竟斩得对不对,只想就库吏对贪赃的态度做出联想。现实生活中,倒真有一些人像库吏这般宽容放纵自己,甚至触犯了党纪国法还气壮如牛。一些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东窗事发后,不是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这点问题算什么,比这严重的还多得是呢!”大有五十步笑百步的“豪气”。不能否认,这些人起初也谨小慎微,收条香烟、索个红包,尚觉“烫手”,可一旦宽容和放纵了自己,下水湿了第一脚,便以“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而自我原谅,进而大肆贪污受贿,直至走向不归路。
俗话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纵观近年来一些腐败分子堕落的过程,如前些年在震惊全国的厦门远华大案中,那些被“拉下水”的党政官员,大多是从“一夜风流”、一次受礼开始的。随着一次次得手,一回回尝到甜头,而不能自己,以致越陷越深,由小恶酿成大恶,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最终跌进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有一句话说得极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人生的每一步、工作的每一处、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小心谨慎,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如此,人生之路才会平坦顺畅,否则,放松警惕,满不在乎,就会在人生旅途上“从小恶发展到大恶”的悲剧。
眼下有些人认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当干大事、成大业,不应拘泥于细微烦琐的小节,“小节无伤大雅,不必小题大做”。其实不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平时不拘小节,就有可能微恙成大疾,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有些人觉得,人家请吃一顿饭、给拿两条烟、送个小红包,乃“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也有人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出点小问题,不必大惊小怪;还有人大言不惭地说,别人恣意腐败能“逍遥法外”,自己捞点小惠小利,算不上什么事,諸如此类,其结果常常是小节不保,导致大节丧失,最终为党纪国法所不容。
古人云:“毋以恶小而为之。”对于身居要位而又私欲膨胀者来说,今日一钱,明日一钱,就很可能发展到千日千钱。到了那无法收拾时,自然是悔之晚矣。可见防微杜渐,从一钱一物戒起,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从某种角度说,在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的今天,这“一钱斩吏”的故事也是可为镜鉴的。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腐败分子,任何一个人的腐化堕落,无不是从接受一次吃请、收受一点回扣、谋取一份私利开始的。乍看问题不大,但一而再,再而三发生,正如“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的道理,久而久之,必出大事。胡长清第一次只是接受了不法商人赠送的两支毛笔,后来发展到接受他人的金钱;杭州海关原关长耿永祥“禁锢一开,就出现第二次的接受,第三次的默认,第四次的麻木,一发而不可收……”当欲望一旦毫无顾忌、毫无约束地释放的时候,就往往会成为习惯,最终因固化而难以挣脱,落得可悲下场。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古人的话发人深省。我们党员干部要使自己的“质”不发生变化,必须首先在“轻”、“小”上提高警惕,时时处处对自己加以约束。我们党历来有严于律己的优良传统。当年焦裕禄因自己的孩子白看了一场戏,不但狠狠地批评了孩子,而且还带其上门赔礼道歉,补买戏票;郑培民坚决不准孩子搭自己的公车上学;汪洋湖严拒儿子“给我们一点工程”的要求,他们都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时刻绷紧拒腐防变之弦,在小事小节面前保持清醒,在小利小惠面前坚持原则,不因“一钱”而越雷池。做到了这一点,自然就能永存清白之身,永葆为官之本。
四、重要警示
一文钱本不足道,县令以“一日一钱”演绎出“千日一千”的结论,尤其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警示,在今天看来仍不乏现实意义。
银子是白的,眼球是黑的,见钱不眼开,谈何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未被斩首的“库吏”大有人在,特别是在银行工作的人们,天天与钱打交道,纤纤十指,钞票纷起,一日之内要有几万元的钞票在手中流过。私欲如果偶尔在头脑中一闪,一不小心就会演绎出“库吏”的悲剧。据报道,某银行的一名经理串通下属,在长达数年时间里,以“一日一钱”的手段,不断盗取定期存款客户的存款,金额高达1600万元之巨。可见“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的结论是正确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警示更发人深省。因此,要遏制腐败现象,就必须发扬古人“一钱斩吏”的精神,从一钱一物抓起,从一人一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可以说,那些“这点问题算什么,比我严重的多的是”的论调是极其荒谬的。
由此,我想起了职业道德的责任。简单地讲,就是做好分内应做的工作,没有做好就要承担责任。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行兴我荣,行衰我耻”,这又是每一个银行员工的责任。责任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命。面对众多的教训,我深深感到:责任立身,责任立业,责任兴行,责任兴国。
五、严厉惩罚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警示,对于我们今天的经营管理工作仍不乏现实的教育意义。
联想到实际工作,面对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落差,如果思想上稍有松懈,就无法抵制物欲、私欲横流的诱惑,就会演绎出一出出“库吏”的悲剧。君不见,报章经常这样那样的案件的报道,不都是一念之差造成的吗?而且许多还身居要职、业绩显赫、贡献较大,他们正是无法抵御住物欲和私欲的诱惑,在大量的金钱面前动了一念之差而做出了或监守自盗,或内外勾结,或上下同流合污的金融案件,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诸多的案件和现实工作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证明了“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的结论是正确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警示是发人深省的。
同时,对照我们目前对于这类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无非是降级、异地任用、撤职,责任特别重大的才动用法律武器,这与“一钱斩吏”的处罚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不能从根本上给予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以震慑和触动,更无法起到教育后来者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发扬古人“一钱斩吏”的精神,从一钱一物抓起,从一人一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各级管理部门要切实地站在为国家负责的高度上硬起手腕,对各种违规违纪案件一查到底,对违规责任人员一律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到底,要敢于得罪人、处理人,让那些违规违纪人员倾家荡产,为违规违纪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从思想深处和行动本身给其后任者、后来者以切实的震动,形成一种“有法必依,执法从严,决不迁就姑息”的从严治理的良好机制。
注释:
①(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姚让利,男,现任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主任,从事三国文化、周秦文化和馆藏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