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甘泉
2018-07-03易安然
易安然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坐在教室里,每每诵读这篇课文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栩栩如生地呈现一位深明大义、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位不知何氏之女的河南女子,她说夫弃金、断织劝学、大义护亲的故事,不仅成为千古传诵的美谈,也深深感染着我这位千年之后的平凡学子。
学习闲暇,我从《乐羊子妻》走进《后汉书》,喜欢上了桓少君的贤淑善良,仰慕于班昭的惊世才华,梦想着、努力着,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品行高洁、才华出众的奇女子。此后,由《后汉书》引路,我在诸子百家旁屏息,在唐诗宋词中徜徉,在元曲明著里小憩。先辈哲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浩如烟海,传统文化灿若星河。我贪婪地吮吸着、反刍着,感觉一股浩然之气在周身涌流,这大概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吧!不知不觉中我渐渐明白,一个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民族,为什么能开创文明盛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历尽风吹雨打、兴衰沉浮的国家,为什么终能富强振兴,引得万邦来朝!
合上经史子集,停吟诗词歌赋,闭目养神间,那个手挎名包、高调炫富的郭美美迎面走来,那个“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的相亲女仍在高声喧哗,那些无比自信又无比可悲的网红还在荧屏上拙劣地表演。我感到一阵阵恶心,一阵阵悲哀。我们的文化怎么了?这个世界怎么了?有的时候,高雅与低俗竟然毫无鸿沟,美丽与丑陋竟然不分彼此?
当商品经济波涛汹涌,当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当时代风云瞬息万变,当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们有的人口袋鼓了,脑袋空了;有的人物质富了,精神却瘪了。这些人多像迷路的孩童,把老祖宗殚精竭虑守望传承的精神财富,丢弃在出发的路上。一个无廉耻无情操、无信仰无精神的现代人,又与大漠荒野的无名动物有何区别?
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段积贫积弱、屡遭欺凌的屈辱史,也是一段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文化复兴史。在晚清摇摇欲坠、民族岌岌可危之际,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大力振兴科技,于是开展了洋务运动;有人主张文化西化,呼吁把传统文化一脚踢翻,于是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叉路口,中华传统文化,归宿在何处?中华民族振兴,出路又在哪里?
我想,这就在于国学。“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持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章太炎老先生一席话振聋发聩;“华夏民族文化,终必复振”,陈寅恪先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亡莫大于国魂亡,而国亡次之”,康有为先生也如是说。历史与现实无数次证明,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标志,是华夏儿女行走再远也无法舍弃的精神归宿,是根,是魂,是民族崛起的基因密码和不竭动力!
从翰墨飘香的国学经典中抬起头,思绪向远处飞扬。100多年前的邓实先生在我耳边喃喃细语:“国学者,一国自有之学也,本乎地理,根乎民性,须臾不可离也。”媒体时有报道,我国公民出国旅游时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在历史文物上乱刻乱画,因为种种类似之事,他国民众向我们投来了异样的目光。每当这个时候,我们真应该沉下心来勤修国学中那些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名篇;当世界争端迭起、战火纷飞的时刻,国学中那些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理念,又将是惠及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福音……
是的,就让传统文化渗透我们的血液,争做一个修身立节、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就让国学精髓入脑入心,复兴一个自强不息、傲然挺立的优秀民族;就让中华文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成就一个团结进步、兴旺发达的泱泱大国!
是的,国学须臾不可离也。如同汩汩甘泉般的国学,浸漫心田,滋润灵魂,哺育一代代华夏儿女,令我们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