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吃不吃爆米花
2018-07-03李碧华
李碧华
幸好蒲松龄落魄。
幸好他仕途失意:──“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否则,中国只是多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官,却痛失一位短篇小说天王。
这位大作家也怪可怜的,一生过的只是悲多欢少的日子,既无可歌可泣之业绩,又乏动人心弦的爱情传奇,只是封建社会的穷酸知识分子教书先生,却能天马行空,写出近五百篇奇诡、瑰丽、奔放的《聊斋志异》。
他生前收不到稿费、版税。死后后人尽情抄袭利用,改头换面,借题发挥。
若干塘,多希望有个“满井”。
满井又名 “柳泉”,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蒲家庄东头有条大沟,内有一眼泉,井泉眼涌出的甘水形成溪流,在大道旁流淌。
失意的蒲松龄,无所事事,在旁边一个茅亭,摆下石桌石凳,设个茶摊子,招待各方途经此地的行人,大家一起谈天说地,交换奇闻异见,蒲松龄得到好多灵感,他搜集了资料,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忘却现实之枯燥、空虚,精神上不断自我欺哄,心中有气,借古讽今,所以换来一篇又一篇佳作——
《画皮》《聂小倩》《促织》《伍秋月》……
他是山东淄川城东七里的满井庄人。
墓地在“聊斋园”。外围青砖,遍植古柏,是荒坟的组群,几十个凸起的杂草横生的小丘,葬着一代名家和他的先祖。墓地还遭破坏,被毁被盗被砸,挖出了四枚图章、锡制灯台、酒、玻璃嘴的烟袋等物而已。──他竟是身无长物的文人。
荒坟在夜色中更凄清。一阵寒风,叫人一場虚惊,他已无影无踪了。
他住过的蒲家庄,仍是非常之五六十年代的。
都砍木烧柴,以草秆子麦秆子铺房顶,薄薄一层泥巴,然后是料子,由下往上铺,一把一把地叠上去,直至整个草房顶都满了,可以防漏。小贩都把东西推拉,沿石板路售卖。双手环抱大的硬面大饼,一元三角一斤。买时他用刀一斩一劈,再用力一顿,切了一块来秤量,不够重,再斩一小角,很老实。庄上也有卖水果、豆腐脑、小吃……
不过最有趣的,是“流动爆米花”服务员。
他又不是小贩,却觅个空地,摆设好器材,燃点炭炉,架上铁锅,接驳一条又长又宽的帆布(或厚布)“通道”,密封了出口。
当他来了,坊众奔走相告,家家派出代表,用柳条篮子盛了干玉米粒出来。
服务员把玉米粒倒进布袋子,再加上一点糖精,封好。然后加热,温度越来越高,里头的东西“走投无路”,迫不得已,便“爆炸”个焦头烂额。
大伙在旁,推测爆炸时间。小孩还提醒我:“捂耳朵!响了响了!”
轰隆巨响。各人心花怒放,把爆米花取走。
我问:“爆一回多少钱?”
一位大娘道:“一块钱一水缸。”
“水缸?”──我心目中水缸好大。原来是漱口盅大小。但一水缸,爆出来一大堆。香甜,带焦味。当然不是我们在香港戏园子吃的那样,但村庄有村庄的风味。
在这里,声息相闻,人人都没有私隐,早上起来,哪有关房门的权利?也没逃躲或自闭的福气。宅子上下,村庄内外,老老少少,就像挤在密封布袋中的玉米粒,大的变化,惊心一响,也不过变成爆米花,还是生死作一堆。时间、人物、地点,再闷绞在一起。逃不出生天。
──只好在纸上,以笔飞快地营造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天地,邀请了狐、鬼、仙、妖……做客,为灰蒙蒙的生命,添点艳色。
蒲松龄吃不吃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