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教材助推知识建构
2018-07-03谢书华
谢书华
[摘 要]教材研究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教材进行多元整合,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做好教情、学情调查,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认知的顺利构建。语文教材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多重制约因素,利用各种创新手段,以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材研究;知识建构;学情调查;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3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从现实角度出发,对语文课程进行整合,以建构视角展开语文教材研究,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方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研究教材呢?
一、联系现实整合教材资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运用好这个例子,这是教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多次修订,逐渐得到了完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较为合理的配置。但是,教学是动态的行为,学生的需求也呈现个性化特征,因此对教材展开整合、优化处理势在必行。
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展开。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搭配处理。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呈现,体现不同的内容主题。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或调配,或取舍,以体现教学的集中性。其次,校本课程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关,教师要结合学生需要融入校本课程内容,以优化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要对教参、教辅材料、备课手册、优秀教学案例等重要教学资源,合理利用,而不能照搬照抄。处理好模仿与借鉴的关系,已经成为教材资源整合运用的关键。
二、深入文本研究教材内涵
教师研究教材内涵,这是最为常规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素养。在具体实施时,因为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导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挖掘不够,难以形成最为科学的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了。
教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效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教师理解教材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高度。独立自主研究教材,已经成为现代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教师挖掘教材内涵,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一是借助教学参考资料对教材内容展开关联性学习,以形成较为充分的教学知识储备;二是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实现对教材内涵的深度挖掘;三是通过网络信息搜索平台,查阅相关资料,开阔教学视野。
三、结合教材做好教学调查
教材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学术研究活动,提升研究品质应该成为重要的追求目标。在教材研究启动之前,教师需要做好教情、学情调查工作。
教情调查时,教师需要从教学条件、占有信息、教学优势等方面展开。教学条件一般是指教学的客观需要,如教具的储备情况,教参、教辅材料、实物以及多种媒体等。目前,课堂教学大多要用到多媒体、白板等教具,这是教师教材处理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学情调查时,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掌握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进行适合度更高的教学设计。只有结合学生的群体性差异,对教材展开深度研究,才能建立文本与生本的思维对接。教学调查是教材研究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对教材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解读,不仅体现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展现。
四、依托教材完成认知构建
目前,教材研究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持。依托教材完成认知构建包括教师教学认知的构建和学生学习认知的构建。在解读、运用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教材内容展开分析、整合、优化、归结,并通过实践检验,逐渐形成教学认知。在学生进行认知构建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和启迪,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逐渐完善自己的学习认知体系。
新课改之后,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意识。教师研究教材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到学生学习认知的建构上。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教法,实现文本、生本思维的对接。教师是链接教材文本和学生的桥梁。如何发挥自己的联系作用,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创新实践。学生的学习认知构建有自身规律,教师要依托教材展开探索,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措施进行改进,对教学方向进行合理调整,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设计的正确性、高效性。
总之,教师作为最活跃的教学因素,要充分发挥文本、生本的联系纽带作用,就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探索施教的基本方法,助推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