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院邻里情
2018-07-03郝宝璋
郝宝璋
远亲不如近邻,是在胡同小院里生活的人的共同感受。虽然我后来搬进了楼房,邻里关系和谐,但我仍怀念小院生活的情趣和街坊邻居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住在宣武区椿树街道一个住着六七户人家的小院。据说,这座近百年的砖瓦房老四合院及周边,解放前居住着许多戏剧界艺人,因此地离前门一带的剧场不远,参加演出比较方便。我们这所小院有三间大北房,房外有廊子,用来住人和接待客人;东西平房比较小,用人居住和做饭用。我住着的是20来平方米的两间南房,这南房是艺人外出前打扮着装用的,里屋的门上还有面大镜子。我家在这座小院住了近20年,留下一段段难忘的感人故事。
小院里的人有的在工厂工作,有的是学校教师,还有中小学生,邻里相处得非常融洽。其中年纪最长的刘大爷、刘大妈最受全院人的尊敬,大家都称刘大妈为“院长”,因为她什么事都爱管,人们上班、上学走了,各户的一串串钥匙就挂在刘大妈屋里的墙上;快下雨了,她会把各家在外面晾晒的衣物或被褥收进屋里;快下班了,她把街坊家的炉火打开,等大人们下班回来正好烧菜做饭;孩子们发生了小矛盾,她也会出面说和。刘大爷、刘大妈无儿无女,平日老两口有病或有事需要办,大伙儿都抢着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老伴儿武锡凰退休后,在我们这条胡同干起了居委会工作,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她的办公地点。胡同里有二三百户人家,她管的事儿还挺多,晚间和星期天是她最忙的时候,邻居们婚丧嫁娶,样样她要添把手;谁家临时来了客人,她掌握得一清二楚;兩口子吵架,甚至跑到我们家来找她评理;胡同的治保、卫生,她发动大家一起行动,家家户户门口都干干净净……当年在居委会工作无报酬,我老伴儿文化水平不高,但她这个小巷“总管”干得还挺带劲儿。
80年代中期,单位分给我位于朝阳区金台里某座楼的一套居室,可我们实在不愿意离开居住了多年的小院和刘大爷老两口。虽然住得离小院远了,但我们与老邻居们还是心连着心,逢年过节总要回去探望刘大爷、刘大妈以及小院里的人们。听说刘大妈患上重病后,我帮她到北京中医医院排队挂号去治病,刘大爷、刘大妈去世后我们把两位老人一一“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