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丹将“情定”中国

2018-07-03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中国馆真迹罗丹

姜浩峰

雄安、深圳、杭州……罗丹美术馆中国馆最终将很可能在这三座城市中定址。

日前,我在杭州见到了罗丹美术馆馆长卡特琳娜·舍维约女士,还有幸与一些中国雕塑家一起,与舍维约吃了顿饭。

“别小看我,我可是勃艮第人!”当有人向舍维约女士敬酒的时候,她这么说着,继而以中国式的干杯,将一大杯红酒一饮而尽。勃艮第盛产葡萄酒,舍维约女士的酒量来自于家乡一辈辈的传承。

舍维约告诉我,今日里的法国,很难找到完全醉心于雕塑艺术的藏家。而今年6月份的中国行,让她感到惊奇的是——中国竟然有真正对19世纪欧洲雕塑情有独钟的藏家,包括还有那么多的罗丹研究者。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教授,就是一位罗丹迷。出生于1959年的他,19岁考入央美雕塑系,当时他最喜欢的外国雕塑家就是罗丹。尽管如今他的作品,很难一眼看出类似罗丹那般的风格,而是有着很多变形,并有着很多中国元素,但王少军仍表示,自己还在不断地从罗丹那里吸收艺术养分。

如今中国各地许多机构许多人士在建造博物馆,甚至掀起一股大潮,但优秀藏品似乎是匮乏的。王少军认为,像罗丹那样的大师的作品,是中国亟需的。“我认为,我们的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王少军说, “我国历史悠久,艺术教育不可谓不深厚,但当下各种场域的艺术教育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而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王少军认为,如果通过把大家真迹引入中国,会让公众艺术教育有所提升。

我不知道王少军教授所说的“存在的问题”究竟何指,但就我個人的理解来说,博物馆展品品类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西方各个时期艺术品匮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譬如许多艺术生本是因为文化课考试达不到一本、二本线才转而“学艺”的,不少同学并没有从小到大一以贯之地受到各种艺术熏陶。即便有年轻人想深入学习西方艺术,可大多数美术院校里只有石膏像或者复制品,很少有真迹。当然,如今中国人中有富裕的,可以打飞的去法国看作品,甚至在当地学习,但对大多数国人,特别是寒门子弟来说,这些就是奢求了。而一旦罗丹美术馆中国馆能够开办起来,大家不出国门就能欣赏、研究罗丹的不少真迹,并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当然是好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教授回忆,1993年,他尚是个清华学子,当时一个月生活费60多元加奖学金。听说国博在办罗丹展,就冒雪从清华骑了一个小时自行车去看展。当时这个展览的门票是15元。杜鹏飞二话不说掏钱进场。杜鹏飞本身学习的专业是水处理。提及如今做博物馆这一行当,他说得感谢那次展览。杜鹏飞同时表示,如果罗丹艺术馆能够落户中国,即便这些作品的权属仍属法国,但确实能做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长期展览,对今日年轻人的影响效果,一定能超出当年对自己的影响效果。另一方面,作为博物馆业内人士,杜鹏飞认为,如果能将罗丹作品带到中国长期办展,或者说建美术馆,一定能使之超过在本国的功效。

央美教授邵亦杨则说:“说起罗丹,有人称之为现实主义,有人认为是印象派,有人认为是现代主义,总之各种说法都有。我觉得,从罗丹开始,雕塑开始展现现实人的生活,展示人的真实内心世界,启发当代艺术。但罗丹想不到他自己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和知名度。罗丹只是在做罗丹的事。”从这一点上说,如今罗丹美术馆想要办到中国来,似乎亦应该追本溯源,想想罗丹从事创作的本意是什么,由此,或许未来罗丹美术馆中国馆的设置城市,会变得清晰。

猜你喜欢

中国馆真迹罗丹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