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再出发
2018-07-03孔冰欣
孔冰欣
上海正式入梅了。
雨水不断,冲刷着高楼和街道。行走在杨树浦路上,感觉分外幽静。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如果我们再缩小一点范围,则可以说,杨浦区是上海近代工业的摇篮;倘若继续在杨浦区内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地标,那么,相信自带诸多“第一”光环的杨树浦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上海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上海第一家城市煤气厂等等),事实上足以被称为“上海制造”曾经的样本典范。
毗邻杨树浦路的东方渔人码头,现已成为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的一个标志。《新民周刊》记者漫步体现海绵城市管理理念、芦池杉径景点的小塘栈道,百年工业变迁蜿蜒脚下,清晰可见:1895,英商怡和洋行开始筹建纱厂;1915,英方追资在威妥玛路(今怀德路)办新怡和纱厂;1949,英商怡和各纱厂有限公司发行股票;1954,公私合营更名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織厂;1966,怡和纱厂改名为上海第五毛纺织厂,新怡和纱厂改名为上海第一毛条厂;1984,投资3883万元于浦东北蔡筹建分厂;1989,国家统配原毛计划减少,出现建厂以来首次亏损;1991,销售市场开始启动,产量迅速回升,利税相比上年增长12倍;2009,东方渔人码头二期启动,怡和纱厂历史落幕。
雨一直下,雨声仿似变成了昔日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雨一直下,隔着黄浦江眺望,对岸远处张江高科技园的蓬勃活力,又仿似能穿透雨帘,打破时空,收拾起回忆,吹响现实嘹亮而激昂的号角——
上海制造,再出发。
再出发:为什么重提“上海制造”?
上海位于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中点,地处长江出入口的咽喉,坐落在沟通内河、沿海的黄浦江边。优越的位置,给其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上海工业发展报告——五十年历程》指出,解放前,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无论是工业、交通运输业,还是内外贸易、金融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及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据1933年调查,当时上海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1%,资本总值占全国的40%;上海出口的机制品,占全国机制工业品出口总值的75%以上。上海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在国内也都处于领先地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为78.4%。不过,上海工业结构在解放前夕是畸形的,生产消费资料的轻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8.2%,重工业产值仅占11.8%,重要生产资料严重依赖进口,许多重要工业部门几乎完全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迎来了经济腾飞的新起点。几十年何敢懈怠、兢兢业业的建设,数代人以工匠精神锻造“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终使凤凰自行车、海鸥照相机、金星电视机、三枪内衣、大白兔奶糖等等饱蘸记忆、饱含温度的名词,因品质过硬而驰名全国,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成息息相关的亲密关系,象征了某种对“美好”的回顾,以及对“明天”的展望。
彼时的“上海制造”,代表了信誉和时尚,亦是这座城市的符号。新世纪之后,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制造”转型升级,向“上海质造”“上海智造”提速迈进。如今,我们重提“上海制造”,实则孕育了高瞻远瞩的筹划,及更大的雄心。
上海市品牌文化建设专家常先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重提“上海制造”,有两个层面的重大意义。“第一个层面。自上海开埠至今,‘上海制造作为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百年,已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口碑和认同,既然历史认证了‘上海制造,那么眼下不借势而为、再接再厉,岂非‘暴殄天物?第二个层面。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没有制造业,就会显得‘空心化;更何况,‘上海制造的那些‘上海牌,反映了城市的精神、城市的文化。所以,重提‘上海制造,为当务之急,为长算远略。”
在常先生看来,解决重提“上海制造”的“上海方案”,需要注意四大方面。“首先,方案须解决‘上海制造品牌的问题,应着重从‘上海制造产业品牌的角度,阐述清楚‘上海制造品牌的目标特征、使命愿景、品牌架构、路径方法、推介策略等内容。其次,方案须对‘上海制造进行再界定、再定位。如,年销售200亿的森马服饰采用的是耐克模式,自己没有一条生产线,这算不算‘上海制造?依靠全球采购、采用整机集成技术而成的中国商飞C919大飞机,这算不算‘上海制造?许多土生土长的上海制造品牌,‘两头在沪、生产在外;不少外来的制造企业集团,把‘头脑放到上海、把研发和营销总部迁入上海,这又算不算‘上海制造?可见,我们不要‘就事论事,而应对传统概念上‘制造的内涵和外延,重新清晰界定。再者,方案须厘清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关系。长三角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其产业齐全、实力雄厚、资源丰沛、民众富裕,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区,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发展区,也是上海未来赖以发展的纵深腹地。从产业链、价值链、消费链、创新链等角度,全面衡量上海与其他城市间的优势劣势以及相互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在结构调整中,真正应该做的是‘功能转移,将产业链中部分功能转移出去,并且帮助承接方持续做好环保和技术升级工作,以便从‘利益共同体到‘事业共同体,最终成为‘命运共同体。最后,方案须把消费品产业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全世界的普通百姓,大多都是通过消费品产业来认知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因为化妆品我们认识了巴黎,因为时装我们认识了米兰,因为钟表我们认识了瑞士,因为汽车我们认识了德国……今天的‘上海制造,既要有装备制造、战新产业等,也要重振我们的消费品产业。”
重提“上海制造”,是传承产业的优秀基因,更是按照改革开放再出发、构筑城市发展战略优势新要求之创举。重提“上海制造”,是掌握产业链价值链核心环节的高端制造,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品质制造,融合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因子的智能制造,体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绿色制造。
再出发:新时代“上海制造”的特色
今年5月16日,2017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先进制造业专场)在沪举行,现场发布了2017年上海电子通信制造、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等3个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经评估,2017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分别为149、122.14和109.77,比2016年分别上升了4.2%、0.57%和8.1%,总体上继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6月21日,市委书记李强在临港地区调研时强调,临港地区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必须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体现未来城市的发展理念。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力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全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李强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相关企业单位要進一步加强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在更广阔的天地发展业务、开展合作,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作出新的贡献。市领导一路察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多家入驻企业的研发成果,勉励大家“继续瞄准前沿高端,主攻国家急需,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而静安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亦于近期出台《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聚焦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及其产业链,定位制造业价值链高端,体现智能融合的时代特点,突出质量标准的导向引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行业和产品品牌,欲为“上海制造”注入“静安智造”的动力。
以“科创”为引领,新时代“上海制造”的特色彰明较著。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互联网科技革命,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广泛应用,上海制造业正朝向高端、绿色、智能、服务型进行深刻转型,亮点纷呈,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上海制造”与城市发展如何相辅相成?步履不停的“上海制造”,又在中国视角、全球竞争下的思索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2018-2020年行动计划》,主要提出“四名六创”——以技术创新、品牌创响、质量创优、融合创智、集群创建、绿色创先,集中围绕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汇聚、名园塑造开展工作。这,不啻为深入解析“上海制造”的新特色,给出一份新的答案。
名品为抓手,可擦亮上海制造新名片。
一是放大品牌效应,让上海制造在国内外叫得响。采取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经典品牌“老树开花”,被赋予新气质。如老凤祥设时尚珠宝定制体验中心,新型珠宝销售模式令年轻人眼前一亮;另引进德国和日本设备,力争首饰行业“制造”新高度。回力三次“大转身”,先由生产型企业升级品牌运作的贸易型企业,顶住生存危机;再由国外“杀”回国内,“蓄力归来”;后由“终端直供平台+电商平台”,实现“双轮驱动”。此外,联影、蔚来等一批新锐品牌,劲头十足,后生可畏。
二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制高点。要着力突破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瓶颈,解决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隐患,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三是把质量标准作为第一生命力,树立上海制造的全国质量标杆地位。四是实施技改焕新计划,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大力推进智能化、服务化等改造提升,扩大品牌产品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应用。
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运行,去年这两件“上海制造”大事背后的科技成果——“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恰是“名品打造”一环技术攻关、质量先行、智能高端的生动写照。
名企为引领,可培育上海制造新主体。
做强世界一流企业,使上海制造辐射面更广。构建根植本地、面向全球布局的创新、生产和服务网络,加快新一代智能制造模式应用。做大“独角兽”企业,使上海制造创新力更强。聚焦智能硬件、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做优“隐形冠军”,使上海制造专业化更精。开展“隐形冠军”同行业对标,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市场拓展,打造“百年老店”。
名家为纽带,可汇聚上海制造新资源。
上海已加快落实人才高峰工程,汇聚领军人才。面向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造就产业高峰人才,实行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实施卓越制造人才计划,培育专业人才。发掘一批“上海工程师”、“上海师傅”,重点支持面向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的高精尖人才,加强住房、落户等人才服务。人尽其用,瞄准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一批卓越科学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一件件国之重器曾经在“上海制造”中诞生。现在,新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及技术能手们,正承接着更为艰巨的国家重大任务。大飞机、运载火箭、北斗导航、振华港机……“重压之下,必有勇夫”,大国工匠攻坚克难,不断突破创新,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捕捉新机遇。
名园为支撑,打造上海制造新载体。
培育世界级品牌园区,促进资源集约。推动临港、漕河泾、张江、化工区、国际汽车城成为世界级品牌园区,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激活流量,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地标,形成区域品牌。加快编制全市产业地图,引导差异化精准定位;集中力量推动土地的二次开发、腾笼换鸟,加快吴泾、高桥、南大、吴淞、桃浦五个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升级。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联动发展。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另外,还需加强长三角产业集群联动,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5G等产业链对接合作。
再出发:“上海制造”还有哪些问题
为“上海制造”鼓与呼的当下,其实更不容我们回避任何横亘的问题:从本世纪初开始,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内外需求下行、供给侧改革以及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上海制造业的比重持续下滑。有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已趋近25%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底线。“MADE IN SHANGHAI”与时俱进、持续攀登的努力背后,如何突破困境和瓶颈,探索出适应城市发展与时代需求的新路径,值得深思。
上海制造业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安永近年的一份报告直指三大原因:
企业转型升级意识不强。调查发现,不少传统的中小型企业缺乏转型的能力,大量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仍然只能做一些配套,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服务型的生产。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时期,如何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滞后。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但我国高端芯片80%依靠进口,制造业技术空心化和自主品牌缺失问题凸显。我国制造业企业小而多,产业集中度比较分散,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研发投入分散,在政府和企业的研发经费被分散稀释后,无形中造成研发经费的巨大浪费。受制于研发经费不足,上海在科研创新方面,整体科研成果数量并不少,但质量仍有待提高。
各种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要素成本的上升,不仅仅是上海一地面临的问题,这是当前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共同困境。安永的报告分析认为,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主要的表现有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攀升、土地供应趋紧成本上升、劳动力供应结构性短缺,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相对减弱,资源节约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和生态建设成本不断上升,交易成本不断增加等方面。
常先生亦就“上海制造”的创新问题对《新民周刊》谈了个人的看法:“上海要做科创中心,上海制造要以科创为引领,没错,很好。2017年,我国研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经费1.75万亿,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产出成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与我们尚未厘清‘科研与‘创新有关:事实上,‘科研是将金钱转为知识的过程,而‘创新则是将知识转为金钱的过程,两者是相向的关系,不能混淆。我认为,我国的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应具备三个层面:一,基础性研究,由政府出面,主持投入,以便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二,已能进入应用阶段的技术,比如3D打印等,由感兴趣的企业自行设法接口‘配对。三,行业关键技术,不妨用招投标的方式,由高校、科研院所发力攻关,同时,政府在此过程中酌情补贴,提振积极性。”
“上海制造”的品牌,服务于身为中国经济重镇的上海。常先生认为,“协同发展,做精做强,群策群力”是必要条件。“要联动合作,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加快构建上海制造战略新优势。要从产品经济转向品牌经济——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从而明确政府、社会、企业各自分工。要在扩大开放、制度供给、产融结合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上加强统筹协调、务实推进。”
制造业历来在发达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论经济离不开制造,论制造必指向经济。“放在新时代背景下,上海这一经济重镇要依托四大支柱的发展。其基石是创新土壤和营商环境。在其基础之上,第一根柱子是品牌经济,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如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全球影响力,具有品牌消费的传统和习惯,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购买力等,这样才能依靠城市影响力聚合生产要素,促使产业品牌发展,最后再反哺城市品牌,形成良性循环。第二根柱子是总部经济,第三是平台经济,第四是高阶产业——世界产业发展最新最高阶段的那部分。在这四根柱子的支撑下,上海未来会走得更稳健。”常先生说。
放眼世界,无论是伦敦、巴黎,还是纽约、东京等老牌国际性大都会,就内涵而言,它们本质上都是从制造业生产中心蜕变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控制中心。就外延来说,它们与周边卫星城镇形成了分工协作体系,并造就了服务业比重明显下降的大伦敦、大巴黎、大纽约、大东京地区。任何一个经济大国,都不会放弃制造业,只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制造业的特征定义以及掌控方式会有所不同,而上述老牌国际性大都会,则自然担负起实施本国国家战略的国际经济中心重要角色。
中国是一个人口庞大的经济大国,制造业不仅是保障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决定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砝码。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重镇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实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更肩负着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全国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如此宏大的期许面前,“上海制造”再出发,实为“非常任务”,或将交出一張非同寻常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