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笔下的 中华神话

2018-07-03王悦阳刘绮黎

新民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炎帝伏羲盘古

王悦阳 刘绮黎

自2016年1月启动以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在戏曲、音乐等不少艺术领域,已经纷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美术组以连环画作为开端,已经出齐的全套30本连环画,一本讲述一个神话故事,深受读者欢迎。与此同时, 100幅主题“大画”则用绚丽丹青,以中国画、油画、漆画等多种形式,再现这些古老中华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光芒。

“無论是哪种形式,都能在上海有一席之地,都能生存。很多人觉得上海可爱,这种可爱之处就在于包容。在创作中,从来没有要求大家要有什么风格。”上海市文联主席、美协主席施大畏说,这批作品风格非常多样化,有传统,有当代,也有近乎抽象的元素,但神话题材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充分发挥艺术家个性,让大家天马行空地想象。“上海的城市精神在于海纳百川,能够包容各种风格,才能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通过神话题材的创作,可以看出,好题材需要我们不断地打磨,才能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提供可能性。”

参与项目的作者中,有已经蜚声艺坛的著名艺术家,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样式、语言各不相同,尤其是来自边疆的艺术家的积极参与,为工程注入了一种特殊的活力和魅力。刘大为、冯远、施大畏、唐勇力、田黎明、刘健、韩硕、张培成、朱新昌、马小娟等全国知名画家都是数易其稿,精心打磨作品,而一批年轻画家如洪健、罗玲、施晓颉等,则以年轻人的视角,解读出神话中的浪漫情怀。

有羿善射

相传天原有十日,有羿射九留一,以为祛灾。

世界各族都流传有太阳与太阳神的各种神话。“射日”不仅是汉族所独有的神话想象,而是普遍存在于境内各族之中,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文化的又一表现。可以说,各地各族如此众多的多日并出与射日神话,应当有着一个共同的历史记忆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多日并出,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引发了研究者的种种推测。有认为是“日晕”现象,并列举今代各地日晕时,天空有数个太阳影像的报道作佐证。又有专家认为十日象征古时有十个以太阳为图腾的部族,所以射九留一,反映了族间吞并,也就是“天无二日”之意。

盘古开天

有迹象显示,东汉末年,西南可能已有盘古形象的绘画,然而首先记录盘古故事的,是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与《五运历年记》,说是:太古之时,天地不分,混混沌沌。盘古就生于其中……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与地辟分了,混沌中化生了阴阳二气。阳气清澄,上升为天,阴气浑浊,下降为地。而盘古在天地之间,日长夜大,一天多变,他的神奇胜过了天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盘古也每天长高一丈……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高到了极点,地也厚到了极点,盘古也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极长的龙首蛇身的巨人。他,就是我们的始祖。

盘古之后才有了三皇、五帝。

传说中,盘古不但是人类始祖,而且是万物的生成者。他是天地阴阳之气交感的“中和”之气的结晶,因此,他去世后化生为万物:气息化为风云,声音化为雷霆,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四肢与身体化作了大地与地之四极以及泰、衡、华、恒、嵩五岳,血脉化成了江河,筋脉化作了地理,肌肉化作了田地,发须化作了星辰,皮肤与汗毛化为了草木,精津骨髓化作了珠玉,汗水化为恩泽大地的雨水,身上的寄生虫化为百姓万民。

神农尝百草

有一部药物学著作叫《神农本草经》,又有一部医学著作叫《黄帝内经》。据考,神农时尚无文字,《内经》的理论架构是五行生克,产生于周代。因此《本草》《内经》当然不是神农、黄帝所作,后人的研究多以为成于晚周秦汉,然而以之归于神农、黄帝二氏,则又反映了炎黄时期应是中医学的初创时期。医家把炎黄拉来作了二书的作者,既为其著作张目,也是一种不数典忘祖的尊崇。

炎黄时期,中医学从巫医合一的形态中逐渐脱离出来,并初步形成药学与诊疗两大系统,周汉之间大量炎黄的医学著作,虽均为假托,但托名本身就是对初创者的崇敬,虽然其中大量的理论建构应是战国以后的产物,但其中必有着初创者的某些成分,不然就难以解释,汉初的那些著作何以突然就有了那样丰富的临床经验与那样精密的理论系统。

六畜兴旺

与“五谷丰登”对应的成语是“六畜兴旺”,合起来是农业经济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虽然女娲氏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的传说,晚至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才首次出现,但“六畜”一词至晚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而商代的四方祭祀中,分别用鸡、犬、羊、猪等为牺牲,此外马为天、牛为地、人为中,合于“七”之数,更说明了,畜类饲养在四方各族兼有动物崇拜的特色。因此畜牧业是渔猎经济的必然产物,其发生要早于农业。农业经济形成后,四方边鄙地区,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区,直到近世仍存在不少游牧或者半农半牧的部族。

涿鹿大战

起初,“神农氏”为“天下共主”,故在其未失天下前称“帝”。炎帝神农氏作为“帝”是世袭的,至“轩辕”兴起时的炎帝,已并非初创的炎帝,而是他数传的后裔。这时的炎帝因德衰而天下纷乱。轩辕便代炎帝征伐,使各方来朝,唯有“蚩尤”未能从命。这位炎帝对于来朝的诸侯很不礼貌,所以诸侯们都归向轩辕。

轩辕势力既盛,便进一步应天顺民,调集各路诸侯,征伐当时的炎帝。在阪泉之野三战而胜之,成为实际上的新的“天下共主”,称为“帝”或“黄帝”。

强悍的蚩尤不服从黄帝,黄帝就又大集各方诸侯之兵,于涿鹿之野战败并擒杀蚩尤,这时,最强大的敌人都已平服,轩辕便取代了神农氏,正式成为“黄帝”。此后他又不辞辛劳地一路平定一些叛乱者,自然也就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天下一统。

精卫填海

早期神话中,炎帝女娃之前的伏羲女,之后的虞舜二妃,都传说溺水而亡,且都化为了神,伏羲女化为洛神,舜之二妃化为湘水之神,神话学界有所谓反映“水难”之说,然而水难为什么多记女性,甚至治理水灾的神在早期也是女神女娲——后人认为这首先与初民认为水性属阴而柔,滋润万物的宇宙意识有关;其次与溺水女神神话产生的时代有关。相比于母系时代女娲理水神话之壮丽,溺水神话多产生于母系向父系转化的时期,故又添上几层怨丽、哀丽的色调。这种色调与禀承女娲传说的女性的强毅精神糅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华民族女性的性格特征:她们是强毅的,又是柔美的;她们参与了人类对天地造化的改造,同时也以其水一般的柔情,在孕育生命、延续世代的过程中,使原始的性欲升华而催生了“爱情”的意识。

大禹治水

据传,自黄帝时代起,文字与舆地图已经由仓颉、史皇等发明,共工氏、台骀氏乃至禹的父亲鲧,都曾在治水方面有过经验教训,特别是“鲧禹是始布土”,鲧应有过据尧舜划定的州域,分布土工的筹划。

禹几经谦让,最终接受了舜的任命,承担起主司平治洪水的重任,并与他的同仁:司法的皋陶、司农的稷,司山泽林木的伯益等等组成了一个包括殷族、周族、牛龙族等龙族各分支代表人物的中枢团队,而为之助力的,更有天帝下遣的应龙、玄龟。

禹的最了不起的第一个全面性的创意,就是治水不由“水”起手,而是由“山”着眼来规划全局。治水的总体方针是依水性就下的自然规律,将洪涝导入周边的大海,解决了水患。

伏羲创八卦

人类繁衍,食物变得匮乏,雨雪风霜与毒虫凶兽更时时威胁着初民的安全。伏羲与他的妻子女娲很难过,苦苦思索着天地万物的因果关系,希望找到能让他们的孩子更好地生活的根本之道。

相传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风,乃画八卦。有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形成四时八节气候的变化与万物的滋长。人们也就可以依天道而春生、夏长、秋杀,冬藏。

风是元气的运动,所以古人称风为“乾坤之至德”。伏羲与女娲也都是“风”姓。八风相续相生,周而复始,从而在神妙不可端倪的变化中孕生了雷电霜雪等一应天象,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地表物象。万物都领沐着天地阴阳的恩泽,而唯有我们人类才终于参透了其中的道理,所以我们人类既是万物之一,也是唯一懂得天地之心的万物之灵。

鲧的故事

虽然,鲧的初心是“顺欲成功”而罪不当诛,但看来,无论是从天帝处窃来的息壤,还是应当为息壤原形的灰泥堤岸,都未能阻挡住滔滔洪水。

鲧筑堤数百里,并种粮救灾,但屡堵屡溃,未能阻止滔天的水势。天帝因此而震怒,最终命南方之神——炎帝的辅佐祝融去诛杀了他。

鲧死了,但他的精神不死,不屈的鲧化生西归了,但后人仍怀念着他的功德。海民庙祀之,四时致祭。

羲娲创世

至晚在汉代,羲娲二神便以兄妹或说是姐弟夫妇的形态出现。众多的羲娲夫妇故事中,最著名的是唐李冗 《述异记》的记载:

当初,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这时天下还没有民人。二人商议结为夫妇,又有点羞愧,于是兄妹俩登上昆仑山,点起了两堆柴火,并祈祷说,如果苍天让我们成亲,那么柴烟就聚拢在一起,如果不让,烟气就各自散开。刚说完,两缕柴烟就聚在了一起。于是妹妹就跑到哥哥那儿,成了婚。她還用草编了一把扇子,羞怯地遮住了自己的脸。今天新娘用扇障面,就是模仿羲娲的故事。

这故事的被记录虽然晚至唐代,但从它所含的意蕴兄妹成婚,以及说“女娲兄妹”,而不说“伏羲兄妹”来看,有着母系向父系过渡时“血缘婚”的遗迹。而各地多过五六十则的有关传说,又多有与洪水时代相联系的。因此它的起源应当也是很早的。

猜你喜欢

炎帝伏羲盘古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