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
2018-07-03苏卉,王园
苏 卉, 王 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中资源与外部环境间的依存关系分析专业理论与实习基地间的资源互换,将专业理论与实习基地拓展有机结合、相互依存、促进发展。根据管理学院下设公共管理专业,探讨针对弱依赖型公共管理专业基地拓展路径,并以XFD公共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为其他专业与实习基地拓展提供经验借鉴。
1 资源依赖理论简述及适用性分析
1.1 理论简述
资源依赖理论属于组织理论中的代表性理论。早期的组织理论局限于对组织内部规章制度的研究,称为封闭系统模式[1]。随着组织与环境间的问题出现,学者、专家开始大范围地关注组织与环境的交互内部、权力平衡等问题,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 RDT)即在问题出现之后而产生。
早期萌芽阶段,20世纪40年代塞尔兹尼克对田纳西流域当局的经典研究,而后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组织的权力——依赖模式,并吸收了任务环境的概念,丰富了资源依赖的概念[2]。汤普森提出,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与这个组织对它所依赖的那个组织能够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需要成正比,而与可替代性的其他组织提供相同的资源或服务的能力成反比[3]。
发展阶段起于20世纪70年代,费弗尔(Pfeffer)和萨兰奇科(Salanick)在1978年合著的TheExternalofOrganizations:AResourceDependencePerspective一书中对组织间相互依赖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立体性的阐述。资源依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组织最为关注的事情是生存;没有任何组织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组织必须与其所依赖环境中的要素发生互动;组织的生存建立在控制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能力的基础之上[4]。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则是理论中组织的生存离不开资源,没有任何组织可以完整地进行自给自足活动来满足内部需求。因此,组织内部资源的必要生存条件是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互换,形成内部资源对外部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
1.2 适用性分析
近些年我国资源依赖分析经济现状研究表明,资源依赖作为资源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的枢纽较多[5-7],其中运用此理论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也呈明显的递增上升趋势。唐国华等(2014)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出发,组织之间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彼此对对方的资源依赖,表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声誉资源等有一定的依赖性[8];邓小华(2016)提出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信任机制保障职业教育合作。职业教育合作共治的本质就是一种资源交易活动,是政府、学校、企业间相互转让或分享各自的优势资源以期获得自己所缺的关键资源的过程[9]。
由于资源依赖理论涉及范围较多,内涵较深,因此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将其进行具体细化,分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与高校。结合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趋势,充分运用高校专业人才资源与校外实习基地实践结合,有助于两者达到有效的资源依赖,实现最大化效益。
2 公共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互换
2.1 与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依赖的必然性
组织的生存建立在控制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和物质相互交换关系是组织变化的关键因素[10]。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学科知识性较强、内容包容性较广,则专业学科拓展较难实现。因此,针对此类学科需要进行基地拓展实习达到学科建设的长效发展。学科的长久发展以基地实习为基础,而基地实习的必要保障则是以专业学科理论为支撑,达到相互发展促进协调共生。
2.2 与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互换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是组织中的重要资源。持续生存的首要因素是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的互换和整合,通过互换和整合达到知识用于实践、实践依靠理论支持的能力。在资源依赖理论支持下考虑外部环境的可变换性及资源匮乏性,分析内部资源组织需要追求相对较多的资源来满足自我所需,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利益以抵抗或避免来自环境变化带来的经济冲击。在追求更多内部资源时就会带来巨大问题,即资源有限性引起资源间的可持续竞争问题。根据以上理论,结合专业学科资源与校外实习基地间的资源互换,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合作双方角度分析。专业学科与基地实践间产教融合的依据是双方自身发展的需求。由于组织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间不可自给自足生存,因此,内部组织给外部环境提供的资源是满足双方发展的必要因素,例如人才资源、专业知识等。
其次,从资源竞争角度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高校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学质量、社会参与度的不断提高,并根据国家“双一流”学校学科建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培育适合社会的应用型学科和创新型人才,通过对专业的特色建设、重点建设获得相关单位的重视及实习基地的认可。实习基地的竞争力因素来源于人才、技能、组织、策略等。在企业与高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企业要想保持长盛不衰,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批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善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足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专业学科与企业各自核心竞争优势的获得使得组织间异质性资源交换和整合的需求加强, 校企联盟形成的可能性增大;校企之间资源交换的成本越小, 双方的收益越大[11]。
最后,从合作成本角度分析。内部资源的可持续竞争带来众多的优势资源,在资源筛选过程中外部环境则需考虑众多因素,例如合作成本、合作措施、双方责任等。为此,需要双方充分了解自身需求,选择能够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增强组织的开发性、取得并保持稀缺资源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的措施进行合作[12]。在资源交换的合作过程中则应对交换的路径进行选择。
本文通过公共管理专业学科资源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互换关系,研究公共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路径。
2.3 公共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拓展路径
组织维持自身生存的必经途径需通过组织与环境交换来实现,那么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可按强弱进行分级,分为强依赖型和弱依赖型:若一个组织对某一种专业知识非常依赖,有且仅有一种的情况下,那么组织对于掌握该知识的依赖程度为强烈依赖型,其可发挥组织资源的自主性,影响其他缺乏资源的组织,反之亦然。公共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偏向于管理学科,缺少工科专业的实验性、专业性等特征。针对此类弱依赖型学科,将其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进行研究,可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中各组织之间的资源互换,构建出资源互换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公共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依赖状况并进行路径分析(见图1)。
图1 公共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互换模型
资源依赖理论作为资源互换模型的理论支持,将内部组织资源与外部环境间的依赖关系视为资源输入与输出的转换过程。其中,输入是指组织向环境提供人力、知识、技术等资源,而输出指环境向组织提供基地场所及产品,只有组织资源的行为被环境接受才能继续存在。 结合本文研究对象,内部组织为公共管理专业、外部环境为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具体实践情况,实习基地可为实习生提供场地、设备和岗位及提供专业人员对实习生进行理论性讲授、技能性操作并开展每季度的系统培训和考核;学科专业则安排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定期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交流。学科专业建设离不开专业知识和基地实践操作,两者共进方可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发展。
研究公共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拓展路径的原因为开发、利用资源的不合理性,导致资源在组织与环境中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难以提供所有组织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多资源的组织便可利于绝对优势发挥自主性,影响其他缺乏资源的组织。因此,现阶段提出的拓展路径则是脱离原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限制,重新找寻一条适合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专业知识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有效地通过具体的路径对资源进行多元化路径选择,通过各自专业的研究方向(即所处的不同组织的内部资源)及适应性的环境(即校外实习基地的不同部门)进行资源互换,形成校企结合,走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针对弱依赖型的组织与环境之间互动模型的路径分为3种: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分批实习和轮岗实习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分散型实习相结合。
(1) 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针对各自学科对应的部门进行实际的操作学习,同时在各自部门内部进行自主分散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理论运用实践中。
(2) 分批实习与轮岗实习相结合,针对每年应届毕业生实习情况,学校与事业单位、国企、私企签订校企战略联盟,逐批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专业实习,同时根据专业设置差异进行一定的轮岗实习。
(3) 因材施教与分散型实习相结合,根据专业的差异化,采取因材施教与分散型实习相结合,针对学生特点及学科特色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同时可根据学生意愿进行资源互换,选择不同的实习环境。
3 案例分析
弱依赖型的专业学科大多以管理类学科(专业性薄弱)为主,本文选取XFD公共管理专业为研究背景,通过访谈法、实地调研法,对公共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展开为期4个月的调研,为其他相似专业的校外基地实习提供经验借鉴(见表1)。
按照各自的学科要求分别将3类专业分配到陕西省教育厅、人才服务中心和本校行政办进行基地实习,为期4个月(2016.9—2017.1),通过访谈法对29名学生分别进行了相应调查:其中教育经济与管理、政治学理论的学生由于人数较少、学科专业与实践地点契合度较高,学生表示在实践中可以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前辈指点及经验借鉴;行政管理专业由于人数较多,按照各自的意愿分别选择两地进行实习,由于处于校外基地实习阶段,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简单性的日常事务处理,并没有参与相关的安排、决策,仍需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上关于XFD公共管理专业的校外基地拓展路径主要以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和分批实习和轮岗实习相结合,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分配到相对应部门进行为期4个月的轮岗实习且仅限所处部门,主要以师傅带领、自主学习为主,对各部门各组织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培训期为10天,前期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行相应的部门实习2个月,后续开始轮岗2个月,若学生后续仍愿意实习可与学校就业办申请延长1个月。
表1 XFD公共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拓展的具体安排
4 结语
针对弱依赖型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学科自身理论性强、实践性弱,从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自身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难以将所学之处发挥实质用途,导致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常年出现“就业难”现象;其次,根据各校管理学院的规章制度对公共管理专业下设二级学科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可将其分为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政治学理论、文化产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管理、社会保障专业等。由于学科的局限性,其就业方向主要为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的行政部门等,相对来说专业性较弱且着重偏向于管理层级。因此,毕业生提前进行实习、了解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要求及企业工作流程,更有助于解决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后,有效地推行“双师”教育与“产研学”模式相结合,注重学科专业性建设的同时有效地将学科资源与外界环境(企业、事业单位等)良性合作,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针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的产教融合提出以下建议:
(1) 注重学科建设与实习基地的资源互换,定期将高校优秀人才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安排,并对时间的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时间的进行相应考核,采取“周期考核制度”,对实习期间学生的表现优胜劣汰,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及实践积极性。
(2) 按照公共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的3种拓展路径,对有明确研究方向的不同学科选择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对缺乏自主选择的专业可将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分批实习和轮岗实习、因材施教与分散型实习进行适度的择优选择,实现自身学科特性取得最有效的发挥。
(3)专业学科与实习基地拓展应联系学科本身发展需求,加大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实行重点扶持弱势学科,加强高校教育教学与实践实习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积极性,实现“出学校、进社会”的无缝对接。
[1] 吴小节,杨书燕,汪秀琼.资源依赖理论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评估:基于111种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学报,2015,12(1):61-71.
[2] 梁晏妮.资源依赖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路径的探索:以两家社工机构的对比分析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3.
[3] 李熠煜,佘珍艳.资源依赖视角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2):69-73.
[4] Pfeffer J, 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J].Harper & Row,1978,23(2):123-133.
[5] 吴先明,梅诗晔.基于自主创新的追赶战略:资源依赖视角[J].经济管理,2016(6):29-40.
[6] 孟明,牛东晓,许晓敏.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依赖度演进路径分解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3):18-23.
[7] 周晓博,魏玮,董璐.资源依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视角的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37(7):102-113.
[8] 唐国华,曾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74-179.
[9] 邓小华.论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资源依赖关系及保障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4):41-46.
[10] 费显政.资源依赖学派之组织与环境关系理论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51-455.
[11] 吕涛.关系强度、异质性资源与部门差异:一个基于社会资本条件性来源与回报的研究假设[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63-71.
[12] 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