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候分型患者钙磷代谢和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比较
2018-07-03詹文彦张军华魏福玲孟桂秀陈葆康申丽锋
詹文彦,张军华,魏福玲,孟桂秀,陈葆康,申丽锋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0)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原发性肾脏疾病、继发性肾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使其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严重器质性疾病之一。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3]。目前,临床应用中医方式对慢性肾衰竭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4-5],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对于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还缺少科学性、客观性、规律性的相关生化检测指标。为了进一步分析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钙磷代谢和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特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上述时期收治的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目的知情,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均不存在相关检查禁忌证;符合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同时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肾内科临床中医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脉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慢性肾衰竭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精神状态良好,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②发现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③存在其他肾脏疾病;④影响钙磷代谢和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水平的相关疾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其分为5组:即脾肾气虚组20例、脾肾阳虚组20例、气阴两虚组20例、肝肾阴虚组20例、阴阳两虚组22例。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尽量将可以影响研究结果的相关因素排除在外,5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始实行。
1.2研究方法
表1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
组别n危险因素/例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脏病饮酒其他肾衰竭程度/例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脾肾气虚组20741023461211脾肾阳虚组20561023221242气阴两虚组20871052331043肝肾阴虚组208698434835阴阳两虚组2068127334358
1.2.1标准采集 收集慢性肾衰竭患者24 h尿液,于次日清晨空腹(禁食12 h)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放入未加任何抗凝剂的真空试管中,进行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5~10 min,将分离获得的血清贮存于超低温冰箱,待检测。
1.2.2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所有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标本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型)进行检测,其中血清磷采用磷钼酸法进行测定,血清钙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进行测定,血清肌酐采用苦味酸法进行测定,尿素氮采用甲醛强化间接法进行测定,肌酐清除率=尿肌酐×每分钟尿量÷血肌酐。在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仪器、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所有操作。正常范围:血清钙2.15~2.55 mmol/L,血清磷0.9~1.34 mmol/L,血清肌酐44~115 μmol/L,尿素氮3.20~7.10 mmol/L,肌酐清除率80~120 mL/min。
2 结 果
5组血清钙、磷以及尿素氮、血肌酐、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 讨 论
目前,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肾脏替代疗法、营养疗法、对症治疗、肾移植等,上述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6-7]。在营养疗法、对症治疗中,其作用相对单一;在肾脏替代疗法中,其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同时对肾组织的病理损害也没有任何改善作用;在肾移植术中,由于肾源缺乏、术后的排斥反应等原因,导致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因此,临床上应选择全面、整体的治疗方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8-10]。
表2 5组钙磷代谢、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比较
注:①与脾肾气虚组比较,P<0.05;②与脾肾阴虚组比较,P<0.05;③与气阴两虚组比较,P<0.05;④肝肾阴虚组比较,P<0.05。
有研究发现,在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治疗中,中医药在整体辨证论治、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保护肾功能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11-13]。由于中医诊治疾病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因此提高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中医辨证、临床指导用药的准确率[14-16]。本研究结果表明,5组的血磷、血钙、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血清钙、血清磷、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对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评估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有效指标。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不断升高,会对肾小管的重吸收产生一定的抑制,促进肠道重吸收,但随着肾功能水平的进一步下降,肾实质的不断减少,患者机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水平不断降低,会导致钙、磷代谢发生紊乱,而低钙、高磷这一情况会抑制患者机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钙、磷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此外,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不断降低,患者的尿磷排泄量也会相应的减少,导致患者出现高磷血症。尿素氮、肌酐是由肾小球滤过,经尿液排出体外,当患者的肾实质发生损伤、肾功能损害不断加重时,其肾小球滤过率会不断降低,进而使其在血中的浓度不断增加,使患者从气虚、气阴两虚最终发展为阴阳两虚之证[17-18]。由于本研究纳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还需要大样本对本研究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血清钙、血清磷、尿素氮、血清肌酐及肌酐清除率指标可作为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为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辨证提供新的参考标准,促进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志达,冯松杰.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259-261
[2] 李福凤,郑晓燕,王忆勤,等. 慢性肾衰临床辨证面诊特征信息与肾功能的关联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1973-1976
[3] 洪芳,李福凤,王忆勤,等.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脉象特征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215-218
[4] 蒋宇峰,唐英,曹和欣,等. 健脾清化汤干预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上海中医药志,2014,48(9):57-59
[5] 王亿平,章雪莲,王东,等. 清肾颗粒对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肾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6):561-564
[6] 傅博,李顺民,祁爱蓉,等. 健脾益肾方对5/6肾切除大鼠尿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7):599-600
[7] 赵梅英. 健脾益肾降浊方 治疗慢性肾衰早中期脾肾气虚型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2015,36(9):1161-1163
[8] 张超,张春艳,周玮莎.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12):1084-1085
[9] 赵先锋.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220
[10] 郝一鸣,洪名超,王文静,等.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不同证型患者尿液相关蛋白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9):1196-1199
[11] Zhang L,Wang F,Wang L,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disease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Lancet,2012,379(9818):815-822
[12] 程亚伟,何磊,廖萍,等. 慢性肾衰中医不同证型舌苔中相关蛋白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64-1266
[13] 郝一鸣,洪名超,王文静,等. 基于SELDI-TOF-MS技术的慢性肾衰竭4种舌苔相关蛋白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4):1053-1056;1202
[14] 张蕾,刘旭生. 195例慢性肾脏病3~5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980-983
[15] 李爱峰,李赛.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3):433-435
[16] 童楠. 童安荣主任医师从升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学术思想[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2):99-101
[17] 张佩青,迟继铭,宋立群,等. 张琪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3):242-244
[18] 刘学清,高风,宋晓东,等. 肾衰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 河北医学,2015,21(4):6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