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研究
2018-07-03王玮
王 玮
我国民办高校实行自筹经费、自主办学,是公办高校的有效补充。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国民办高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日渐复杂,民办高校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依法治校,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促进民办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是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才能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民办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效果,不能让内部审计工作只流于形式,要确保内部审计的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从而满足民办高校的发展需求。
1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查驻地合肥的十三所民办高校以及对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到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如下:(1)思想上不够重视内部审计监督;(2)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力量单薄;(3)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比较陈旧;(4)审计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落实的不到位,审计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通过调研发现,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并不多,有的民办高校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即使民办高校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的监督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目前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 内部审计力量欠缺
1.1.1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欠缺 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数都是在校级领导的领导下运行,按学校领导的要求开展工作。部门的经费来源于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工资受学校管辖,很难做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1.1.2 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力量薄弱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会计部门,人员配备的数量也比较少。《高校内部审计》规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其教职工总数的2‰。民办高校的师生比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兼职教师较多,很多民办高校按照这个规定只需要配置1至2名内部审计人员,远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性,难以满足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需求[1]。
1.2 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现阶段多数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起点和要求并不高,年度工作计划也是泛泛而谈,为审计而审计,审计工作只是简单的走一个过程,很难发现问题。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主要以事后监督为主,目的主要在查错防弊,审计的范围较窄,使用的审计方法也比较陈旧,主要以查账为主,很少采用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加上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内部审计流于形势,不能发挥出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1.3 审计处理建议落实难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报告中的相关建议和意见,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的经验和水平的限制,导致提出来的建议过于理论化,很难执行;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层并不重视,没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和落实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加上内部审计缺乏后续跟踪审计,导致很多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后,就“石沉大海”,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2 影响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有效性的因素
2.1 法规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欠缺关于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法律规范,对内部审计的研究侧重于公办高校,鲜有针对民办高校进行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没有特别指出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公办高校的不同之处,没有对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单独界定。各民办高校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没有具体的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进行参考,而民办高校自身制定的内部审计规范都比较笼统,参照其他公办高校的内容,导致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较低[2]。
2.2 内部审计监督主体的弱化和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2.2.1 内部审计监督主体的弱化 由于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大多数是接受学校的领导,对学校的管理层负责,审计的工作决定由学校安排,审计部门的经费来源于学校,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缺乏对高校内部管理层的合理评价。同时,内部审计的内容接受学校领导的管理和控制,更多的是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审计处理的意见和建议不具有权威性,很难落实,内部审计的效率得不到保障。
图1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内容构成图
2.2.2 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业务活动也越来也繁杂,如基建、后勤、采购、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创新创业等活动均应纳入内部审计监督的业务。此外,还需要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等方面的内容[3](如图1)。可见,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内容繁杂,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现有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使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监督的内容不够全面,监督的范围覆盖率不足,存在审计盲点,内部审计监督的效率无法发挥。
2.3 审计监督技术方法比较滞后
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侧重于现场审计与事后监督,审计的资料获取主要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把查错作为审计的主要目的,审计的深度不够,内部审计的作用很难有效发挥。
同时,现阶段比较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如风险基础审计、计算机审计等,在民办高校应用的较少。为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后续审计不可缺少,只有及时跟踪,才能发现审计的建议和意见有没有落实,整改情况如何,才能发挥审计的作用。但民办高校的后续审计常被忽视,审计的建议和意见很难被管理层使用,导致“审计年年有,问题一直在”的局面,很难发挥审计监督的实效性[4]。
3 增强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有效性的建议
3.1 完善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法规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即为内部审计监督,其已成为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在我国现阶段,欠缺专门针对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法规,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直接依据是《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并没有考虑民办高校其办学的经费来源不同,管理体制不同,生源的不同,师资的组成等情况,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指导下,考虑到民办高校办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奠定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5]。
3.2 思想上重视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监督
民办高校控制办学风险,实现内部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比较了解民办高校内部的情况,也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可行性。各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转变观念,高度认识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合适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健全内部审计监督的内容与体系,及时更新内部审计的方法,在民办高校内部形成内部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
3.3 优化内部审计监督的主体
为优化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主体,一方面需要选用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另一方面应对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同时,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善于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总之,在民办高校内部需要形成一支专业精、素质高的审计监督主体,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3.4 采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要及时更新内部审计监督的方法,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方法,引入现代审计软件,进行在线审计、网络审计等。同时,审计方法应予多样化,进行风险审计和抽样审计等。审计监督应从事后监督转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全过程的监督,从查错纠弊为主转变为制度审计为主和风险审计为主,从财务的日常收支审计监督转变为经济效益的审计监督。审计监督要考虑到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内部管理体制、资金的效益性等方面,要突出重点,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6]。
3.5 注重审计监督结果的运用
被审计部门对审计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决定着审计监督作用能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审计监督结果的运用,需要审计方和被审计方共同的重视。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上要有服务的思想意识,主动进行沟通,加强审计业务的后续审计,跟踪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落实整改;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要意识到对审计监督出的问题要进行整改,防止出现同样的问题。只有审计结果被重视,能有效运用,审计报告的建议和意见被采纳,审计才能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
4 结 语
民办高校持续的发展,内部审计的保驾护航必不可少。新形势下,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对内部审计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相关法规制度,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性,引入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对审计结果适当运用才能使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率,完善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促进民办高校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福清.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探讨[J]. 财会通讯,2014(11):98-99.
[2] 庄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1:22-24.
[3] 王玮.关于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原则及工作重点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0):130-133.
[4] 张友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135.
[5] 赵红星.内部审计在现代民办高校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2016(04):328-329.
[6] 代蕾.管窥内部审计在民办高校的实施状况——缺陷分析与解决之道[J].中国内部审计,2014(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