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宇航员的饮食起居

2018-07-03汪世祯琳达

奥秘 2018年6期
关键词:软管宇航员航天员

●汪世祯 译 琳达 编

“今天吃什么?”这是来自地球人的每日一问,对遨游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这也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当然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吃什么、喝什么,而是怎么吃进嘴、喝下肚。那么在太空中,宇航员吃什么食物呢?早期宇航员的饮食又是怎么样的?

早期宇航员曾羡慕天空实验室的食物。在执行双子座任务时,食物是袋装的。

在太空打嗝是件麻烦事

威廉·波格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他曾于1973年11月执行了第三次前往太空实验室空间站的载人飞行任务,并经历了一种打湿嗝的现象。你或许觉得好笑,但是在太空打湿隔并非玩笑。

事实证明,在接近失重的环境中,你胃中吃进去的东西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靠其重力来运转。气体、液体和固体会混杂在一起撞击括约肌。括约肌是一圈分隔食道和胃的肌肉组织。

国际空间站食物系统和设在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NASA空间食物系统实验室经理维基·克洛里斯说:“括约肌是由重力协助的,它不是完全闭合的,如果你在太空打嗝可能会出现逆流。”

在太空飞行器的狭小空间内,打嗝确实是一件添乱的事,甚至会给你带来麻烦,除非宇航员能闭住嘴,而且能把逆流的食物吞下。打湿隔喷射出来的任何液体或固体会飘散开来,并落在灵敏的仪器上。克洛里斯说打湿隔显然并未引起特别的关注,尽管回到天空实验室就想打嗝、呕吐,但他还是坚持忍住,在整个84天的太空任务中,他只打了两次湿嗝。

在波格不相信会在太空打湿嗝之前,其他人还弄不明白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人有没有在太空吃喝的能力?没有引力作用,人会吞咽食物吗?食物在整个肠道中能否做出必要的运送,以使营养得到完好的吸收?

吞咽并非完全依赖于重力

1961年,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登上苏联的东方一号围绕地球飞行时,开始对上述问题进行试验。他从牙膏大小的软管中挤出两管肉蓉和一块巧克力送入嘴中,使劲吞咽下肚并取得成功。

冷战期间,美国花费几乎一年时间使“水星计划”进入外星生命探测的竞争行列。1962年2月,当约翰·格伦乘坐的“友谊7号”飞船进入太空时,他带的食物包括软管封装的牛肉蓉、苹果酱和蔬菜,以及袋装的汤。

试验证明,吞咽并非完全依赖于重力。推动食物和饮料呈波浪式移动的肠蠕动消化过程在零重力环境下仍是畅通无阻的。

在1960年代中期,航天食品对“双子星座号”项目来说,整体上没有多大改善,研究集中在长远项目上,比如检测登月所需的技巧和设备。水星项目的食物是封装在牙膏式软管中的,而双子座项目的食物是袋子装的。史密森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对这种食物保存方法明褒实贬:“脱水,冷冻干燥,表面涂有明胶或油脂,以防止变质。”

在19世纪60年代初,当时,作为仅有的两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主要考虑的是,在太空失重情况下,航天员能不能把水喝进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研人员用水分含量高的膏糊状食物把水“锁”住。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出现了:航天员只能“挤”饭吃——把装在铝管中的肉糜、果酱类膏糊状食物,像挤牙膏一样挤进嘴里。

不过,这种饮食方式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有了变化。

私带的航空食品

←威廉·波格在天空实验室上亲身经历过打湿嗝

→水星英雄约翰·格伦吸食软管中的苹果酱

天空实验室上的可选食物是一大进步;餐盘有加热装置,个人的餐盘食物是分别从72种食品中选出来的。

监狱管理员和船长很早就明白,长期限居于一个狭小空间的人会非常痴迷地关注食物的质量、数量和多样性。终于,对食物多样性的不满还是在太空中爆发了。当双子座的负责人格斯·格里索姆于1965年3月进入太空时,在其他任何人不知情的背景下,他的副驾驶约翰·杨策划了一个方案以弥补现状。在他们二人进入地球轨道不久,约翰·杨把手伸进宇航服的口袋中,并笑着问格里索姆:“你喜欢腌牛肉三明治吗,队长?”他递过去一个私带的惊喜。兴奋的格里索姆迅速咬了几口,直到三明治的黑麦面包屑像浮云般飘起时,他才停止享用美食。

美国国会匆忙召开会议,以确定私带三明治以及面包屑是否会给新的太空计划带来风险。在NASA管理层作出下不为例的保证后,也没有对杨或格里索姆的行为作出进一步的处理。

航天员的饮食不再只是“挤牙膏”

后来,阿波罗号飞船采用氢氧燃料电池作为电源,发电时可以产生大量的水。于是,美国航天员多采用复水食品。所谓的复水,就是重新吸回水分,干燥脱水的逆过程。这类食品的性状和风味更接近于地面的普通膳食——这就意味着航天员的饮食不再只是“挤牙膏”了,虽然果酱等食物还是需要“挤”着吃。

1969年7月,当阿波罗11号准备就绪即将进行历史性的登月之旅时,我们已经有了把人送往月球的技术,但我们还不能为宇航员配备较好的食物。虽然不像双子座任务那样不得不依赖于冷的冰冻干燥食品,但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也只能依赖于热的冰冻干燥食品。一名试吃者令人难忘地描述当时的早餐之一吃起来像“带香肠味的颗粒状橡胶” 。

照片从上至下分别是:水星任务时的铝管食物;阿波罗联盟宇航员托马斯·斯坦福和德克·斯莱顿手拿软管食物(标注的是“伏加特”实是“罗宋汤”); 值得纪念的腌牛肉三明治;国际空间站上的食品脱水器。

虽然他们的卡路里摄入量增加了300卡,达到每天2800卡,阿波罗宇航员与早期宇航员(在太空停留1-2天)一样仍有一些担忧的事:他们吃的很少,因而减少了很多体重。这对于想在太空停留一些时间的NASA来说是个坏消息。

对一项历时1-3个月的任务来说,如果宇航员不能在任务期内适应饮食,这项任务是危险的。

尽管天空实验室只接待过9人——共3组,每组3名宇航员(从1973年发射起,到1979年的重返大气层。),但它具有良好的食物系统。其菜谱包括冰冻和冷藏的食品共72项,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食品,这次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后未出现体重减少。

再后来,随着食品冷藏设备和加热装置的升级,航天员可以直接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甚至热汤都不在话下。

天宫二号航天员饮食揭秘

我国天宫二号航天员景海鹏曾揭秘在太空中一天的饮食: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面包等7种食品;中午有什锦炒饭、肉丝炒面等8种食品;晚上有绿豆炒面、牛肉米粉等8种食品;加餐也有5种食品。更让中国人眼热的一幕是:在太空还能泡茶喝!

所以说,现在航天员不用再担心怎么吃喝,反而还可以“挑食”了。不过,航天员饮食的安排也是需要下大功夫的,这其中也有大学问。

一般而言,特定的航天环境会使航天员的味觉变得有些迟钝,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航天食品也就有了其特殊的“航天标准”。航天食品首先要保证“绝对的安全”,不能使航天员发生任何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第二要做到营养平衡,比如航天飞行会对航天员造成辐射、骨钙丢失、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等影响,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并保证钾的供给等。

太空生活趣事多

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吗?说起来还挺有趣呢?

在宇宙飞船里,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不然,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

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宇航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塑料杯。

在宇宙飞船里走路更有趣。人稍一使劲就会飘到半空中,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为了能平稳地走路, 宇 航员都穿鞋底带钩的鞋子,好牢牢地 钩住带网格的地板。

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事,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漂浮在空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淋浴器,它可以把喷出来的水朝一个方向吸。

你看,在太空中生活,是不是很有趣?

猜你喜欢

软管宇航员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画宇航员
软管式液压隔膜泵的研发与应用
宇航员是怎样炼成的
中班科学区游戏活动设计:软管传声筒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贪玩儿的宇航员(下)
膜下软管微喷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