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霸的线索: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研究

2018-07-03梁勤超王洪珅

体育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争霸赛格斗职业化

梁勤超,王洪珅,李 源



争霸的线索: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研究

梁勤超1,2,王洪珅3,李 源4

1.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2.剑桥大学 社会学系, 剑桥 CB2 3RQ; 3.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4.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6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进行分析。在中国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进程中,争霸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然而,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定位不明确,赛事体系不完善;缺乏赛事经营经验;市场培育不充分,缺乏核心的盈利模式;项目化思维,赛事品牌与品类意识不足。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的深入发展,还需进一步明确赛事的职业化定位,构建相对完善的职业赛事体系;务实经营,注重赛事的能量积累;培育市场,寻求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打造品牌,强化赛事品牌与品类意识。

散打;赛事;争霸;市场化;职业化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的实施,我国体育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武术格斗赛事作为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武术精神的载体,在推动武术产业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武术散打项目为代表,在全国冠军赛、锦标赛、全运会等专业赛事之外,进行了市场化与职业化探索。在这一探索进程中,举办了一系列争霸赛事。20多年来,武术散打争霸赛事频繁更迭,未取得预期市场效果,原因何在?本文通过纵向梳理争霸赛事的演进,在把握发展线索的基础上,审视其存在的问题,剖析赛事举办伊始就未能成功的原因,继而提出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方略。

1 争霸的演进: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历程

1992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红山口会议”为标志,以足球项目为先导,拉开了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发展的序幕。武术散打项目一开始并没有明确提出职业化发展方向,为契合市场经济与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发展的需要,武术散打选择了主动走向市场,积极探索市场化发展之路。在这一进程中,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事(表1)相继开展,成为一条贯穿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探索实践的主要线索。

表1 中国武术散打争霸赛事演进(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从1994年的“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到2017年的“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20多年来,新赛事的诞生伴随着旧赛事的消亡,争霸赛事更迭频繁。在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探索发展进程中,争霸是一条主要的线索。

沿袭争霸的线索,可以清晰把握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进程。最初的“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迈出了市场化探索的步伐,首次引入了赞助商,开启了武术散打商业赛事的大门。相对于体制下原有的办赛模式,赛事的商业赞助与市场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赛事的办赛成本。但由于我国早期竞技表演市场处于萌芽时期,赞助商的赞助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最终赞助商放弃赞助,“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也因此退出竞赛市场。

后续的中外系列对抗争霸赛事,主要是武术散打与国外不同格斗项目之间的对抗交流。但经由媒体、特别是国内网络媒体的渲染,中方运动员被赋予了捍卫民族荣誉的“神圣使命”,民族主主义情结与商业诉求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成为中外争霸赛事的一个显著特征。甚至在部分中外争霸商业赛事中,民族主义成了达到赛事商业目的的营销手段,这也使得赛事外方运动员水平名不副实,赛事人为炒作痕迹明显。

2000年开启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以下简称“散打王”)在市场化方面更进一步,首次采用了公司化赛事运营模式,标志着武术散打职业化、赛事公司化运营的开端,但后来由于赛事运营公司控制方德隆的倒闭而停办。随后的“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以下简称“功夫王”)延续了“散打王”的办赛模式,最终也步了“散打王”后尘,因“上官鹏飞”事件而趋于消亡。继而号称两亿人民币打造的“中国武术散打百强争霸赛”(以下简称“百强赛”),其初衷在于将其做成国内外一流、武术界顶级的精品赛事,但实际效果并未如人所愿。

一系列争霸赛事的衰落,并没有阻止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探索发展的步伐。2017年,“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与“昆仑决武术散打争霸赛”相继启动。虽然赛事主办方对赛事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在笔者看来,这并非是独出心裁的创新,而是在国家体育产业新政实施背景下,对中国武术散打争霸赛事的延续。

2 争霸的隐忧: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问题审视

2.1 定位不明确:赛事体系构建不完善

相对于西方市场竞争下形成的职业体育,“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是从上而下,并非市场竞争自然形成,是‘政策推导型’或‘政府推导型’的职业体育”[7]。在政府与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职业体育脱胎于专业体育,与专业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历史时期,甚至受制于专业体育的发展。

首先,从赛事性质来看,一系列争霸赛只能视为商业赛事,并非是职业赛事。从开始武术散打并没有明确职业化发展目标,使得武术散打争霸赛事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而是选择了走市场化道路,寻求赛事的商业价值。判断一个赛事是否是职业赛事,关键看其参赛主体是否是职业运动员。“职业运动员是指专门从事体育运动竞赛和表演,以从中获取的报酬为主要生活来源,并独立拥有自身人力资本所有权的高水平运动员。职业运动员必须同时满足:竞赛表演专门性、报酬生活性和人力资本独立性3个基本条件。”[6]从这一点来看,武术散打专业运动员并不具备职业运动员的3个基本条件。在实践中,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与专业赛事的参赛主体具有同一性,因此,武术散打争霸赛还不能视为真正的职业赛事。

其次,由于参赛主体的同一性,使得争霸赛事与专业赛事并没有完全区隔开来。同一拨运动员既打争霸赛,又参加专业赛事。当然,专业运动员的参赛重心还在于专业赛事,打争霸赛事更像是“兼职”。虽然,从竞技水平来看,我国专业散打运动员接近于职业格斗运动员水平,但身份的非职业性,决定了在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事中,参赛主体职业精神的缺乏。毕竟,专业赛事与市场的嫁接并不能代替职业赛事的市场地位。

再者,一系列争霸赛并没有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赛事体系。在实践中,争霸赛与专业赛事呈现出嵌套关系,嵌套于专业赛事之上的争霸赛,无论是赛事规则的选用、裁判队伍的选调、赛制的安排以及各级别冠军的产生等诸多方面,无不受制于专业赛事。虽然一系列争霸赛都有自身的赛制安排,但其高频率、年度周期、总冠军(无差别级)、无合理有序的赛事编码等无不曝露出其赛事体系构建的缺陷。

2.2 缺乏成熟的赛事经营经验

职业拳击组织WBA、WBC、IBF、WBO以及综合格斗UFC赛事,其成功无不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一个职业格斗赛事的成功,除了长期坚持之外,至少还需要具备:1)高水平格斗选手作为参赛主体;2)专门严谨而系统的组织架构;3)完整的赛事产业链;4)观众的高认知度。与之相比较,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事除了拥有高水平的散打选手作为参赛主体外,并不完全具备这4个要素。

纵观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大多采用了高姿态的出场方式:一出场就急于喊口号、树旗帜、打民族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赛事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作为新的赛事,无论是赛事的组织架构,还是赛事产业链,抑或观众认知度,都处于起步阶段,在这3个因素都不具备的前提下,仅靠组织一批高水平的格斗选手进行赛事生产,加之公司化运作,还不足以获得市场的成功。

要达到主办方的预期目标,需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赛事组织与体系建设、赛事产业链构建与维系、观众认知度提升等方面下功夫,赛事的成功需要长期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2.3 市场培育不充分:缺乏核心的盈利模式

从武术散打争霸赛的演进来看,几乎同步于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发展进程。根据《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武术散打争霸赛与足球赛事都属于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与足球赛事不同的是,武术散打争霸赛需要有大批忠实的拳迷作为目标受众。赛事市场的形成与占有,并非天生就存在,这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只有培育充分的市场,才能支撑起一个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武术散打争霸赛事发展至今,总体上规模不大、活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还在于未能赢得市场的认可,还不能从市场中获得赛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本。相对于职业拳击赛事上百年、综合格斗UFC赛事20余年的市场培育,武术散打争霸赛事市场培育明显不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术散打争霸赛事更迭不断,赛事生命周期短暂,最长的“国际武术搏击王争霸赛”不过举办了6届,最短的“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仅存续了3年。短短数年的生命周期,赛事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更逞论市场培育。

任何一个职业体育赛事,如果不能从市场中获取大于成本的收益,那么迟早要破产。当下,我国格斗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各类格斗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繁荣的表象下面却暗藏隐忧。赛事核心盈利模式的缺乏,成为我国格斗赛事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所在。在国外,赛事版权和PPV(按次付费收视)是格斗赛事的两大核心收入渠道,这是我国格斗赛事所欠缺的。PPV使得格斗赛事超越现场观众门票的有限收入成为可能,在2015年职业拳击手梅威瑟帕与帕奎奥的“世纪之战”中,仅PPV销售一项就逾400万份,销售收入超过4亿美元。一直以来,武术散打争霸赛还主要依赖于门票、赞助和广告,或靠出售赛事冠名权获取有限的收入,实践证明,这并不能支撑起一个高水平的格斗赛事。

2.4 项目争霸:赛事品牌与品类意识不足

在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进程中,有着挥之不去的“争霸情结”。体育赛事中的争霸,最初源于职业拳击,“拳王争霸赛”通常是指职业拳击各级别冠军头衔的争夺赛。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出于吸引拳迷关注的考虑,武术散打从拳击项目中借鉴“争霸”这一概念,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都以“争霸”命名,大多倾向于采用“武术散打项目+争霸赛”的赛事命名,并以此作为赛事的品牌。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你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概念或认知。”[3]那么,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在拳迷的心智中留下了什么独特的概念与认知?在此,借用网友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一问题,“现在的这个王那个王的争霸赛太多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蹦出来个什么王争霸赛来”。现实中,各类争霸赛事交替更迭,并没有在潜在顾客——拳迷的心智中留下独特的认知。武术散打争霸赛事还停留在赛事描述性命名层面,并没有提升到赛事品牌的高度。从这一点来看,武术散打争霸赛事的品牌建设无疑是失败的。

在当今职业格斗赛事领域,除职业拳击外,新生的K-1、Glory与UFC赛事都并非局限于某一个格斗对抗项目,而是呈现出去项目化发展趋势,即通过赛事品牌规则统摄不同格斗项目。但武术散打争霸赛发展至今,还固守着项目化思维。从最近启动的“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来看,赛事主办者意欲将其打造成世界性格斗赛事。要进行市场化运营,并成为世界性的格斗赛事,就不得不考虑与同类赛事的竞争。就赛事类型而言,武术散打赛事属于站立格斗类赛事,其竞争对手不是职业拳击赛事,也不是综合格斗赛事。如果不将K-1、Glory等站立类赛事作为竞争对手,武术散打争霸赛也只能是项目内的“自娱自乐”。在格斗赛事类型化发展的今天,武术散打赛事的品类意识明显不足。

3 争霸的出路: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方略

3.1 明确定位:构建完善的职业赛事体系

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的短暂,充分说明专业赛事商业化的道路行不通,唯有走职业化道路,才有可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以管办分离改革为龙头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引领着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的型塑”[20],在“管办分离”的改革背景下,中国武术散打赛事的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厘清与专业赛事的关系,明确赛事的职业化定位,构建完善的职业赛事体系。

首先,要厘清专业、职业与商业赛事三者之间的关系。职业赛事一定是专业和商业赛事,而专业、商业赛事不一定是职业赛事。与之相对应,非职业的专业与商业赛事就是业余赛事(图1)。武术散打要发展职业赛事,就必须明确其职业赛事定位。“定位即在预期顾客的心智中实现你的产品差异化。”[8]定位于职业化,需要与体制内的专业赛事形成明显的区隔,严格限定只有职业拳手才有参赛资格。一方面,可通过专业运动员向职业运动员单向流动转型参赛;另一方面,可吸纳国内外格斗俱乐部选手参赛。

其次,构建相对完善的职业格斗赛事赛制。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的深入发展,需要“确立全球化的赛事定位,创新赛制、改进规则,使之符合市场规律”[21]。一般而言,体育赛事的赛制选择主要有淘汰制、循环制与佩奇制3种。格斗对抗类项目作为重竞技项目,有着一定的体重级别。在职业格斗赛事中,只需决出各级别冠军即可,并不需要决出名次。如何合理有序安排赛事,就成为赛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以7个体重级别的职业格斗赛事为例,以单败淘汰制,固定周期循环,给出一种职业格斗赛事安排(表2)。

图1 专业、职业、商业赛事关系

Figure 1. The Relationship Chart of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and Business Events

首轮比赛作为赛事的启动,每一重量级别选取8名选手,以单败淘汰制决出各量级首轮冠军。采用单败淘汰制,决出每一级别首轮冠军只需7场比赛,首轮每一期赛事只需安排7场比赛即可。根据重量级从小到大依次启动,在第1期启动2个级别的赛事,从第2期开始,每期启动一个级别的赛事,到第4期7个级别赛事全部启动,并迎来轻量级首轮冠军头衔争霸赛事。从第4~10期,每一期依次产生一个重量级的冠军,同时开启第2轮赛事。从第2轮起,冠军头衔采用挑战卫冕制,每一期安排8场比赛(依然为8人单败淘汰制),每一级别前7场比赛决出冠军头衔挑战者,第8场安排挑战者挑战上一轮冠军得主。从第11期开始正式进入冠军头衔挑战卫冕赛,依次循环。从第4期开始,每一期赛事都有一个重量级冠军头衔争霸赛,确保每期比赛都有一个焦点和看点。

表2 职业格斗赛事重量级别的安排(单败淘汰制/固定周期循环)

再者,根据赛事举办期次的增长,对每期赛事进行自然数编码管理。相对于以往武术散打争霸赛,以每周1期的高频率,每年1届的赛事编码。这种以月(单月或双月)为单位的连续、循环和程序化的赛事安排,对拳迷而言,清晰明了。以上赛事安排有利于把握赛事节奏,也有利于保持赛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促进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3.2 务实经营:注重赛事能量积累

在国家体育产业新政与社会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与城市马拉松赛事一样,中国格斗赛事呈现出“井喷”发展态势,对武术散打赛事的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更需要吸取以往争霸赛事失败的教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稳步经营。

一系列武术散打争霸赛事的短暂,说明“高开”并不能给赛事带来良好的预期走势。新生赛事的推出,需要降低姿态,合理定位,采用“低开高走”的出场策略,给自身一个成长的空间。新赛事的出场如同一款新产品的上市,其设计与功能可以不完美,但可以通过不断升级,迭代完善。“职业体育在本质上要求,要以高度专业化和分工更细的体育形态来实现职业体育价值。”[17]对于新赛事而言,其参赛主体的培育、赛事组织构架与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以及观众认知度的提升,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才能达到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职业赛事水准,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动赛事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后续的赛事中,应慎用类似于“总冠军”“王中王”(无差别级冠军头衔)这样的做法。“在权力情境中,一个人情感能量的获得与另一个人情感能量的丧失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9]采用“总冠军”“王中王”(无差别级)的做法,最终总冠军头衔获得者获得了更多的权力、荣耀以及情感能量,而失败的级别冠军却成了此类符号资本的损失者。从长远来看,这种以损失级别冠军利益,突显总冠军的做法,虽然塑造了散打王、功夫王、搏击王等极少数格斗明星,但对于整个赛事的长期发展,却是得不偿失的。各级别冠军头衔对于冠军得主而言,不仅是一个头衔,更多的是荣耀的象征,更是拳手情感能量的标志。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指出,拥有高度情感能量的人,为保护自身的情感能量,往往会避免参与有同等情感能量的人参加的集会。在格斗赛事中,各级别冠军拥有高度的高度情感能量,为保护他们的高度情感能量,应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级别的冠军选手出现在同一期的比赛中,确保一期比赛只有一个关注中心,上文中给出的赛事安排,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3.3 培育市场:寻求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

纵观世界成功的职业体育,都是职业体育政策驱动与市场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我国自1992年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以来,一直在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职业化政策。当前,“中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动力既有上层政府的重视,又有下层社会结构变迁的动力,即中产阶级的崛起所形成的潜在消费市场势必成为未来职业体育投资者的关注点”[19]。在政策驱动下,从供需关系来看,判断一个赛事是否是有效供给,主要还在于其能否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一个赛事产品如果不能创造出客户价值(即满足观众观赏高水平赛事的需要)并直接销售而获得利润,而是依赖于辅助性的销售收入,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没有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12]我国格斗赛事的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仍不能通过直接销售获得利润,成为制约赛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

一方面,要明确赛事的目标受众群体。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必然成为职业体育赛事所关注的焦点所在,相对于球类赛事,格斗赛事属于小众赛事,因此,更需要精准服务目标受众。相对于球类等其他体育赛事,格斗赛事有着自身的赛事特质,即格斗竞技与暴力审美。围绕着格斗竞技与暴力审美这一特质,突显格斗明星(各级别冠军头衔获得者)的市场号召力,以此培育赛事的目标受众群体。可通过“增加免费收视赛事场次以培育新拳迷;增加对成功格斗选手的奖励,让他们提高训练质量,以提升赛事质量;招募和储备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格斗选手,提升赛事声誉,增加赛事组织对新生格斗选手的吸引力”[22]。同时,加强赛事、拳手与拳迷之间的互动,维系三者之间良好的情感连带,以培养赛事忠实的消费群体。

另一方面,寻求互联网时代的赛事盈利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体育赛事的传播与营销通道正在逐渐改变,“互联网技术特别是流媒体技术改变了体育赛事节目的传播方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广播电视运营商的利益”[14]。当下,我国体育赛事呈现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平台+内容”成为互联网时代赛事生产的主要特征。在传统的“赛事+电视传播”模式下,一系列散打争霸赛事不能通过版权转让获得收益,在互联网条件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实现赛事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范围扩大化,增强武术散打赛事的影响力”[13]。具体而言,后续赛事还需进一步加强赛事版权保护,建立赛事网络平台,通过官方网站、视频、直播、移动APP等互联网传播手段,增加赛事对拳迷的黏性,构建起赛事互联网传播与营销生态链。同时,充分运用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方式,提升赛事的互联网变现能力。

3.4 打造品牌:强化赛事品牌与品类意识

一系列争霸赛事表明,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探索发展,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专业赛事基础之上打造散打商业或职业赛事。在中国格斗市场勃兴的今天,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倚重武术散打项目,在散打项目内部进行改良与调适,沿袭争霸的线索,继续构建散打项目格斗赛事;另一种是对散打项目赛事进行根本性变革,通过融合共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并对世界不同站立格斗项目兼容并蓄的开放之路。第一种选择是危险的,无论是格斗技术的发展,还是赛事水平的提升,在格斗赛事国际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格斗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都不能局限于国内,而需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高水平的品牌赛事,走国际化生存与发展之路。

在职业体育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提高我国职业体育国际竞争力”[5]是我国职业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武术散打赛事的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品牌战略。“打造品牌赛事必须有明确的赛事定位和品牌聚焦,纵观体育国际化、职业化发展径路,顶级的‘国际赛事’是一个永恒的赛事焦点。”[15]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过去项目化改革,强化赛事的品类与品牌意识。去项目化,并不是要彻底抛弃武术散打项目,而是以品牌赛事代替项目赛事。“武术赛事品牌建设是武术赛事主体以积累武术赛事品牌价值资产为目标,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对武术赛事品牌打造工作有序行使品牌规划和品牌营建职责,促使武术赛事逐步实现品牌化发展的过程。”[10]格斗赛事领域的WBA、WBC、K-1、UFC等,无不是以顶级职业赛事水准、简洁的赛事品牌著称于世。其中,2016年WME-IMG财团出资40亿美元收购的UFC赛事品牌,曾创下体育史上最大赛事品牌收购案。“国外知名体育赛事和我国武术赛事综合效益的显著差异,透显我国武术赛事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能否打造一个世界知名的中国格斗赛事品牌,是摆在我国格斗赛事发展面前的迫切任务。

打造品牌格斗赛事,需要通过品类定位,明确赛事的类型。在职业拳击、站立格斗、综合格斗三大类型赛事中,基于武术散打项目核心构建的中国格斗赛事,理应选择站立格斗赛事类型。在站立格斗赛事领域,由于K-1赛事的衰落,当前正处于后K-1时代。K-1的复兴,Glory的崛起,加之众多新生站立格斗赛事的创立,使得站立格斗赛事领域处于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这也给中国站立格斗赛事留下了发展空间。一个格斗赛事品牌的创立不难,但要成为知名品牌,则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品牌坚持。在品牌全球化时代,创立一个格斗赛事品牌,首先需要给赛事起一个简洁的名字。“名字就像钩子,把品牌挂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产品阶梯上。在定位时代,你能做的唯一重要的营销决策就是给产品起什么名字。”[2]一系争霸赛事项目化描述性赛事命名,太过复杂,不足以作为一个赛事品牌。此外,“品牌具有价值在于一个原因,而且只有这么一个原因,就是这主导了一个品类。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它的价值就在于它在全球范围内主导了可乐品类。”[4]美国综合格斗赛事UFC之所以能够创造40亿美元的赛事品牌价值,主要还在于UFC在世界范围内主导了综合格斗赛事品类。假如,以武术散打项目为基底,打造的站立格斗赛事品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主导站立格斗赛事品类,那么其品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4 结语

在中国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与职业化探索发展进程中,争霸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20多年来,武术散打争霸赛更迭不断,效果不及预期。辩证来看,武术散打争霸赛事以实际行动探索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这一点值得肯定。随着国家体育产业新政的深入实施,以及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权的取消,我国格斗赛事市场还将进一步繁荣。在一定时期内,武术散打或将沿袭争霸的线索,推出更多的争霸赛事。但后续新生的争霸赛事,能否走出先前争霸赛事短暂的阴影,得到拳迷与市场的认可,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相对于国外业已成熟的职业格斗赛事,我国格斗赛事尚处于职业化探索发展初期。新生赛事要想取得成功,还需要冷静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赛事的经验,在不断实践与错误修正中探索前行。

[1] [美]阿伦•古特曼.从仪式到纪录:现代体育的本质[M].花勇民,钟小鑫,蔡芳乐,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47.

[2] [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谢伟山,苑爱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12.

[3] [美]艾•里斯,劳拉•里斯.品牌22律[M].寿雯,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195.

[4] [美]艾•里斯,劳拉•里斯.品牌的起源[M].寿雯,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10.

[5] 鲍明晓.职业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国路径[J].体育科研,2010,31 (3): 24-33.

[6] 胡利军.社会转型期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7] 胡利军,杨远波.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 28-40,47.

[8] [美]杰克•特劳特,史蒂夫•里夫金.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M].火华强,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7.

[9] [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7.

[10] 李臣. 我国武术赛事品牌建设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11] 李臣,郑勤.我国武术赛事品牌建设的理性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 50(5):56-62.

[12] 梁勤超,李源,闫民.论社会转型与武术发展方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6-19.

[13] 刘凤虎,王美娟,韩跃刚.基于SWOT-AHP模型的我国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6, 52(3):27-34.

[14] 刘友华,朱蕾.体育赛事节目流媒体传播的著作权挑战与应对[J].中国体育科技,2016, 52(4):44-50.

[15] 毛浓选.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现状、问题及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584-589.

[16] [法]乔治•维加雷洛.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M].乔咪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0.

[17] 孙素玲.职业体育的发展逻辑[J].体育文化导刊,2016,(7):110-112,174.

[18] 杨铄,郑芳,丛湖平.欧洲国家职业足球产业政策研究——以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为例[J].体育科学,2014,34(5):75-88.

[19] 于永慧.中国职业体育制度改革的动力与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3,34(1):42-45,33.

[20] 张兵,仇军. 经济社会学视域下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生成逻辑及发展策略选择[J].体育科学,2017,37(7):10-16.

[21] 赵斌.K-1比赛市场化运营经验对我国散打赛事市场化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2):24-27.

[22] FORD S J. Co-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positive feedbacks in the growth of the 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s[J]. Sport Bus Manage,2015,5(1):31-49.

Hegemony Clues :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anda Event's Market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LIANG Qin-chao1,2, WANG Hong-shen3, LI Yuan4

1.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China; 2.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CB2 3RQ,UK; 3.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614004,China; 4.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anda event's market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since the 90s in 20 century,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etc. Hegemony is a clue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Wushu Sanda event’s market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A series of Wushu Sanda competition events did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success because success less than failed. The main reasons are that the positioning is not clear, the contest system is not perfect; seeking short-term successes and lacking pragmatic contest management; market cultivation is not sufficient and haven’t the core profit model; As well as project thinking, the contest brand and category awareness are not enough. It’s need to further clarify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ing tha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Wushu Sanda contest’s market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ild a relatively perfect professional event system; pragmatic management and focusing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vent’s energy; cultivate the market and seeking the profit model of Internet times; Create brand an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brand and category.

G80-05

A

1000-677X(2018)06-0091-06

10.16469/j.css.201806011

2017-08-07;

2018-06-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TY093);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公派剑桥大学博士后项目(201708515016)。

梁勤超,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职业格斗赛事, E-mail: liangqinchao@163.com; 王洪珅,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社会学; 李源,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争霸赛格斗职业化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最佳美食”争霸赛
最强王者争霸赛(第三季)
最强王者争霸赛(第四季)
张伟丽 格斗玫瑰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游戏争霸赛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