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地区经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2018-07-02洪晓林阮冠鑫梁友情陈盈熊欣璐黄凯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腺样体中耳鼓膜

洪晓林 阮冠鑫 梁友情 陈盈 熊欣璐 黄凯

【摘 要】目的:探讨贵州地区经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方法:分析我科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30(42耳)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统计资料,疗效分析。结果:鼓膜置管痊愈23例,5例好转,总有效率93.3%,复发2例;结论: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具有很高安全性和高有效率。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近年来有较高发病率,其是导致小儿聋重要因素之一。我科对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30例(42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进行诊治,现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分析自 2014年 9 月至 2016 年 9 月期间,我科收治的 30例(42)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分布 4~12 岁;平均8.2岁,病程3-15个月。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闷胀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声音调大等。部分患者有打鼾、张口呼吸、流涕。耳镜检查鼓膜内陷,色泽浅粉或暗红,部分患者有鼓膜向外隆凸或可见液平面和(或)气泡。行鼓气耳镜下鼓膜活动度消失; 其中患者12例鼻内镜检查发现腺样体肥大,声导抗测试呈 B 或C 型曲线; 纯音听力测试轻度传导性聋10例,中-重度传导性聋20例,气骨导差距为20-35dB,;声导抗检查,鼓室压图均为“B”型25例,5例“C”型图,镫骨肌反射均未引出。患者经系统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等治疗,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

1.2 手术方法。全麻生效后,仰卧垫肩,消毒铺敷,在耳内镜下用鼓膜切开刀切开鼓膜前下象限弧形切开鼓膜,吸引头吸出分泌物,予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冲洗鼓室,显微钳置入患耳哑铃型1.0mm硅胶通气管,查通畅在位;合并腺样体肥大患者12例同时行鼻内镜腺样体电动吸切术,术后应用抗生素3天,加用粘液促排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糠酸莫米松喷鼻。术后第一月每周随访,每月复查一次,半年后取出鼓膜置管,随诊时了解中耳积液及通气管位置,以便及时调整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对声刺激明显增强,取管后无积液及鼓膜良性愈合,纯音测听达25dBHL以内,鼓室压图“A”型,镫骨肌反射存在;好转:耳闷胀感减轻,鼓膜取管后稍浑浊,有良好活动度,声导抗“C”型或As型,听力有提高,部分存在镫骨肌反射;无效:鼓膜在自行脱管后愈合,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无变化。

2 结果

患者均完成手术,无鼓膜穿孔、中耳肉芽等常见并发症产生。随访半年: 2例鼓膜置管2月后脱落,重新局麻下置入,半年至一年根据复诊情况取出鼓膜置管,痊愈23例,有效5例,复发2例,总有效率:93.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原因之一,治疗延误可发生中耳粘连,硬化或胆脂瘤病变。小儿表达能力差,易漏诊,除常规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诉的小儿行行耳内镜外,对打鼾、张口呼吸、鼻阻为首发的患儿也应该行耳内镜,以提高诊断率。目前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咽鼓管功能及解剖异常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小儿患者常常合并腺样体肥大,其造成机械性压迫,易诱发。其中本组鼓膜置管患儿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有17例,术后打鼾、鼻阻症状明显缓解;此外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密切。患儿后鼻孔脓性分泌物可引起咽鼓管水肿、堵塞。炎性分泌物中的细菌上行至咽鼓管,加之中耳负压造成持续吸引,是产生积液的原因之一。

本实验中治愈28例,说明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贵州地区欠发达,许多患儿家属对患儿早期分泌性中耳炎未引起足够重视,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往往严重后才来就诊,单纯行药物保守治疗已不能治愈,症状易反复,往往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并且贵州地处高原地区,海拔较平原高,气压偏高,常年湿润,患儿易抵抗力下降,易感冒引起咽鼓管功能不良,这可能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发病环境条件之一。

2013年美国鼓膜置管术临床指南及2016年美国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指南推荐鼓膜置管术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首选。该术式能在第一年明显降低儿童中耳积液复发率和积液时间,但留置管时间跨度大,3月至1年不等[1],针对留置鼓膜导管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规定,无相关文献报道,有些家长怕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如洗澡等要求尽早拔除;医生的对个体的经验也是导管留置时间的原因之一,本实验中,半年至一年根据复诊情况取出鼓膜置管,取得了良好疗效,28例鼓膜置管顺利取出(有些自行愈合),未产生耳溢液、化脓性中耳炎。肉芽、鼓膜穿孔等并发症;其中包括2例鼓膜置管2月后脱落,重新局麻下置入。复发2例主要可能原因为患者腺样体肥大合并儿童鼻窦炎,病程长,病情重,置管后咽鼓管功能不能有效恢复、感染所致。本实验在置管前行鼓室药物(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注射为引流创造了条件,加快病变组织进展,对残留粘连的分泌物进行稀释,减轻了局部的水肿;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局部糖皮质激素、粘液促排剂等药物支持治疗,对鼓室黏液纤毛传输系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不足在于缺乏大量术后定期随访的听力学数据,因此不能客观评判术后听力恢复情况。综上,鼓膜置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万雪梅,杨军.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后留置时间与复发的临床研究.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7):500-503

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6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12):884-885.

猜你喜欢

腺样体中耳鼓膜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知了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耳朵里的定时炸弹
鼓膜穿孔严重吗
小儿腺样体肥大都需手术吗?
耳朵
呼吸不畅,并非都是感冒
小耳朵怎么会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