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
2018-07-02于颖颖
于颖颖
【摘 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儿科收录的患儿共300例,根据患儿的临床给药方式不同,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患者均为口服给药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均为静脉给药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观察组1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其中12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37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1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相比较对照组1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其中15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12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反应,8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反应,16例患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应用统计学软件将上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上述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儿科应用阿奇霉素应以口服治疗为主,在联合用药时严密规定用药方案,提高患儿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不良反应;监护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02
前言
阿奇霉素属儿科感染性病症的常用治疗药物,其多用在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对症治疗中。阿奇霉素种类比较多,大致分成口服剂型、注射剂型。随着阿奇霉素应用的普及,儿科临床中因其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呈现出日渐增多的去世。为确保患儿应用此药后没有较严重的危害性,医务人员要在给药之前明确给药的具体形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月~2017年12月儿科收录的患儿共300例,其中男性患儿144例,女性患儿156例,患儿年龄1~8岁,平均年龄为5.2岁。根据患儿的临床给药方式不同,将以上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15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70例,女性患儿80例,患儿年龄1.2~8岁,平均年龄为5.5岁;对照组15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68例,女性患儿82例,患儿年龄1~7.6岁,平均年龄为4.9岁。应用统计学软件将上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其他临床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以上对照组患儿均以静脉给药方法进行治疗,具体用药剂量在200~400mg/d,观察组患儿则以口服给药方法进行治疗,具体用药剂量在10~500mg/d,用药前对所有患儿进行各项相关测试和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均以7d为1个治疗周期。
1.3 药学监护
两组患儿在用药前均进行相关测试和观察,具体应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试验,再以细菌培养试验结果选择相应抗菌药物,避免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阿奇霉素一般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及软组织感染的临床治疗。对联合用药情况应加强观察,不经常联用药物之间可能出现拮抗作用,从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以上应用阿奇霉素患儿以给药方式进行分组,因阿奇霉素属长效抗菌素药物,应避免口服及静脉注射重复给药,并且仅需给药1次/d,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对以上两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细致记录,具体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包括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及消化道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将上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本次研究各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均应用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本次研究发现,上述观察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1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其中12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37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1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相比较对照组1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其中15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12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反应,8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反应,16例患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应用统计学软件将上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上述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核糖体50s亚基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作用,达到抗菌效果。其临床用药方法多以口服和静脉注射为主,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中两种用药方法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为明显。本文主要针对阿奇霉素在儿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经口服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的患者略少于静脉给药途径。研究对比了两种给药途经下,患儿使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未见明显差异。但是临床实践中还是认为阿奇霉素口服方式优于注射方式,作为一种长效抗生素,要求其每天用药1次,且用药时间和疗程都不得过长。在不良反应的表现上,肠胃不适发生率最高,为67.4%,其多以恶心、呕吐、拒食等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致抽搐,发生这种情况需立即停止给药,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其次是发烧,占19.6%,年龄较小的患儿以脸颊泛红、啼哭为主要表现,年龄较大的患儿则多以躁动不安为主要表现,出现这种情况需停药并给予降温处理。过敏性皮疹和休克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皮疹的发生可能导致患儿严重瘙痒,并因抓挠导致皮肤损伤,需停药后给予脱敏治疗;而休克的患儿则需及时开展抢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科应用阿奇霉素应以口服治疗为主,在联合用药时严密规定用药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监测,提高患儿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儿科医务人员对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时,务必牢记给药适应证、配伍原则及有关禁忌事项,最好选用口服给药方法,药物剂量、给药时间都要遵医嘱进行,以规范给药操作,提升医疗及预后成效。
参考文献:
石李芳.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2):335-336.
官晓艳.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2016,7(2中):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