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山培育良好政治生态“土壤”

2018-07-02曾勇

廉政瞭望 2018年6期
关键词:全市干部监督

曾勇

近 年来,乐山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积极探索实施“净土”工程,培育良好政治生态“土壤”,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向善。然而,“土壤净化”不会一蹴而就,甚至面临“二次污染”的风险,还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政治生态“土壤”是怎样的

土壤是多相多孔体系,与多种自然元素循环周转,共同构成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就乐山市政治生态“土壤”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是顽症痼疾,需要认真分析研判。

个别地区和单位“四个意识”不牢,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中阻梗”,“阳光”被挡,政治生态“土壤”不健康。如市环保局对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下发的《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执行不力,没有达到“2016年底完成清理整改任务”要求,客观上造成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我市交办投诉信访件居多的被动局面。

部分领导干部“有机质”作用“释放”不充分,“关键少数”未发挥“关键作用”,“有机质”缺乏致“土壤”肥力减弱。如个别市级部门班子成员间沟通交流少,因意见分歧发生党组会上争吵拍桌现象;有的班子成员相互拆台,不分场合吵架,干部队伍人心惶惶、士气低迷。

队伍管理宽松软,干部队伍“矿物质”失衡致“土壤”松动。有的干部思想萎靡,奋斗精神不足,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得多错得多”,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如市农业局2015年以来,3名干部主动辞去中层职务,3名在任中层在谈话中明确表示“不想干了”。

全市干部作风转变基础尚不牢固,“四风”反弹风险尤存,政治生态“土壤”通透性差。如犍为县违规发放奖金,13人受到处理,县接待办购买使用高档酒水,被中央纪委通报。

腐败问题没有根除,“污染”反复致“土壤”受侵蚀。全市新发性违纪案件仍在高位运行,不收敛不收手的问题仍然突出。“微腐败”逐年上升,仅2017年,全市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数同比增长48.4%,党纪政务处分人数占处分总人数的29.5%。

群众信赖认可度不高,“风吹雨打”致“土壤”流失。从信访举报分析,我市群众越级向中省纪检监察机关上访呈下降趋势,但越级向市级的上访却长期维持在高位,并呈上升趋势,2015年至2017年,越级上访率分别为47%、54.7%、54.4%。

“净土”工程怎么搞

针对全市政治生态“土壤”现状,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抓好市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若干意见》,探索实施“净土”工程,努力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政治生态。

动态“监土”,建立政治生态“土壤”预警处置机制。深入推行两个责任“七步工作法”、廉洁风险迹象记分管理、干部廉政档案等制度,每季度分类、分区域开展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土壤”状况,做到摸清底数、精准画像、分类排队、有的放矢。设立动态观测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施监测,一旦超出设定阈值,系统自动发布预警。及时解决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抓早抓小,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主动。

着力“改土”,清除政治生态“土壤”污染物。充分发揮纪检监察机关政治职能,将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作为监督执纪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加强对党章执行和上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盯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坚决打掉“一霸手”“土皇帝”。积极探索监察权向基层、村居延伸,集中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靶向”整治,打好正风反腐败歼灭战。

深度“培土”,不断增强政治生态“土壤”肥力。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突出政治建设。严把干部选用“标准关”“程序关”“廉洁关”,鲜明用人导向。探索健全执纪监督、监察监督、巡察监督、派驻监督联动机制,着力构建系统完备、衔接贯通、同向发力的全方位监督格局,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科学“验土”,开展政治生态“土壤”年度评价。集成现有考核,开展政治生态“土壤”年度评价。根据测算分值,将年度评价结果划分为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级,由市委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突出刚性评价,并强化结果运用。(作者系乐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猜你喜欢

全市干部监督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夯实监督之基
监督宜“补”不宜“比”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