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同步·经典
2018-07-02谭敏
谭敏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可是,到底给孩子读什么好呢?给孩子推荐书单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学生和家长是最有发言权的。为此,我在学校低、中、高年级邀请了150位家长和三个班级的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百分之九十的家长认为需要有一个书单,以便按图索骥。
那么,怎么推荐书单呢?我长期在一线担任语文学科教学,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要适量。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一次学习中看了梁启超先生为普天下语文老师开出的必读书目,我不禁汗颜:天啦!这么多书没读过,甚至连书名都没听说过呢。接着心生焦虑:这么多书,怎么看得完呢?直到很长时间之后,我才慢慢地调整过来,每年不给自己定太多的书目,慢慢读,慢慢悟,渐渐地,心就开始安定下来了。
现在,在网上一搜,各年级的必读书目多则几十本,少也有二十本。我想,当家长或孩子看到书单上那么多书时,是不是也像我一样焦虑、惶恐呢?而当家长一股脑儿将书单上的书全部买下,孩子是不是也压力巨大呢?我觉得推荐的书一定不要太多,一个学期精读几本就可以。记得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一书中说过:“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二是要同步。
给孩子们推荐书单,与教材同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材都是再三斟酌、精挑细选修订而成的,篇篇课文堪称文质精美。从内容上看,科学、人文等面面俱到;从体裁上看,童话、寓言、散文等一应俱全。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这些例子,如同一扇窗,打开了学生通向作者、通向作品的通道。经由这扇窗,学生可以窥见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我们可以推荐孩子们由一篇课文去阅读整部作品,比如,在学习了课文《祖父的园子》之后,学生对萧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她的《呼兰河传》。我们可以推荐学生由一篇课文去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学習《将相和》之后,可以推荐学生读司马迁的《史记》。我们还可以推荐孩子们由一篇课文去阅读同系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如学完《最后一头战象》后,可以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还可以阅读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等。
三是要经典。
课标总目标第二条这样写道:“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传承中华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
孔孟的博大精深、老庄的智慧逍遥、屈原的深情、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恬淡、苏轼的豪放……这些历代名家经典大作,在中华民族传统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绝不仅仅是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对联、戏剧、书法等同样浸润着悠悠的中华情。这些经典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我们可以在课标指导下,遵循孩子们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为孩子们推荐相应的经典作品,让各年段学生阅读的书呈现一个螺旋上升的序列。如低年级段可以读《三字经》《弟子规》以及韵文、对联和古诗等;中高年级段可以读《论语》《大学》《少年中国说》和孟子、老子、庄子的部分语录以及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范仲淹等名家的散文名篇,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背诵积累,感受古人的思想、智慧,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除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外,我们不要忘了给孩子推荐人文、科学方面的经典作品,也不要忘了推荐外国的经典作品。
在孩子的黄金时代,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推荐给孩子,让孩子以好书为伴,与经典为友,将来孩子定是一个基础牢固、人文底蕴深厚、素养全面的人。(作者单位: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