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幽粽香,传承文化

2018-07-02成冰杨振辉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叠词粽子屈原

成冰 杨振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而且是学习文化的工具,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语文的学习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现以《端午粽》一课为例,谈一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课文,选自作家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为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一、抓住生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端午粽》一课要求正确认读“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七个生字。在教“米”字时,我先出示大米的图片,然后用课件展示“米”字的演变,最后再教“米”字的笔顺。这样学习汉字、认识汉字,有趣又能学到知识。学生对中国汉字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无形中就渗透了传统文化的教学。

二、在朗读课文中渗透传统文化

《端午粽》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句话用了“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三个叠词。在引导学生读这一句话时,我特意把这三个词语标出着重号,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请学生去掉叠词后再朗读,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发现,句子含有叠词后,更加生动,读来颇有韵味。我顺势给学生介绍了叠词的来历:叠词又叫“迭音词”“迭字”“重言”“复字”,它是将相同音节重迭起来使用以加强描写效果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细考叠词的来历,真说得上是源远流长。有文献记录的首先是《诗经》,翻开《诗经》,第一个跳入眼内的即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后来,历代文人们多喜欢用叠词,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诗句孩子们很熟悉,他们随着老师的讲解一遍遍诵读,不知不觉中又了解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三、抓住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的一个教学要求是,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执教《端午粽》前两周,我把学生分为三大组,开展与端午节相关的活动:一组搜集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词、儿歌,一组搜集与端午节有关的名人故事和传说,一组搜集民俗风情———端午节各种活动及饮食。在当天的语文课上,我让各组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并请几位老师当评委,给优秀组奖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的朗诵了儿歌“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有的介绍了屈原投江的故事,有的介绍了粽子的做法和南北方粽子的不同口味……老师把宋朝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用课件展示,“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猶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听着老师的朗诵,孩子们眼前展现出古人过端午节的情景: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将粽子煮熟后放进镀金的盘子里。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节日文化,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依托屈原及文学作品《离骚》渗透传统文化

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语文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微缩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这面鲜艳旗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发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我们的祖先之所以选择屈原作为端午节的精神坐标,或许是因为他的身上折射出了华夏民族最美好的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包含正直清明、爱国磊落。这种精神不断升华,最终成为中国集体人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最坚定的意志和无法打破的文化传统。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因为优秀人物的高尚品格,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执教《端午粽》一课,有学生提及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时,我相机出示了介绍屈原一生的动画故事片。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忧国忧民的他最终以身殉国。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缅怀屈原,我把唐代文秀的《端午》分享给孩子们:“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看着图片,听着故事,孩子们稚嫩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爱国的种子。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必将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屈原创作了著名的文学作品《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作者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作品中有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离骚》在鲁迅先生心中的地位是极高的,鲁迅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认为,《离骚》的文学成就远高于《史记》,高超之处在于它的韵味,如诗,如歌,如泣,如诉,令人忧伤,让人悲怆。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离骚》的奇妙之处,在教《端午粽》时,我特意下载了于文华演唱的歌曲《离骚》,放给孩子们听。当于文华略带凄凉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合着节拍轻叩桌面,体会屈原的无奈和苍凉。我把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用课件展示出来,带学生反复诵读。也许学生们由于年龄原因,当时理解不深刻。但是,一个爱国诗人屈原,一篇由他创造的如歌如泣的《离骚》,却已经深深印入孩子们的心田。

【本文为省级课题“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xjk17bzxx015】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子弟小学)

猜你喜欢

叠词粽子屈原
妙用叠词我来说
屈原之死
端午节,粽子香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屈原送米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