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顶油藏气窜规律与全寿命开发策略

2018-07-02刘宗宾吕坐彬程大勇文佳涛

特种油气藏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油量油井水平井

房 娜,刘宗宾,吕坐彬,程大勇,文佳涛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0 引 言

气顶边水油藏中油、气、水交错分布,驱动类型多,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强,导致流体界面运移非常复杂[1-3]。特别是大气顶油藏,投入开发后,随着油藏压力的降低,油气界面推进不均匀,造成油井过早气窜,严重影响油井产能[4-5]。与水驱油田相比,高效开发气顶油藏,提高气顶油藏采收率的开发经验较少[6-7]。根据岩心、古地貌、试井和生产监测等资料,对锦州A油田大气顶油藏开展气窜规律研究,结合大气顶油藏8 a矿场生产管理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合大气顶油藏高效开发及综合治理技术。

1 地质概况

锦州A油田为带气顶和边水的层状砂岩油藏,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8-18],其中,古近系沙河街组为典型特征的大气顶、窄油环、弱边水砂岩油藏(气顶指数为0.5~4.8,水体倍数为5~15,油环平面跨度为300~400 m)。通过岩心物性分析和测井解释资料,沙河街组平均孔隙度为26.9%,平均渗透率为251.7×103μm2,具有高孔、中渗的储集物性特征。该油藏于2009年12月投入开发,主要采用水平井分层系、平行流体界面衰竭开发(图1)。

随着开发的进行,该油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初期产量高,自然递减大,无稳产阶段。油井投产初期平均日产油为186 m3/d,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气窜不断加剧,平均单井生产8个月出现产量快速递减,年平均自然递减率达到30.0%以上。因此,自然递减率大是制约该油藏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②气窜对于油井产能影响大。通过统计21口生产井累积气油比和累计产油量的关系可知,累积气油比越大的油井,累计产油量越低,二者呈指数式递减(图1)。因此,提高无气窜、低气油比阶段采出程度,使油气界面均匀推进,是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③部分油井气窜严重,单井产量低。位于非均质较强的区域或距离油气界面较近的油井,气窜严重,气驱效率差。目前日产气大于5×104m3/d、日产油低于20 m3/d的油井数量占总井数的28%,目前对于气窜井低产低效的治理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图1累计产油量和累积气油比关系曲线

2 气窜规律分析

2.1 气油比随时间变化规律

通过研究锦州A油田21口油井生产监测资料,大气顶油藏气油比上升规律可划分3个阶段。

(1) 稳定出气阶段。稳定出气阶段主要为油井投产后的1~12个月,该阶段地层能量充足,油压、原油产量较为稳定,气顶气为油藏补给能量,采出气主要以溶解气为主。该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原油采出程度约占总采出程度的20%~30%。

(2) 气油比快速上升阶段。随着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油气界面不断下移,气驱效率变差,气顶气逐渐采出,该阶段油井气油比急剧上升,产量快速递减。该阶段一般持续24~60个月,原油采出程度占总采出程度的50%~60%,为原油主要产出阶段。

(3) 高气油比阶段。开发到一定阶段后,地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的80%以下,伴随着原油大量脱气,气顶气无效采出,油井以产气为主,携带一定的原油,进入低速开采期。该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原油采出程度占总采出程度的10%~30%。

2.2 气窜模式的划分

由于锦州A油田不同井区及同一井区不同井气油比上升规律差异大,根据气油比上升速度和气油比变化形态,划分出3种气窜模式(图2,表1)。

图2不同气窜模式下油井气油比变化曲线

(1) 速窜型。速窜型油井气油比上升速度大于500 m3/(m3·a),油井投产1~5个月气油比快速上升,导致油气界面推进不均匀,气驱效率差,目前该类油井累计产油量为5.1×104~15.6×104m3,平均日产油低于20 m3/d。因此,速窜型油井具有产量递减快、累计产油量低、无稳定生产阶段的开发特点。

(2)缓窜型。缓窜型油井气油比上升速度小于250 m3/(m3·a),油井投产6~25个月才出现明显气窜,该类型油井开发初期通过控制合理的采油速度,油气界面推进较为均匀,气驱效率高。目前该类油井平均日产油高于35 m3/d,累计产油量为13.5×104~29.9×104m3/d。因此,缓窜型油井具有气油比上升平缓、持续稳产、累计产油量高的特点。

(3) 台阶上升型。台阶上升型油井气油比上升速度为250~500 m3/(m3·a),油井投产3~8个月后出现明显气窜,初期气油比上升较快,后期为控制气油比上升速度多次进行缩油嘴控气,气油比呈台阶式上升,产量呈台阶式下降。目前该类油井平均日产油为25 m3/d,累计产油量为9.1×104~21.5×104m3/d。该类型油井具有初期气油比上升快、多次缩油嘴控气后产量递减较大、气油比呈台阶式上升、累计产油量介于速窜型和缓窜型之间的特点。

表1 不同气窜模式下油井生产指标

2.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岩心、测井、古地貌、试井和生产监测等资料认为,气顶能量、储层非均质性和水平井垂向位置是影响油井气窜规律的主要因素。

(1) 气顶能量。图3为气顶指数与气油比上升速度关系。由图3可知,气顶指数越大,油井气油比上升速度越快,二者呈指数式增长。其中,气顶指数大于3.0时,油井表现为速窜型开发特征;气顶指数小于1.5时,油井表现为缓窜型开发特征;气顶指数为1.5~3.0时,油井表现为台阶上升型开发特征。

图3不同油井气顶指数与气油比上升速度关系曲线

(2) 储层非均质性。表2为锦州A油田大气顶区块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参数。由表2可知,7井区气油比上升速度远远大于3、6井区,整体表现为速窜型气窜特征。分析认为,7井区由于古地貌比较复杂,发育大量同源不同支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朵体相互叠置,导致砂体的连通关系和叠置关系比较复杂,储层的非均质性强。3、6井区由于古地貌相对比较平缓,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砂体的横向展布范围比较稳定,储层非均质性较弱。

(3) 水平段垂向位置。分析气顶指数和储层非均质性相近的6口油井气窜规律可知,水平段垂向位置越靠近气顶,气油比上升速度越快,油井产能越低。其中,有2口油井与油气界面过近,表现为速窜型气窜特征。

综上所述,气顶指数大于3.0,储层表现为中等—强非均质性储层特征,水平井垂向位置位于油柱高度的上1/3时,油井表现为速窜型气窜特征;气顶指数小于1.5,储层表现为均质—中等非均质储层特征,水平井垂向位置靠近油环下1/3时,油井往往表现为缓窜型气窜特征;气顶指数为1.5~3.0,储层表现为中等非均质储层特征,水平井垂向位置在油环中部1/2左右,油井表现为台阶上升型气窜特征。

表2 锦州A油田大气顶区块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参数

3 全寿命开发策略

在明确大气顶油藏气窜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大气顶油藏8 a矿场生产管理经验,提出大气顶油藏分开发阶段、分气窜模式下的开发策略。

(1) 钻前确定水平井最优垂向位置,避免油井过早气窜。以锦州A油田大气顶油藏为原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得出不同气顶指数下水平段合理垂向位置。其中,大气顶油藏合理的水平段垂向位置在油柱高度的下1/4~1/5,中等气顶油藏合理的水平段垂向位置为下1/3~1/4,小气顶油藏合理的水平段垂向位置在油柱高度的1/2左右(图4)。

(2) 控制合理采油速度,提高低气油比阶段采出程度。对于速窜型油井,为防止油井过早气窜,开发初期应采用较低的采油速度(约为2.0%),缓窜型油井由于油气界面运移较为均匀,可相应采用较高的采油速度(约为3.0%),充分发挥油井产能,台阶上升型油井合理采油速度约为2.5%。

(3) 气油比快速上升阶段不断调整工作制度,抑制出气量。气油比快速上升阶段应及时调整油井工作制度,控制气油比上升速度。统计结果表明,开发初期表现为速窜型特征的油井,在气油比小于300 m3/m3时及时缩油嘴控气,70%的油井气窜规律由速窜型转变为台阶上升型。对于缓窜型油井,气驱较为均匀,可适当延缓控气时间。

(4) 高气油比阶段,分析油井低产低效主因,采用卡气、侧钻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原油采收率。对于渗透率极差较大、储层纵向非均质较强的油井,应充分利用测井、岩心、测试等资料,及时识别气窜层位,对出气层位进行卡堵气,充分动用物性较差的砂体,提高原油采收率。B4H井为渤海油田首口卡气试验水平井,该井作业后日产油由5 m3/d增至65 m3/d,气油比由4 385 m3/m3降至127 m3/m3,累计增油量为1.86×104m3。对于水平段距离油气界面过近的油井,由原井眼向油环低部位侧钻,充分挖潜剩余油。A7H井为渤海大气顶油藏首口原井眼侧钻水平井,随钻阶段由于流体界面认识不清导致水平井垂向位置距离,油气界面过近,该井投产后快速气窜,生产仅18个月,日产油量由89 m3/d递减至8 m3/d,井控储量采出程度低。后利用原井眼向油柱高度下1/4处侧钻,侧钻后该井日产油量为65 m3/d,无气窜期长达15个月,目前累计产油量为7.1×104m3。

图4不同气顶指数下水平段最优垂向位置

4 开发效果分析

通过该套技术成果的应用,有效指导了该油藏的生产管理和综合治理,使得该油藏实现连续7a年产油保持在100×104m3/a以上,最高年产油达到120×104m3/a,经济效益较好。2015年以来,加密区共实施调整井21口,平均初期日产油达到89 m3/d,为周围老井日产油量的1.8倍;共实施油井卡堵气4井次,累计增油量为5.2×104m3;共优化油井工作制度96井次,自然递减率由2010年的36.5%降至19.8%。目前该油藏在高采出程度下(23.7%),平均单井日产油仍保持在30 m3/d,气油比控制在800 m3/m3以内,预计应用该套技术成果可提高采收率3.1个百分点。

5 结 论

(1) 通过研究锦州A油田21口油井生产监测资料,将大气顶油藏气油比随时间变化规律划分为稳定出气阶段、气油比快速上升阶段、高气油比阶段,气窜模式划分为速窜型、缓窜型、台阶上升型。

(2) 影响油井气窜规律的因素为气顶指数、储层非均质性和水平段垂向位置。当气顶指数大于3.0,储层为中等—强非均质储层,水平井垂向位置位于油柱高度的上1/3时,油井表现为速窜型见气特征;气顶指数小于1.5,储层为均质—中等非均质储层,水平井垂向位置靠近油环下1/3时,油井往往表现为缓窜型见气特征;台阶上升型油井介于两者之间。

(3) 通过对大气顶油藏气窜规律研究,结合大气顶油藏8a矿场生产管理经验,提出分开发阶段、分气窜模式下全寿命开发策略,预计可提高采收率3.1个百分点。

[1] 杨国绪,牛仲仁.双台子气顶砂岩油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71-77.

[2] 刘维霞,吴义志,李文静,等.断块油藏气顶-边水双向驱油藏筛选标准[J].特种油气藏,2016,23(1):104-108.

[3] 廉培庆,李琳琳,程林松.气顶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3):101-103.

[4] 曹海丽,张祥忠,陈礼.小油环大气顶油藏高效开发及稳产策略[J].特种油气藏,2016,23(2):1-4.

[5] 李莲仙.对气顶油藏开发的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15-29.

[6] 卢福君.双台子油田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开发实践[J].特种油气藏,2007,14(增刊1): 63-65.

[7] 伍友佳.辽河双台子油气藏气顶驱开采特征及气窜模式[J].天然气工业,2000,20(6):76-79.

[8] 徐长贵,周心怀,邓津辉,等.渤海锦州25-1大型轻质油气田的发现与启示[J].中国石油勘探,2010,7(1):34-39.

[9] 周心怀,余一欣,魏刚,等.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1S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石油学报,2008,29(6):837-840.

[10] 刘顺生,方甲中,李晓山,等.利用气顶能量合理开发扎纳若尔油藏的可行性[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6):594-595.

[11] 余忠,赵会杰,李卫京,等.正确选择气顶油藏高效开发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70-72.

[12] 杨庆红,童凯军,张迎春,等.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研究与实践[J].中国海上油气,2011,23(5):313-317.

[13] 张迎春,童凯军,葛丽珍,等.水平井开发大气顶弱边水油藏早期采油速度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5):106-110.

[14] 张安刚,范子菲,宋珩,等.计算凝析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新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1):102-105.

[15] 李进步,王继平,王艳,等. 致密砂岩储层中气体渗流规律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36(6):154-158.

[16] 杨浩珑,时迎,魏春光.阿姆河右岸气藏主控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24(4):61-66.

[17] 袁庆峰,庞彦明,杜庆龙,等. 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规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36(3):49-55.

[18] 陈元千,吕恒宇,傅礼兵,等.注水开发油田加密调整效果的评价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24(6):60-64.

猜你喜欢

产油量油井水平井
甘蓝型油菜的产油量分析
油井遭袭
面向剩余油挖潜的单油井控制区域划分方法研究
煤层气新型“L”型水平井精确连通技术研究
配方施肥对澳洲茶树枝叶产量和产油量的影响
不同海拔条件下春油菜光合生理和产油量的响应
抽油井杆管防偏磨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论水平井压裂酸化技术的改造
水平井段超临界CO2携岩数值模拟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