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传经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30例临床观察
2018-07-02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脑血管病意外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由迟缓期进入痉挛期,痉挛期经过正确康复治疗可顺利进入恢复期,但由于病人群体的多样化、病情进展的特殊化,很多病人长期处于痉挛期,存在异常运动模式,高级中枢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丧失[1]。日久则关节挛缩,导致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痉挛是牵张反射失调的一种表现, 具体为肌张力增高,过度依赖牵张运动,它也是上运动神经元严重损伤后最常见的表现[2]。本研究观察合谷传经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0月至2017年3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3],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4],并经临床CT或MRI确诊。其中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痉挛诊断要点制定[5]。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诊断标准;患者神志清楚,能积极配合检查与治疗,无重大疾病;病程在4个月内;痉挛评级在Ⅰ级及以上。排除标准:不能坚持治疗或无法随访者;体质重度虚弱;严重精神障碍者;有严重并发症如心功能不或急性心梗、肾衰、肝衰及严重肺部感染等;近期曾接受相关治疗,可能影响疗效观察者。
1.4 剔除和中止标准 与诊断标准不相符、进行数据处理前违背研究方案、改用其他诊疗方案、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其他主观客观原因必须停止治疗者。
1.5 方法 两组给予基本的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关节松动训练、气压治疗、上肢良肢位的摆放、肌肉牵伸训练。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参照石学敏主编《针灸学》取穴),取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用0.35mm×40mm针灸针,直刺得气后,捻转行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合谷穴进针后向三间穴方向斜刺,捻转行针,同时医者用押手活动患肢尺侧四指,直至患者出现放电感,使针刺感传至患肢四指松软即操作结束。余穴取穴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留针20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采用表面肌电检测仪(韩国.NCC牌)治疗前后均对上肢容易出现痉挛的主要肌肉肱二头肌肌腹进行表面肌电测定。仪器的正负级贴片置于肌腹部,黑色辅助电极片置于肱骨外上髁骨性突出物上。每次检测均嘱患者肌肉收缩、放松3次,3次后测量数值,并取平均值。
1.7 疗效判定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制定。痊愈:功能恢复90%~100%;显效:功能恢复50%~89%;有效:功能恢复20%~49%;无效:功能丧失恢复20%以下。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等级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77,P=0.004;Z=-1.976,P=0.0048);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86,P<0.017),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分级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基线、峰值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基线均有所降低,痉挛程度改善,肌肉收缩峰值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前后痉挛基线、肌肉收缩峰值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现晕针、过敏现象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中风”范畴,《素问调经论》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诸病源候论》载:“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机关缓纵,故令全身手足不随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屈肌痉挛,而上肢伸肌则相对弛缓,证当属经筋病中阴急阳缓之证。经筋与西医解剖学相对照,目前普遍认为相当于肌肉、肌腱和韧带[6]。“宗筋主束骨利关节”,故笔者选用合谷穴这一宗筋集中之处,循经松弛拘挛状态的经筋,促进经筋恢复正常的弛张有度。有研究[7]表明,针刺捻转或提插可以刺激肌梭感受器,产生走窜针感,将针刺信息传入脊髓引起牵张反射,使瘫痪肌肉产生自主性收缩,兴奋瘫痪肌肉,而瘫痪肌肉肌力兴奋后,就会与拮抗肌达成新的平衡。本病病因在于外邪首先侵犯经络,而后传入脏腑,或情绪内伤,引起经络运行不畅,气血阻滞,筋脉失养,阴阳失调,常表现为上肢疼痛、肿胀、麻木、拘挛、乏力等。本研究中,两组方法都可以降低患者肌张力,降低痉挛基线,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肌肉收缩峰值的大小,直接影响患者肌肉力量的大小[8],是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
经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又称为得气,是针刺后的个人感应,俗称“酸、胀、麻、沉、窜”,还有触电、蚁行、水波、气流、灼痛、刺痛、跳动,也是本疗法循经治疗的理论依据[9]。肩髃、肩髎及肩贞三穴常被称为“肩三针”,能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代谢[10];天宗为手太阳小肠经巡行于肩胛部穴位,能有效改善肩背部疼痛,从而促进上肢经络的疏通,改善上肢循环。谷传经通过刺激上肢神经,进而增加组织代谢,增加营养,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活自动修复能力。进而改善临床症状[11]。对于合谷穴的应用,常规针刺手法一般只出现酸胀感,合谷传经法则明显出现走窜的针刺感应,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在针刺治疗疾病过程中,明确的针刺感应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表面肌电评定是近些年康复与肌电检查相结合的新发展[12],对于表面肌电的评定,康复治疗中可参考的范围很广泛,有直观性、可预见性、操作方便的特点。本临床观察通过小样本数据显示合谷传经联合常规针刺在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方面有确切的疗效,但对于总体疗效和上肢手功能改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徐国崇,李俐俐.偏瘫康复的理论与实践(续三)──偏瘫康复的理论基础[J].现代康复,2001(11):10-16.
[2]王斌.肘屈肌群痉挛和僵硬速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定量分析[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2):57-59,6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59.
[5]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2
[6]李志道,陈波.从中西医对照研究略谈对经络本质的认识[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 :13 - 15.
[7]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1.
[8]余光书,林焱斌.肌力与骨量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4):514-518.
[9]高玉杰,左甲.“气至而有效”之“气至”《灵枢》本义[J].光明中医,2016,31(9):1220-1221.
[10]钟骏枫,张卫.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4):88-90.
[11]陆建虎.卒中后肩痛的机理研究和康复治疗进展[J].中医学报,2012,27(168) :624-626.
[12]穆景颂,倪朝民.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康复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9,24(1):55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