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奋斗岁月
——核二院人与乏燃料剪切机
2018-07-02钱保中
钱保中
作者作为在团队中服役时间最长的自控人员,见证了团队鲜为人知的风风雨雨,目睹了默默无闻的核二院人为实现剪切梦付出的艰辛、做过的贡献及作出的牺牲。他要记录他们的奋斗史,使人们知晓,核二院还有这么一支团队,他们是改变我国后处理事业后进状态的希望。
乏燃料剪切机(以下简称剪切机)是乏燃料后处理厂首端的关键设备。剪切机将乏燃料组件切割成小短段,以便化学溶解包壳中的燃料芯体。剪切机一“趴窝”,溶解器无供料,后续工序只能全线叫停!
剪切机是中核集团核工业二院(以下简称核二院)开发较早的一个科研项目。在20世纪70年代,核二院东门外的试验大厅中就有一台后处理用剪切机。但这台机器较简陋,没有压紧装置。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剪切机的研发从未中止。因此,剪切机的研发,创造了二院历史上科研项目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
在核二院,有这么一支剪切机团队。从1980年至今,三代核二院人为实现剪切机梦做出了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有了初步回报,中试工程热试时,已经使用国产剪切机剪切供料,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文讲的就是剪切机团队的故事。
四个阶段成就剪切机梦想
1980年10月,院正式下达任务,设备和自控工种正式开始立式剪切机的研发。1987年,由二院担任技术总负责,与523厂共同研制。经厂、院的艰苦努力,剪切机科研样机通过验收和鉴定。
按照任务的变化和负责人的更替,剪切机研制工作可划分为4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两名负责人(或叫当家人),“大当家”通常由主任工程师担任,负责技术拍板等;“二当家”一般由小组长担任,负责具体工作分配、出差安排等。
1980年10月至1992年6月为出施工图及配合施工阶段。在此期间,谭德化任主任工程师,林诞敷任小组长,研制团队完成了剪切机全套制造图等。在此期间,在现场主要承担配合施工和制造的夏文杰一度感觉视力模糊,到1992年才确诊为脑中有肿瘤,手术失败,去世时年仅57岁。
1992年7月至1999年12月为调试、修改、再调试直至科研样机制成阶段。该阶段,林诞敷任主任工程师,李建国任组长。科研样机终于成功问世后,于1995年春在大连现场通过验收和鉴定,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科研样机又易地安装于中试厂,此期间,二院还向业主提供图纸及人员培训等。
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为科研样机改进验证试验及工程机总承包阶段。该阶段,主任工程师是欧阳立华,吴华任小组长。研制团队改进了科研样机,并进行改进验证试验。根据总承包合同加工制造工程机,并在热室中安装、调试、投运,经历了模拟及冷铀组件剪切。在中试厂热试中,剪切系统率先告捷。
2010年2月至2017年12月为卧式剪切机研发阶段,由学科带头人吴华主持。完成了大型乏燃料后处理厂首端布置研究,并完成两种卧式剪切机方案设计。团队研制出的1套卧式科研样机系统,满足处理要求。
“荣誉利益慢半拍”
剪切机团队中有不少是“工作面前没商量,荣誉利益慢半拍”的人,他们的高风亮节值得称道。
在研制的第一、 第二阶段,剪切机科研样机研制的归口管理、合作单位之间的协调以及资金管理等均由科技处副处长陈德生负责。他及时了解参加人员的想法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报奖前,他又在厂、院之间反复协调。一开始,他就把自己排除在获奖名单之外。发奖金时,老陈一分钱不拿。我们对此看不过去,室里主管此事的骆主工,帮我们协调此事,他把老陈“收编”到室里。我室奖金分配原则是,不论名单内外,均按工作量多少进行分配。老陈占一名额,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创下二院历史上的又一个“最”
2003年夏,中核集团有关部门与核二院及中试厂的领导协商后决定,剪切机工程机的制造、安装和调试由核二院担任总承包人,对全过程负责,采用交钥匙方式供货。与四〇四厂签订的总承包合同是核二院在2003年签订的第18号合同,因此,以“0318”作为项目编号。
院里马上成立了由欧阳立华担任经理的“0318”项目经理部。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业主的关注、支持下,在各个分包商的通力合作下,项目部全体成员全力以赴,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保证进度,用了不到1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一总重达70余吨的大型机电设备的整机制造、总装调试和出厂验收工作。2004年12月25日,设备比计划提前6天安全运抵四〇四厂现场。以“深圳式”的速度创造了核二院历史上的又一个“最”——设备制造最快记录!出色的成绩,给二院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院总承包剪切机工程机在热试中圆满落幕
2010年3月18日11时28分,中试工程热试启动,立式剪切机对大亚湾核电站的乏燃料组件成功实施剪切。这是核二院总承包的工程机第一次剪切热料。
在中试工程热试期间,剪切机始终稳定地向溶解器供应热料,直至热试结束。
中试厂剪切机工程机的产生是三代二院人接力奋斗的结果。
他们默默无闻地为实现后处理剪切梦倾其能、给其力,他们所做的一切将永载史册。
2011年1月3日,中央和地方各大媒体频繁地、持续不断地报道我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热试成功的消息。
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长达4分多钟的题为《独家探访:乏燃料后处理全流程》的视频短片,把中试厂的概貌展示在观众面前。被某些媒体称为中试工程“喉结”的剪切机,由四〇四厂科技委主任、后处理专家张天祥总工负责解说。央视这次的独家采访,尚属首次,难能可贵。视频最后,张总以“彻底成功了”开头,向记者发表了三句话,共38个字的著名讲话。他评估和总结了剪切机在热试中的成功实践,并对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缅怀逝去的同仁
抚今追昔,至少有三代人为剪切机做过贡献。有些人因年事已高,离开了我们。我们特别怀念资深设备专家谭德化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是领导进行剪切机初期研究的带头人。他对自控联锁问题提出过很好的意见,有些一直沿用到现在。他于2012年9月离世,享年84岁。
夏文杰是主要设计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他长期驻守523厂制造现场。有一次,他在电梯中曾声称要与剪切机共存亡,其敬业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溢于言表。他一生命运坎坷,至今大家还经常想起他。
李建国是第二阶段剪切机小组的组长,负责具体工作分配,他长期出差到现场,为剪切机科研样机的成功问世立下汗马功劳,2015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75岁。他在团队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大家永远记着他。
心系后处理,梦圆剪切机
利用立式机来剪切乏燃料组件的过程中,团队已基本解决立式剪切机中的一些难题,在这一领域不仅有了话语权,甚至在某些方面能起到集团前董事长孙勤所说的“引领”作用。剪切机团队在立式机上的实践,也为卧式机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是卧式剪切机,而中国在该领域的实践还刚刚开始。及早掌握卧式剪切机的核心技术,是实现 “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商业化大厂的重要支撑。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技术引进的谈判中,我们要掌握话语权,必须要有一定技术基础,否则,引进的代价会很高。卧式机研制团队带头人吴华,在中试工程刚结束,就带领其团队进军卧式机,争分夺秒,一定要赶在引进商业大厂谈判结束前,把它搞出来,为谈判增加筹码,为国家节省投资。
我们不能满足于中试厂热试用立式剪切机的成功实践,这仅仅是阶段性成果。为把不同型式剪切机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心系后处理,梦圆剪切机。成功和胜利总是属于那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预定目标作不懈努力的人们!(本稿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副总工欧阳立华及公司化工院资深自控人员杨颖姝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