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源头
2018-07-01谭玉敏梅荣政
谭玉敏 梅荣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的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宣言》(下称《宣言》)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
一、《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1848年2月底在伦敦正式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理论上,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伟大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在实践上,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同盟“公布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2页),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此开启。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强调:“《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同上,第379页)为了科学论证这一任务,《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階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构成这个“新的世界观”核心的基本思想包含三个要义:
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论纲。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这就是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二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即:“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同上,第385页)
三是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思想。即:“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同上,第385页)即: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不可分离,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解放全人类。
这三个要义构成一个严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一个要义讲的是共产主义理论原理的根本性质,共产党人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根本依据;第二个要义讲的是推进人类历史即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共产党人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根本道路;第三个要义讲的是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根本目的即落脚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上,第422页)
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对《宣言》基本思想第三个要义的根本遵循和创造性发展。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蕴含着共产主义运动最本质的内容。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3页)
这个重要论断表明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两大根本特点:一是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它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而是为广大群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二是它认定的依靠力量。“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同上,第385页)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及其广大群众,是绝大多数人。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所以他们不仅自己是最革命的强大有力的阶级,而且能够代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压迫的群众,包括那些中间等级即农民、手工业者、小工商业者等的利益,受到他们的拥护,从而汇集起伟大的革命力量。我们党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教育人民群众,使其认识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正是渊源于这个根本思想。
二、《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确立了奋斗纲领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作了全面概括,从多方面作出了说明。如,在论及“发展”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论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论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时说道,“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论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要求,“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前进。在论及“建设美丽中国”时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论及“全面从严治党”时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所有这些战略安排和战略目标,还包括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等等,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体现,在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现实展开。归根究底,其根本遵循都是《宣言》的核心思想。
1.《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践行指出了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宣言》在论述共产党的纲领时指出,它的长远的奋斗目标,是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上,第422页)即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描述这种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光辉前景时说:“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309页)马克思则进一步作出概括说,这样一个联合体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美妙、最理想、最瑰丽的社会,是人最高的发展状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完美的实现。秉承《宣言》的旨意,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明了实现的步骤。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或“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421页)
这就是说,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第一步是进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政治前提;第二步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制度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或劳动群众手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经济基础;第三步是大力发展生产,为社会的全面进步造就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完善和發展。显然,我们新中国建立以后所走的正是这样一条基本道路。
3.《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战略指导。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5页)造就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指导。《宣言》在这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共产主义原理》指出,所有制问题是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中的基本问题。在所有制方面,“无产者只有通过消灭竞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才能获得解放”。这里讲的消灭私有制不是一般的所有制,《宣言》解释说这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同上,第298—299、414页)因为这种所有制是以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所有制。共产主义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自然这要历经一个过程,“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同上,第416、304页)在政治制度方面,将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因为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同上,第304、402页)不消灭它,无产阶级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民主的国家制度才能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和治理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造成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存在的条件。这是共产党人在一定历史阶段必须坚持完成的任务。从长远的未来说,当无产阶级的民主国家制度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时,社会的公共权力就将失去政治性质,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文化上,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上,第421页)揭露和批判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种种思潮,抵制和清算它们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促进工人阶级精神的发展,在全社会确立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统治;在社会方面,要使教育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对所有的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通过产业教育,将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4.《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实践指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卓有成效在于党的政策和策略的正确。《宣言》在这方面提供了实践指南。这里仅列举三点:
一是完全自主的原则。《宣言》在1892年波兰文序言中指出:“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5页)共产主义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坚持国际主义是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但是要做到坚持国际主义必须每个民族在自己国家完全自主。这个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今天我们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正是有了独立自主这个前提。
二是共产党人同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关系。“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同上,第434页)所以在同各国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反动性的政党联合行动时,不忽略对他们痼疾的批判。
三是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同上,第435页)但是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这些策略指导原则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实践指南和机动灵活的策略方针。
三、《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实践路径
《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上,第376页)这里指明了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根本原则。列宁曾针对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中的“左”的错误倾向,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上述论断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不从各国的客观实际或仅凭可能性出发,只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导致失败。中国共产党97年来在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解放、谋幸福的斗争中,成功秘诀和光荣传统就是不断同“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作斗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有许多伟大创造,对丰富发展《宣言》制定的共产主义原则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一是在政治方面,我们根据《宣言》中无产阶级争得民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把“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鲜明地展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特色。在政治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依法治国,“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
二是在经济方面,我们党遵循上述《宣言》的原则,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与之相应的实现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明确提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原则,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奠定了日益强大的经济的物质基础。
三是在文化方面,我们党遵循《宣言》提出的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思想,“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批判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儒化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潮,抵制其对群众的错误影响。又以文化自信、海纳百川之气概,充分批判利用国外文化资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
四是在社会方面,《宣言》作出的预想,有的我们早已实践,有的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脱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不断取得新成效。这正是今天我们党的执政基礎稳如泰山、坚如磐石的力量所在。
1890年5月1日,恩格斯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的共同纲领。”恩格斯还深情地说:“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393页)《共产党宣言》问世已经170周年了。马克思所希望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已非当时的情景所能比拟的了。
今天,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进步人类都在纪念《共产党宣言》,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以最热忱的情感来纪念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的纪念是,不停地学习、不断深刻领悟《宣言》的伟大思想,以从理论源头上深化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认识和践行。今天重温《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对她最好的纪念。《宣言》的基本思想常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永存!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