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

2018-06-30冯慧敏

卷宗 2018年15期
关键词:因素分析农民工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独特的“移民群体”,然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仍处于城市社会边缘,受到多维的社会排斥,不能顺利融入城市。本文根据农民工数据库里的调查数据,探讨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等相关人口统计学数据以及居住状况、户籍制度、城市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对城市的主观感受等多方面因素对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社会结构日趋开放,城乡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大量农民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收入的巨大差异,他们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在地理位置上,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在身份上,从农民成为农民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在给中国城市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失衡、失业和社会失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此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流入城市究竟是喜是忧,关键在于这部分人是否能最终融入城市生活。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作为流出地精英的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处于隔离状态,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

二、概念界定

社会学家斯宾塞用“最适者生存”这个术语来概括达尔文关于适应和自然选择的基本思想:生存者是最适应的。在社会学领域适应主要指社会适应,指个人行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是个体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过程。

农民工就是有着农业户口的务工者。其全部的外延和内涵由以下两点可以概括第一,从制度身份看,农民工的户籍身份是农民,即他们是农业户口,而不是非农业户口。第二,从职业特征来看,农民工是务工的,这里所说的务工,并不仅仅是指从事工业生产,它是相对于务农而言的,是指务农以外的其他职业工种。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調查男女人数比重相当,其中男性占总数的52%,女性占总数的48%。在500份问卷中,年龄缺失的问卷为27份,因此可供参考的问卷为473份。基本为青壮年,其中18岁以下的12人,占总人数的2.5%,18~35岁的383人,占总人数的81%,36~50岁的73人,占总人数的15.4%,51~60岁的5人,仅占总人数的1.1%。

2.测量

本次研究回收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19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该软件进行相关模型的统计分析,保证了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以及调查基本结论的深入性。该调查问卷是由中南民族大学民社学院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研究调查组发放,整个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社会流动意识、以及其他情况等4个部分。整个问卷共有 219道题目。

3.因变量

本研究将“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作为因变量进行考察。

4.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等相关人口统计学数据以及居住状况、配偶的居住情况、户籍制度、城市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对城市的主观感受等因素。

四、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的总体情况

从交互分类表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样本中女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要高于男性;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未婚的占大多数,且未婚的城市的适应性高于其他人群,这可能是由于还没结婚的农民工不用肩负家庭的压力;在教育程度层面,学历越高的农民工其城市适应性更强,这可能是因为在应聘中他们更具有优势,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且工资一般也会高于其他学历的农民工;在居住状况上租住房屋的农民工的比重达到总人数(N=487)57.9%,而自己购买房子的仅占7.3%,说明农民工的经济状况仅能支撑他们担负起租房的费用、但是通过交互分类表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拥有稳定住处的农民工城市适应性更强。

五、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首先进行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与配偶的居住情况、城市社会制度等因素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不具有相关性。随后再以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居住状况、户籍制度、城市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对城市的主观感受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这些指标对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

首先要对变量进行虚拟,性别以女性作为参照类;婚姻状况中以丧偶作为参照类,将已婚、未婚、离婚进行重新编码;教育程度中以大专及以上作为参照类,将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进行重新编码;居住状况中以其他作为参照类,将自己购买的房子、租住、单位免费提供进行重新编码;将李克特量表中的“非常同意、同意”作为一类=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作为一类=不同意,进行重新编码。因变量为是否适应了城市生活,将“非常适应、适应”作为一类=适应,“一般、不适应、非常不适应”作为一类=不适应,进行重新编码。

将上述自变量全部纳入模型所得到的回归结果列在表2中,年龄显示出存在负的影响,但其作用并不显著,这与之前在相关性检验中得出的结果(sig=0.307)是一致的,这说明了农民工的年龄对其是否适应城市生活的影响并不大,但同时通过B值为负我们可以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在降低。

在上一节的交互分类表分析显示出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存在着性别差异,但采用多元分析对其他自变量加以控制后,性别的影响并不显著(sig=0.120)。性别的回归系数(Beta)表明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适应城市生活,这与交互分类表中男女适应性的占比结果是相一致的,但这个结果只能反映样本,不能推广到整体。

回归模型对婚姻状况对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也进行了检验,但其结果并不显著(sig=0.414)。与交互分类表分析的结果一致,未婚的人群城市适应性明显高于其他三类,通过比较Exp(B)也可以看出未婚的差异最大;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可以看出回归模型中已婚和未婚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解释力相对要大,这是因为样本中近98%的案例都属于这两种情况。

教育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的农民的城市适应性明显低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该结论虽然与上一节交互分类表分析的结果一致,但是其显著度并不高,再通过比较Exp(B)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有影响,但其影响并不大。

在居住状况中自己购买的房子和单位免费提供的房子这两个变量均通过了0.05显著度的假设检验,这说明居住状况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作用非常显著。通过比较Exp(B)值,拥有自己的房子的农民工其社会适应性是其他居住条件的3.5倍,单位免费提供住处的农民工其社会适应则是其他居住条件的两倍,差异最小的是租住房屋的方式。

户籍制度的影响与预期的相一致,“农村户口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地工作、生活及享受福利”这一变量与城市适应性呈正相关;“农村户口导致有的工作岗位不能应聘”这一变量与城市适应性呈负相关。这说明农村户口确实会给农民工找工作和正常享受福利待遇造成影响,从而让农民工感觉不被这个城市所接纳,通过Exp(B)值,我们可以得出假如农民工能像城市居民一样地工作、生活及享受福利,那么他们的城市适应性会提高1.16倍。

在社会制度层面,城市管理部门是否提供了很多帮助会影响了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呈现正相关关系,且通过比较Exp(B)值,受到更多帮助的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会提高1.21倍。

社会关系通过“我有真心实意帮我的好朋友、亲戚、同学或老乡”、“我找工作时曾经有亲戚、朋友、同学或老乡帮助过我”两个变量来体现。这两个变量的影响非常显著,均通过了0.05显著度的假设检验,其中“找工作有人帮忙”达到了0.01的显著度水平,是所有变量中显著度水平最高的。其次通过比较Exp(B)值,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在城市中有真心实意朋友的城市适应性高达4.76倍,找工作时曾经得到过帮助的城市适应性是2.273倍,这同样是所有变量中值最高的;而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社会关系的对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力也是相对较大的。这一变量充分体现了农民工的情感诉求,他们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口”,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往往当情感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其城市适应性也会相对提高。

城市的主观感受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同样表现有正向的关系。其中本地居民态度非常友好的城市更容易让农民工适应;相应的,农民工对城市印象非常差的情况下,适应性会降低1.132倍。

六、结论

农民工城市融入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与现存的户籍制度有着密切关联。改革户籍制度往往被认为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措施。有必要采取渐进措施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差别化社会公共服务,赋予进城务工人员同样等量的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取消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使农民工在城市里同样享有就业权利,实现城乡居民机会均等。

进城农民工因为现实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制约,他们的就业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由于教育水平限制,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工作技能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城市工作高素质要求,有必要加以提升。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公共支出,尽可能提供一些公益性的继续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养,在应聘中提升自身优势。

“安居”才能“乐业”。面对目前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拒入和群体经济水平较低的现实,政府可以帮助统一协调农民工住房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在廉租房、公租房申请配租方面的优惠政策。

城市和农村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重新适应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融入城市社会需要培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农民工自身应该增强对市民群体的归属感,增强城市“主人”意识,从而尽快完成对城市的适应,实现由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

[2]黎翔,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厦门市的调查[J].发展研究,2009.

[3]晏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社会策略—一种情境的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邹新树,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M].群言出版社,2007.

[5]罗忆源,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6]郑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基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1.

[7]唐秀英,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略论[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3.

[8]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学习与探索,2005.

作者简介

冯慧敏(1994—),女,湖北仙桃,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6級),社会政策与实务

猜你喜欢

因素分析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