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2018-06-30王闻聪

卷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三戒谓之儒家思想

1 关于《论语》的思想源流

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儒家思想的根源》1提到:“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周公就没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早已明确指出儒家思想的根源。”西周文化是儒家文化萌生的基础,为孔子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孔子继承了西周文化的“礼”,同时吸取同时代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仁”。

在《左传》中“礼”这个概念是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共出现526次。典型的例子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周易》未出现“仁”,说明周以前没有“仁”这一道德概念。稍早于孔子的墨翟说:“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同时,“仁”在《国语》中出现了62次,在《左传》中出现了39次。因此可以说,“仁”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西周既去,春秋争霸,诸侯割据相持不下。顺应时代潮流,孔子博采众长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囊括德、义、信、智等道德要求的君子思想体系。

2 “君子”词义演变

《周易正义》中说:“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

《诗经》中的“君子”出现了除“王公大夫”之外的其他意义。例如《周南·汝坟》中“君子”指远行服役的丈夫;《召南·草虫》中“君子”指男性情人。《诗经》中的“君子”还有“德行”的内涵,如《邶风·雄雉》中“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墨子》中出现了地位介于王公大人和小人之间的士君子。如《墨子·卷三》:“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

在《晏子春秋·杂上二四》中“君子”的含义已经偏重于指人的内在品性。可以说,“君子”舍“位”而取“德”的转变是春秋时代学术思想的共鸣。

汉班固《白虎通义·号》中说:“或称君子者何? 道徳之称也。”到了宋代,“德君子”的概念已经无可争议。王安石在《君子斋记》中说:“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有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德而无其位,可以谓之君子,盖称其德也。”

朱熹《论语集注》的理学观点“存天理”是宋代君子品性的基本标准。“理”即“三纲五常”。朱熹“摆落汉唐,独研义理”,朱子理学就是当时统治阶级执政的理论指导。

到了清代,“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3刘宝楠对“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解释是:“君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思成己将以成物,所思念在德也。”我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发现有“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句,其表现出的思想与刘宝楠“成己及物”的思想十分接近。可以说,刘宝楠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产物。

3 《论语》“君子”的内涵

《论语》中的“君子”,实际包含“为政”以及“为学”两个方面——

3.1 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指道义,“比”指利益。《论语》又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以射礼而争,其内在要求“周而不比”实际上是在强调如何保持政治秩序。在《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解释为何讥笑子路的原因时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说明执政知礼是“周而不比”的重要体现。

如何为政呢?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2 为学

孔子讲学,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结合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杨伯峻先生引《礼记》说“习”是“实习、演习”的意思。孔子看重实践,《宪问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在为学方面,孔子提出了确切的要求,那就是“三戒”、“三畏”与“九思”——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朱熹《集注》的解释是“三戒”的目的是养志气。孔子志于道,“三戒”是从反面述说如何成为“君子”。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程树德《论语集释》中说“……君子之畏者,岂为其崇高贵哉?位曰天位,事曰天职,则皆皆天命之所在也。”天命也可谓之“道”,亦可谓之“礼”。君子“三畏”,实际上就是“克己复礼”,是对社会秩序的尊重与推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我认为康有为《论语注》的解释颇为切实得当:“九者,盖皆人事之要,日用之常,以此日省,可谓近思。孔子示人检身思虑之法至为详明,为人格中不可少阙者。”

4 结语

“礼”与“仁”是《论语》君子观的核心。春秋时代以“礼”为最高,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因此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儒家学说也称“孔孟之道”。孔子“仁”的立足点是主观的自我修养,是先“克己”再“复礼”;而孟子的“仁”则常常是出于客观利益的需求,例如“王何必曰利说有“仁义”,则自然得“利”。《论语》使儒家的君子思想体系得到了大体的确立,而在《孟子》中得到了进一步阐发补充。儒家君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礼而已。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清华历史讲堂续篇[M].三联书店.2008.

[2]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闻聪(1994-),男,布朗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本科在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三戒谓之儒家思想
“君子三戒”皆养生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读书“三戒”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