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设置技术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设计

2018-06-30戴倩陈思镭

卷宗 2018年18期

戴倩 陈思镭

摘 要:情景设置是指教育者通过创造性劳动,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与教育内容相呼应的,能夠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认知、观念与情感充分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设置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充分设计的情境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能有效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就运用情境设置技术设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情景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德心共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GX-079)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运用情景设置技术,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场景,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情境。让大学生置身其中,体察、领悟、体验。通过有效发挥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功能,实现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转化,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1 情境设置技术运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设计的意义

情境设置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智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情境德育“入情入境”,引导大学生主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而自觉践行相应道德行为。

1.1 启发感受领悟

以学生高度积极的主体情境体验为载体来组织情境德育过程,需要学生自由进入情境,实现亲身体验,感悟思想道德知识与情感。从这一角度讲,情境设置的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起基本的道德素养。扶贫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触景生情”中领悟并铭记社会责任感,践行“敬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引导反思生成

抓住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实际,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反思生成,关键是要提高情境设置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而培养道德行为能力。网络虚拟情境可谓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和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的反思生成促进了大学生将“爱国”、“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转化。 1.3 促进整体升华情感是道德的核心,育情是德育的关键。情境设置对“境”中之“情”的重视,在整体升华阶段需教育者精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情感交流,提升感悟。使学生在升华中形成理性判断,建立良好的价值认识。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大学生情感,积极引导与熏陶,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2 情境设置技术运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设计的可行性

情境设置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体现学生的成长与情感需要。它设计的情境来源于社会生活,其真实生动性与发人深思性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显著。

2.1 情境设置彰显了教育的活动性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结合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主题情境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主题情境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红色革命情境实践活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对学生心灵产生的震撼也是最大的。在开展红色革命情境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使其真正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历史命题。

2.2 情境设置丰富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与深度上容易缺乏情感因素的支撑。情境设置主张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格外重视情感的桥梁作用,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维系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竭动力。情境设置营造的情境氛围,通过对需要、情感等动力系统的激发,以情动人、以情育人,让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认同,并渐渐养成相应的道德行为。

2.3 情境设置促进大学生的内化程度

情境设置创设的教育情境具有激发道德动机,激励学生追求积极道德行为的作用。情境设置让大学生们在情境活动中,通过各种良性的德育因素的刺激和规范,使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易于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道德热情、愿望和道德责任感,引起积极反应,从而产生激励效应,促使大学生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多种情境主题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其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让其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3 情境设置技术运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设计原则

3.1 发展性原则

情境设置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水平。创设得当的教育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合作。

3.2 全面性原则

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教育情境的创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育、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服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3.3 可接受性原则

情境设置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要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明确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由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连续地、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更多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基于情境设置技术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设计

将德育原理与心理学原理有机结合,着力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难题。在遵循价值观形成规律和学生心理接受规律的基础上,凝练出“德心共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理念,并贯穿于机制设计、构建、运行全过程。在实践运用中,坚持教育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育活动的设计遵循学生心理接受规律,教育活动的实施遵循价值观形成规律,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抓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验式实践环节。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具有“开关”和“选择”的特点。运用情境设置技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创设心理素质拓展、教学模式创新、团学活动设计、校园文化营造、“互联网+”运用、实践基地建设、成长论坛设立等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活动,形成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有效发挥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功能的教育情境。形成了步步是景,处处是景,“总有一款触动你”的教育氛围,激活各种心理要素共同参与道德活动,促进各心理要素协调一致,给学生提供选择、摄取、体验、实践的空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将外部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稳定的价值观念。实现了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转化。体现了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融入生命的思想。为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4.1 拓展心理素质,疏通接受渠道

以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对实验班学生开展心理接受性、开放性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相约·心相通”“心探索·心溯源”“心成长·心飞翔”三个单元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促进了学生接受新观念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4.2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实效

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阐释“中国道路”;把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解读“中国实践”;把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讲好“中国故事”。在教学考核中,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出全面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纲要》等4门课程在586个实验班连续6年实践应用,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94.8%。

4.3 丰富团学活动,延展教育时空

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团学活动,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认识、看法、接受态度和实践行为。如:在实验班学生中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日活动”设计大赛、“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微声音”等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团学活动。达到了延展教育时空,内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4.4 营造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打造以明德讲坛、我和传统有个约会、弘扬校训·铭记校训·践行校训等为代表的15个文化品牌,发挥环境隐形教育“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外部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稳定的价值观念,发挥了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4.5 运用“互联网+”,丰富教育载体

将网络载体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园网、“心价值·新视界”“读书修身”“心灵之约”等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融入红色经典、时事动态、微言心语等版块,全方位、全时段开展“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先进文化理念和主流意识形态利用网络载体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成长与收获。

4.6 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是接受主体由认知、内化到行为的重要环节。成果把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育的知行合一。西南大学红帽子志愿服务队20年如一日为社区群众修理电器。重庆交通大学灾区心理重建服务团连续10年为北川中小学提供心理服务;茅以升公益桥团队先后在宁夏固原、四川巴中等32个贫困地区搭建爱心桥,受益村镇达51个,受益人口超过65000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誉之为“小桥大爱”。

4.7 设立成长论坛,搭建筑梦舞台

由重庆交通大学发起和承办的重庆市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以成长成才为主线,搭建起培育和展示“德心共育”成果的舞台,通过三级心理之家建设、青春健康微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论坛中增长知识、展示才干。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扩展到了社会,8届论坛吸引了我市30多所高校20余万学子参加,成为重庆高校的品牌活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入情入境”的情境设置,结合时代背景,贴近大学生生活,符合大学生成长和情感需求,还需不断与时俱进,创设更加立体多维的情境,有效育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参考文献

[1]徐娴.情境德育: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4.7

[2]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导”学生生长的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2.10

作者简介

戴倩(1974-)女.重庆市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陈思镭(1999-).男.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