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教学视野下的鲁迅小说
2018-06-30程舒阳曾小鸽
程舒阳 曾小鸽
摘 要:鲁迅的小说在中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笔者以中学教学为视角,以新世纪以来入选中学教材的鲁迅小说为对象,梳理鲁迅小说的编选历史,探究中学鲁迅小说的教学现状 ,进而揭示:鲁迅的小说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同时也是强化中学生民族责任感和培养中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文本。
关键词:中学教学;鲁迅小说;艺术价值;思想价值
1 中学教学视野下鲁迅小说的思想教育价值
中学教学视野下的鲁迅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的典范,不仅能给中学生习作提供艺术鉴赏和写作的范例,还能给中学教育提供“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从思想精神方面来说,中学鲁迅小说蕴涵无比丰厚的人文精神。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深入阐发鲁迅小说的人文内涵及价值,对培育中学生健康的人文素养和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中学教材中鲁迅小说的人文精神体现
中学鲁迅的小说倾注着博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为或批判国民劣根性显示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或同情下层民悲惨命运展开对其价值的思考、或对“理想人性”1[1]的不懈追求。
1)批判具有代表性的国民弱点。鲁迅毕生致力于从精神层面更深层次地剖析“病态社会的人”本质性的缺陷与弱点,以便“引起疗救的注意”。2[2]《阿Q正传》无疑是这一特征的范例。鲁迅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杂取当时社会上众生的劣根性,精心营构出阿Q的艺术形象,茅盾先生曾评价其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阿Q的各种性格要素统一在“精神胜利法”之下,动态地呈现出了国民劣根性。阿 Q是鲁迅“眼中所经历过的中国人生”的写照,人们从中可窥视到“国人的魂灵”。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对阿Q这一国民劣根性的“标本”解剖,展现了历史沉浮中以阿 Q 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民眾的精神病态。
鲁迅在《灯下漫谈》中指出中国历史分为:一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另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3[3]鲁迅笔下的阿Q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范例,“看客”群像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典型代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酒客,始终将孔乙己当作无聊生活中的笑料;《祝福》中人们对于失去阿毛的祥林嫂的痛苦持鉴赏玩味的态度。基于“看客”的麻木和无知就不难理解“孔乙己和祥林嫂死于一个非爱的人间”。4[4]“看客”以自身的快乐“嫁接”在别人的痛苦上的方式,无异于与统治阶级的是非价值观同化,是不自觉地维护封建社会的文化秩序,从而构置了一个庞大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5[5]
2)深切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有作品在研究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价值时曾指出鲁迅“毕生坚守平民立场,以广大底层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判断是非”。6[6] 鲁迅的深切人道主义立场,同时还表现在对个体“人”的命运的无限关怀上——特别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上。
小说《故乡》展示了闰土内在价值被毁灭的悲剧命运。小说通过眼前的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揭露了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对闰土的残害。杨二嫂这个人物也是不幸的。与闰土一样遭受着兵匪官绅、苛捐杂税的压榨和摧残,但生活的艰辛没有培育出她善良的品质,反而使她变成品质低劣的人。小说通过闰土、杨二嫂的今昔对照,反映了下层民众由于经济剥削而受到的肉体上的痛苦,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的精神状态。基于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鲁迅把自己作为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同下层民众的悲剧贯穿到了一起,深切同情以闰土、杨二嫂为代表的“弱势群体”遭受的水深火热,抒发了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忧愤,表现出彻底消灭人间不平以实现社会平等和人的解放的殷切期望。
3)对“理想人性”的不懈追求。鲁迅的创作因承载“批判改造国民性”的需要,所以小说人物大多呈现审美表现的反向性,更多关照的是国民性的“阴暗面”。但他的作品也不乏“若干亮色”7[7] ,即对人性正面的张扬。对儿童命运的切实关注和书写是鲁迅小说对人性正面的张扬的最直观的体现。
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塑造了诸多儿童形象。鲁迅笔下的儿童多是遭遇现实社会迫害,身心俱创的不幸儿,他们身上寄予着作者深切的“救救孩子”的思想。鲁迅先生早在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把中国的历史概括为“吃人”。从“弱者本位”8[8]的观点出发,鲁迅深刻的发见,儿童的生命除了“被吃”外,更易被不良环境同化,成为麻木者甚或吃人者,因此他深切地呼吁社会“救救没有吃人和没有被吃的孩子”,创设适宜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真正让儿童“幸福度日,合理做人”。9[9]
另一方面,鲁迅通过用深情的语调书写一群勇敢淳朴、健康能干的儿童少年来体现所期望的理想人性。无论是《故乡》的少年闰土,还是《社戏》中以“双喜”为首的群孩子,一向惜墨如金、语言简练的鲁迅都以极大地笔墨描绘了这一群天真的孩子,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率真与可爱体现了鲁迅对“真的人”的追求。鲁迅有意采取儿童视角规避人性的负面因素,描绘了一个现代桃花源式的平桥村,展现淳朴自然的民风,至诚至善的人性,反映了作者对合乎人性发展的生存环境的探讨,表达了鲁迅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
1.2 中学教材中鲁迅小说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
文学即是人学。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贯穿鲁迅一生最有价值的就是他超越时代的深刻的“人学”思想。鲁迅的小说“人文内涵厚重而深辟,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性,是文字所指而不能涵盖的 ”。10[10]当前教材选编的鲁迅小说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的思想文化价值是无可取代的,鲁迅小说是中学教学中最优秀的语文教育文本 。
1)增强学生的社会危机感和民族责任感。近些年来教育过度强调个体性、本能性等,失去对责任感、民族感、集体主义等基本社会价值诉求的关注。鲁迅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为人生、为社会的”的高度自觉和主观愿望。接触鲁迅及鲁迅小说,体悟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强化中学生的社会危机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基于对中国历史整体性的深刻思索,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深刻地揭露中国是“吃人”的历史,“人吃人”的社会,极大程度地表达了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焦灼,对社会及自身的深刻的解剖及批判,传达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社会危机感和民族责任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亦是培养中学生自省精神的契机。学习鲁迅的作品,既是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强化中学生的社会危机感和民族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
2)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着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民族的复兴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自尊、自信、自强的人为根柢。当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人道主义的培养,既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全面的发展。鲁迅的小说及思想充满了现实色彩,又具有超前性和超越性,在培养学生现代人格和人本主义情感方面具有其他文学作品无可替代的意义。学习鲁迅的小说,了解鲁迅的人本思想,感悟鲁迅小说对人性的关怀,对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现代人格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中学教学视野下鲁迅小说教学的建议
新世纪以来中学鲁迅小说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及其自身所蕴涵的教学价值之间的矛盾,使得改进中学鲁迅小说的教学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改进中学鲁迅小说的首要任务是,还原鲁迅“人间至爱者”的形象。消弭中学鲁迅小说的接受主体与鲁迅之间的心理隔阂,将鲁迅从“神龛”上拉下来,还原其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真实形象,是拉近中学生与鲁迅小说距离,增强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和感悟,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更有效地提高鲁迅及其小说教学的必要前提。鲁迅的作品内容是很丰富的,对于中学教材中鲁迅小说篇目的遴选应该是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作品的理念传递与中学生的接收的双向流动。针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编标准,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要能体现鲁迅思想、文学的精髓;一是要具有可接受性,注意中学生的年龄特性。从钱理群的意见中可知,在中学教学中鲁迅小说所要呈现的不仅是其所蕴涵的思想性及艺术性,还有中学生的可接受性,这正是实现中学鲁迅小说教学价值的重要渠道。鲁迅小说的教学不仅是学生的学,更是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加强对鲁迅的“继续教育”,拓宽自身的阅读面,加深文学修养,自觉与鲁迅研究领域接轨,不断刷新自身的教授水平和解读观念,丰富鲁迅小说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对鲁迅作品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课内外的阅读,最后实现课堂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教学价值。
3 结语
综上所述 ,鲁迅小说在中学教学中是意义深远的。笔者通过梳理鲁迅小说在中学教材中的编选历史,确立鲁迅及鲁迅小说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重审当前中学鲁迅小说教学的困境,发掘鲁迅小说在中学教学中的教学价值。鲁迅小说长期在中学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表明了其存在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当前鲁迅小说泛政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割裂了鲁迅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遮蔽了作品中更重要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鲁迅的小说是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同时也是强化中学生社会危机和民族责任感和培养中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的示范性教材。鉴于此,应从教材的选编、对鲁迅的形象定位及教学等方面改进鲁迅小说的教學,围绕中学鲁迅小说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这两个核心来进行解读,积极挖掘人类共性内容和现实意义,从而实现鲁迅小说的教学价值及其在中学教学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先生二三事[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1:103 .
[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12..
[3]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13.
[4]石建荣.摭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小说作品的文本解读[J].材课程教,2008(3).
[5]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24.
[6]陈漱渝.播撒鲁迅精神的种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3.1 ,39(1).
[7]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选集?杂文卷[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291.
[8]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168.
[9]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42.
[10]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上历程[D] ,2007.5:19.
作者简介
程舒阳(1989-),女,汉族,广西梧州人,研究生班学历,学士学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教务处学籍科科长,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