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陕南小学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立
2018-06-30刘馨雨万星王贞惠
刘馨雨 万星 王贞惠
摘 要:家长学校是以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为对象,为培养他们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观念, 提供给他们教育儿童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以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从而有效进行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实现家庭幸福目标的教育与培训机构。本文在调研陕南地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互联网+优势,搭建信息化家庭教育平台,精选具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设计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家长教育活动,搭建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从留守儿童学习,安全,关怀,卫生等方面入手,对留守儿童家长开展系统、全面、专业指导与培训,从而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教育素质,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协调发展、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
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陕南小学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立:(2016sxjy005)最终成果。
1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就了大量的 “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二元社会结构体制阻隔而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
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家长学校能够通过教育培训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传播有关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知识,作为一个沟通平台促进家长与教师、学校的交流,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但是目前的家长学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内涵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互联网+”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立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立,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公平与和谐。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在外打工的父母的心病,使其不用因为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影响劳动,保持了经济的稳定;互联网家长学校为缺乏家庭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了有关的教育方法,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互联网家长学校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每个家庭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互联网+”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的教育问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培育一届又一届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使新农村建设后继有人,储备大量的后备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互联网+”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解决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因为外在客观限制与孩子、老师交流不及时有效的问题,方便与孩子的沟通联系,孩子相较于之前会感受到更多的关爱,更有效的家庭监护,健康成长。
“互联网+”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立,有利于互联网家长教育模式的验证与实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过程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突破了内容、时间、空间、交流方式及途径上的限制,连通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孩子,将无疆界、全天候的交流变为现实,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育模式。
2 留守儿童家长教育现状 ——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
家长学校目前的市场良莠不齐,大多数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偏低。家长学校的建立人由于对家长学校的教育重要意义缺乏认识再加上办学经费不足,影响了学校教师的数量与教学水平。在当今家长教育大环境下,办学质量缺乏专业性评估、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师资队伍不够专业、教学形式不够多元等一系列原因,加上没有足够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应对不同年龄孩子成长特点规律,教学内容随意性大,课程过于单一、过时,造成家长不能认可家长学校的方式,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应有的价值和影响力。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开展的家长教育活动中,负责指导、讲解的主要是对家长教育方面感兴趣的热心人士,包括妇联、某些社团等,这些人士缺少专业的家长教育培训理论、方法,他们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仅仅局限在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陕南地区的留守儿童家长大多缺乏专业性的家长教育,因此本身掌握的专业家庭教育知识不足,加上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而会延伸出更多的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建设社会的需要,建设科学专业的家长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的家长教育方式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家长教育的实质,没有发挥家长教育的实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要注重实际效果,使家长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要注重实际效果,使家长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过于形式化的家长教育培训,使家长教育没能体现出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长教育活动社会认知度、认可度不足,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家长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建立适合当今社会的专业性家长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3 “互联网+”时代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立及运行
3.1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运行模式设计
通過对前期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确立了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内容,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学校运行的四种常规模式。
(1)爸爸妈妈课堂——此模式为家长提供系统化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包括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培训、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团体训练、留守儿童家教疑难问题指导。
(2)好孩子家庭月报——此模式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家教知识、儿童学习方法、儿童安全教育指导、儿童心理关怀、儿童卫生健康教育等模块的教育信息。
(3)互联网家长学习微课平台——此模式根据陕南留守儿童家教问题,以案例分享和专题任务的形式录制微课程,将录制的课程发布在专门建立的微课平台上。由家庭教育专家学者组织建立的具有专业性、应用性的的网络资源库,便于陕南留守儿童家长了解解决在家庭教育活动中的问题。
(4)儿童成长信息分享自媒体平台——此模式通过建立的平台将留守儿童学习活动、获奖情况、平时的思想表现、学生的个人资料在平台上展示,使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儿童成长信息分享自媒体平台了解子女的个人学习生活表现,以便与学校、教师有效沟通。
家长学校运行的四种运行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有效结合,使家长们充分学习到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促进家庭教育的完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2 以安康市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设为例,探索U—S合作模式下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运行保障体系研究
以安康市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设为例,探索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U-S 家长教育合作模式(university-school cooperative model),实现大学和中小学之间之间多层次、多功能、有机交融协作。U-S合作机制的建立能促进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表现在大学为中小学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和学术支持,有利于把不同级别的学校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育共同体和教育合力。U-S合作模式的探索有助于突破目前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运行的困境,建立精准有效的长期帮扶机制。U-S合作模式下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运行保障体系主要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留守儿童家长教育理论教育智库建设。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可以为留守儿童家长教育工作提供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理论支持,凭借雄厚的科研力量,因地制宜的针对陕南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价值与功能、政策与规划、内容与策略、环境与评估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高校与农村学校互帮互助,让教育资源紧缺地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员、教师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从助力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到赋予农村学校具备内生性变革发展的力量,从而使学校成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师资的培养。 U-S合作模式下培养出的卓越教师,进行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学习,充分了解小学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相当教学经验,并热心于教育科学,将成为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基础教育学校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三是家长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学习辅助无力是留守儿童家长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高校可以通过资源优势分享,为家长学校引入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在现代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积极开展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活动,使家长利用虚拟的学习环境提进行有效学习。将技术与资源整合,以功能为导向,选择和配置技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互联网+”时代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以一种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超时空、即时化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到家长教育学校网络体制的便利,要使这种借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运行模式畅通、有效地运行,让"互联网+"时代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成为家长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家长教育培训出现更加和谐、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局面,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的营造以及学习型家庭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建辉. 现代家长教育学[M]. 深圳: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4]苏霍姆林斯基. 家长教育学[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5]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6]譚中长,谭小林,郑明.留守儿童教育石柱模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7]查克·马丁.决胜移动终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8]李芒著.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10]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4]桑宁霞.社区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15]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16]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7]严俊.家长学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
[18]苏奕.家长学校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
[19]张婷.网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服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20]李亚杰.当代家长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