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镇江古代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2018-06-30陈晨王子初

卷宗 2018年15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现状问题镇江

陈晨 王子初

摘 要:镇江,作为第二批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在拥有于源远流长的历史的同时,自身也保留了众多传承了历史文脉的古建筑。本文从镇江现有的古建筑留存入手,介绍了镇江古建筑的现状分类,从镇江古建筑的现有的保护问题入手,提出了古建筑中的文脉传承的一些尝试,为镇江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

关键词:镇江;古建筑;现状问题;保护传承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镇江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众多历史遗存,是江南古城之一。作为古城的城市发展必然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而城市建筑更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清晰见证,摸清城市建筑的风格传承对于当前城市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1 镇江的古代传统建筑的留存

镇江现存传统建筑大致可分为公共类建筑和民居建筑两大类,这些建筑多为明清时代木结构,清末后期也有少量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形式以江南传统样式为基础,兼有北方建筑的雄壮,构造上多为封闭式院落,注重传统的礼制观念。

1.1镇江古代的公共建筑

在公共类建筑中多见为宗教建筑与公益医疗建筑、市政交通类建筑。宗教建筑以焦山定慧寺为代表,始建于东汉,迭经兴废,历史上屡经毁建。大雄宝殿建筑在石台基上,面阔5间,为重檐庑殿式,一、二层檐梁四面皆有斗拱衬托,殿内顶面四面为木格平面。定慧寺山门为重檐歇山式,上层为四方亭式,下层为大门通道,门前有一对明代制作的白石狮,山门挂有“焦山定慧寺”木匾。唐老一正斋膏药店旧址为公益医疗建筑的典型案例,位于中山东路,店面为石库门,门两侧有圆形石柱。老店创建于清康熙初年,在店门内右侧墙上嵌有同治八年丹徒县正堂奉宪勒石永禁碑(永禁假冒一正膏)和民国初年八世孙唐萼楼所立店史纪要碑。80年代镇江拓宽中山路将药店的石库门拆掉,北移一段,重新复建了唐老一正斋的大门。市政交通类建筑如西津渡地址位于城西银山门,即今小码头街,原本是临江依险峻的蒜山东北峭壁开凿的栈道,渡口内有元代石塔、清代重建的待渡亭等历史建筑,待渡亭内放有出自清代画家周镐的《西津古渡图》石刻。由渡口向西为晚清形成的街道店铺,两边多为砖木结构有飞檐雕花窗栏的二层楼房。

1.2镇江古代的传统民居

镇江传统民居多采用正南或偏东南的朝向,结构布局多为“一明两暗”的三合院形式或“目”字型四合院形式。一般根据家庭的规模或是地位的贫富,民居建筑有一进到多进之分,大多为一层。天井为空间核心,中轴线上布置厅堂,用于招待宾客,祭拜祖先等,是整个住宅的核心场所。如位于丹徒县大港镇的赵伯先故居遗址,建于清代晚期,格局采用平瓦房三进样式,前进两边为厢房,中进为面阔三大间的敞厅,后进原有楼阁三间,现修整为为平房。

2.镇江古建筑传承中的问题.

近20多年来,在城市的加速发展下,镇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一些有价值的建筑在城市更新和改造的过程中没有保留下来,被完全拆除,特别是位于镇江老城中心一些传统建筑都不见踪影。城西金山河一代的工商业建筑也因镇江商业的衰退、铁路的改道及城市改造而拆除。虽然不断强调建设过程中的历史保护,但在具体执行是却还是多为形式主义,保护工作有时仍然会退居次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点:

2.1建设性破坏

当下旧城更新和城市建设中的过度开发,实质是打着更新的旗号,进行的历史破坏,导致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虽然城市发展需要拆迁部分民居和一些失去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一味的为了获得相关利益,致使古建筑、历史遗迹以及珍贵的历史街區都荡然无存。例如拆除已有多年的中华路片区,原有社区作为镇江码头文化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现已荡然无存。

2.2破坏性保护

主要表现为在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时容易出现文化孤岛现象。在进行更新建设时只有被列入文保建筑和文保点的古建筑被保存了下来,相邻的民居以及构造相似的普通建筑则未进行保护建设,导致保留建筑周围则被现代化高楼大厦包围,成为遗留在现代建筑间的“孤岛”。当这些文物失去了周围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之后,妄图通过大建仿古建筑以图“复兴”,结果只能是失去文脉。

2.3形象工程与主观意志

形象工程往往与大型项目、主观意志同时出现。在进行地标性建筑设计创作时,建筑本身所处的周边环境以及创作者应对周边环境所进行的分析与创作却时常需要根据主管领导的想法与思路进行调整,这对于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干扰作用。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应当遵循该有的程序,由相关专家根据场地、城市、文脉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镇江传统建筑文脉传承的尝试

镇江遗存的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镇江自身城市发展的特色、记忆与财富,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镇江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今后进行本地建筑传承时需要有与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相符合的高标准、高定位的设计指导思想;应注重塑造城市符号,传承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神韵,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独特风格。具体可从以下3个层面进行:

3.1 核心地域文化要素的解析、整合

组织成立专门机构,对镇江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普查式调研。多角度对于镇江的核心文化要素进一步的凝练,找出并明确镇江独有的文化内涵,运用建筑来突显镇江城市个性气质,努力打造一批极富镇江文化特质的城市地标。传承与发展镇江建筑文脉特征首要任务必须是明确镇江的核心文化内涵,并使各方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最终形成一份具有指导性与纲领性的地方文件,今后各项新兴规划与建设活动需在此共识基础上进行展开。

3.2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妥善保护既有古建筑

虽然政府启动与出台《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镇江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等相关保护条例,以期做到保护时有法可依。但各项条例仍需从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布局、相关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的日常监管等方面做出更具体的规定,从而实现对管理资源的有机整合。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统一的保护修复评价标准和法规条例,通过法制程序解决可操作性的问题。

3.3 改革建筑设计招标投标制度

城市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的建筑设计招标文件应明确建筑文脉传承内容,在评审时可以在方案技术评定中增设镇江特色建筑风格传承的评分项,通过此项对建设、传承进行引导与控制。评标方式应按建筑设计规律来进行:方案创意、设计价值应得到体现。建立投标补偿机制,重视建筑设计方案的原创性劳动,对未中标的投标人给予一定补偿金,提高优秀建筑设计企业参与方案设计投标的积极性,吸引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参与相关方案的投标活动。

4.结语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镇江的“起源”,就是弘扬镇江城市的特色,就是保护镇江的“核心竞争力”。镇江历史建筑是镇江沧桑历史的真实写照,镇江建筑的演变深受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影响,形成了兼具南北、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精髓的建筑艺术特色。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共处一城,各展风姿,形成了建筑多元化的城市状态。

参考文献

[1]杨瑞彬,刘明祥. 镇江古今建筑[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9.

[2]镇江市文物局.镇江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控制单位情况一览表[Z].文物法规手册,2001:194-216.

[3]东南大学旅游系. 镇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2007-07-16.

[4]曲云进《 镇江山水名胜楹联述论 》 一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范然,贾婧.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晨(1994—),男,汉族,江苏句容人,在读硕士,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王子初(1994—),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在读硕士,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现状问题镇江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