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会学

2018-06-30李长建

卷宗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式学生

李长建

摘 要: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学校,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教学如何适应新的形式发展,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给予关注和思索的问题。本文针对语文教学职工怎然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教学方式

虽教无定法,但学习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教得好的老师和他本身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所谓的教学有方,即不断钻研怎样让学生“会学”。教师非常关注所教学生的学习,应当抓住这个根本,把更多精力放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不然会事倍功半。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摸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落实四个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要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教师在教过程中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要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兴趣。师生是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学习者。另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还起到引导者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在教学中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学中的共同学习,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体现,是学生个性思想的解放和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一起成长过程。

二、改变教学方法,抓好五字落实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自学能力。这里说的“思”包括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学贵有疑”,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设疑,让学生释疑,本身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课改精神,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做以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时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在朗读时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讨论时抓住一个“疑”字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读品味时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练习时抓住一个“精”字。在实践中通常可采用以下做法:

(一)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造情境”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气氛,开发学生学习的思路,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冰心、当作亨特、当作盲孩子……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会不会自由朗读,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要在老师逐步地引导下,学生长期地练习,最终学会读书。

(三)采用“每人每课提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让学生与书本零距离接触;我们采用“统一符号、圈点批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品味语言时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段,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采用“小测、听写、抄词”的形式抓字词的落实,可“删繁(难)就简(活)”增加一些让学生“亲临亲历”“感悟体验”“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作业,让学生做有热情,做有乐趣,做有效用。诗歌的课文,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四季的成语、俗语、古诗,并为课文做画,课外查找、剪贴描写四季景象的美文,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造句,将句子制成卡片张贴在板报上,并把这句话扩写成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章。

三、引导好学生活动,注重综合性学习

学生学习语文旨在于提高表达能力。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学生学会采用比较学习,强化每篇课文的特点,并在作文练习中应用,就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避免学生作文时千篇一律的毛病。通过新旧课文的比较,是可以多方面进行的,如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比,按空间位置安排层次和按时间、按事物性质布局比,按写景和写事、写人比。不间断地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不仅能使学到的东西深化,记忆深刻,还会把分散、孤立的知识串联、组合起来,而且为形成更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尽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可见教学生学习中会比较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要力求把活动课做精、做全、做好。努力设置情境,创造氛围,开展竞赛,引导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鼓励创新―指导思维方法激励学生学习

思维能力是人类各种能力的核心。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才最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学生在求异中有所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使人更具发展力。因此,我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有创新之处,我及时给予表扬,同时,还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因为人的思维往往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而产生的,而人的智慧也恰恰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所以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用思维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结语

总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于知识倍增的网络时代,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只要我们大胆尝试,给学生引路搭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参加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拨动学生心弦,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学生智能的火花是会不断迸发的。那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让学生会学语文。

参考文献

[1]李巧.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 学苑教育,2014,(22):43.

[2]王宪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 文学教育(中),2017,(10):98.

[3]杨汗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新一代(下半月),2010,(10):33.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教学方式学生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学生写话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