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
2018-06-30马明文
摘要: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旨在建立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掌握数学解题技巧,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困难,无从解决。因此,教师需要在应用题教学时加强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加快学生解题速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注重对题干的理解,提炼出主要信息;分析主要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加强相关习题练习,巩固所学解题技巧。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 注意审题,提炼主要信息
明确题干所给的信息是答对题的前提和关键,而学生在拿到数学题时往往会因为急着解题而忽略题中的某些信息或者误解题意,导致解题思路出现偏差,得出错误答案。基于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题中要表达的意思,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并分析所要求的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可以借助生活实物、教具,采用动手画图等方式,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印象。
例如:一家厨房家电专卖店将某一款多功能电热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元旦期间,欲打8折销售,以答谢新老顾客对本专卖店的光顾,售价为224元,这件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我让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打8折销售是在成本价提高40%之后的标价基础上打8折,可以先设这件商品的成本价是x元,即标价后为x·(1+40%),打8折为x·(1+40%)×80%,得到等式x·(1+40%)×80%=224,解得x=200。
又如:甲乙两地相距1152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对开,货车每小时行72千米,比客车快2/7,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我让学生在做题前先审题,提炼出题中主要信息:两地距离为1152km,货车速度为72km/h,比客车快2/7,求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可知題中未直接给出客车速度,需要我们根据货车速度推算:设客车速度为x,则得到等式x·(1+2/7)=72,得出x=56,即客车速度为56km/h。
两车相遇时间:
1152÷(72+56),
=1152÷128,
=9(小时);
答:两车经过9小时相遇.
这样,学生通过提取题中主要信息,将题意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为接下来的正确计算打好了基础。
二、 分析关系,构建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反映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找到题中给出的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抓住主要信息,清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推理步骤,列出关系式,得到答案。通过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建设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到正确的数学推理步骤与解题答案。
例如:刘辉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利息税20%)
学生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先算出存两年可以得多少利息:
500×2.43%×2×(1-20%)=19.44(元)
又算出存一期可以得到的利息:
500×2.25%×(1-20%)+[500+500×2.25%×(1-20%)]×2.25%×(1-20%)=18.162(元)
对两种储蓄方法获得的利息进行比较:
19.44元>18.162元
学生得出结论:选择第一种办法比较划算。
这样,学生通过分步骤计算,理清了解题思路,找到了解题方法。
三、 强化练习,提高解题技巧
正如俗语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要想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就必须进行强化练习。但是强化练习并不意味着重复做题、大量做题,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训练,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让学生补齐自己的短板,提高学生综合解题技巧,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应用题训练中来并从中获益。
例如,学生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有的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导致解题费时费力;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只加了一个底面的面积,忽视了另一个;有的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理解上还存在欠缺……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对他们分别进行了不同的专项训练,帮助学生补齐了解题短板,使学生都取得了不同的进步。这样,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弱点各个击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学的正确指导。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努力,改进教学策略,以适应培养学生解应用题能力这一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应用题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艳辉.探析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7(07):66.
[2]苟奕平.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J].成功(教育),2008(02):87.
作者简介:
马明文,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徐扈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