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建炎年间的御营司

2018-06-29张玥

卷宗 2018年14期
关键词:南宋

摘 要:建炎年间的南宋朝廷根基十分不稳且处于战争之中,为应对严峻的军事形势,南宋王朝设立了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的御营司,以宰相兼领御营使,总领全国的军政大权。御营司的设立打破了自宋初以来的统兵体制。但因其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建炎四年宋高宗赵构领导的南宋朝廷安定下来后御营司便被废除。御营司有着总管御营五军,掌管御营军的日常事务,责对军队日常训练等职能。虽然存在时间极短,但建炎年间的御营司在拱卫皇室、对内镇压叛乱、对外组织抗金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南宋;建炎年间;御营司;御营使

御营,是有皇帝驻扎的军营所在。金人入侵,北宋灭亡。时为康王的赵构侥幸脱逃。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在南京(商丘)即帝位,创建了南宋政权。赵构迅速构建了新的统兵体系御营司,来对军队实施有效的控制与调驭,进而增强对金兵的防御。御营司的长官御营使由宰相兼任,集统军、指挥权于一身,权限很大。但建炎年间的御营司毕竟只是一个紧急时期设立的机构,内部明显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御营司于建炎四年被撤销。御营司被撤销之后,其职能重新回归枢密院,与此同时御营司改为机速房并入枢密院中。虽然此后在金海陵王入侵时,宋高宗开设了御营宿卫司,并设立“御营宿卫使”(习惯上仍称之为“御营使”)。但此时的御营宿卫司已远不能与建炎年间的御营司相比,并且很快御营宿卫司又被撤销,并最终从历史舞台上谢幕。御营司这一机构在南宋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作为统兵机构,对南宋早期建炎年间的军事制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已有不少学者对南宋的御营司做出过论述,(杜文玉《南宋军制研究》,发表于《渭南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对南宋前期军事制度加以论述,涉及前期御营司的设立。田志光、苗书梅《南宋相权扩张若干路径论略》,发表于《北方论丛》2012年第3期,涉及了南宋宰相兼任御营使后权利的扩大。熊燕军《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御营司及御营五军研究》,发表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3卷第二期。刘春《南宋御营司与机速记》,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对南宋军事机构御营司与其撤销后改为机速房并入枢密院的全过程以及该机构的职能作出了概述。王青松《南宋军事领导体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其中也涉及到了南宋建炎年间的御营司构建。) 本文选取建炎年间的御营司制度对其设立、发展及衰落、职能与作用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论述。

1 御营司的设立

南宋建立在金人入侵之下,建立之初根基并不是十分稳定。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南宋政府设立御营司想要建立新的统兵机构,用以稳定政权。

靖康元年(1126)冬,金军入侵,围攻开封,还是康王的赵构被朝廷任命为兵马大元帅,负责营救。康王不敢与金军交锋,逃往北京大名府,后又率军从大名府逃到东平府,窜至济州。金人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俘虏后北上,自此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北宋王朝灭亡。而此时作为仅有的在外亲王,赵构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到建炎元年(1127)二月赵构进驻济州为止,共有“官兵及群盗来归者八万人”[1]归入赵构麾下。此后,又有多位名将率领其部队前来投奔,如宣总司前军统制嘉州防御使韩世忠,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等。在拥有了众多兵马之后,赵构于建炎元年(1127)五月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承皇位,后庙号高宗。

南宋虽然建立,但此时宋高宗赵构不得不面对如何重整故土,如何组建组建中央机构等一系列的难题,这其中组建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在战争中成了头等要务。金军的入侵颠覆了北宋王朝,同时也使得之前的中央主力部队——禁军,与北宋的枢密院——三衙这一统兵体制瓦解。新建立起来的南宋朝廷在危及之中没有时间与精力来恢复北宋的军事体制,因此原有的中央军事机构的枢密院与三衙被放置。面对当时来自各地的军队“皆在行朝,不相统一,于是始置御营司,以总齐军中之政。”[1]且《玉海》中记载“御营使一员或两员,以宰相兼;副使一员,以执政兼;参赞军事,以从官兼;提举事务,以大将兼。”新设置的御营司长官御营使由宰相集兼任,集军权、政权于一身从而避免了北宋时期中书省与三衙之间各不相知的状态,宰相可以依据所得到的军事情报做出快速且有效的决策。且当时的宋高宗,时时受到来自金军的威胁,没有一个固定的安全地方使其安心处理朝政。于是“援景德幸擅渊之例”[2],“以巡幸而置御营司使”[1]。援引景德年间真宗幸擅渊,御营使“启驾”、保障国君外出时的安全的主要职责,御营司在南宋建国之初,建得以设立。

宋高宗创建御营司,来应对金军的进攻,进而保全自身的安危。宰相兼任御营使,使得得北宋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被闲置,进而宰相可以速做出军事决策。这使得御营司的设立符合南宋建国之初政局不稳的国情。

2 建炎年间御营司的发展及其衰落

宋高宗即位后便设立御营司来统帅军队,取代枢密院总管军政大权,但在短短两年后的建炎三年(1129),御营司所控制的军队便开始发生分化,最终于建炎四年(1130)取消了御营使管兵的体制。

南宋建炎元年(1127) 五月,宋高宗即位,为加强自身防卫同时为了达到有效驾驭和控制自发聚集在新建流亡政权麾下的军队,特设御营司来统领诸军。同年八月,“命御营副使大阅五军人马,自是执政皆有亲兵”[1]。御营司成立后,集军事指挥权、统军权于一身,权限很大,由宰执兼领、皇帝总辖,实际上成为南宋初期的最高军政指挥机构。此时,枢密院依然存在,但其职权以被御营司分割,御营司“遂专兵柄,枢密院几无所预”[3]。

御营司权限的大大增强,使得南宋初中枢体制变化为三省、枢密院、御营司制。且在这一体制中御营司的地位要高于三省和枢密院。但在建炎三年( 1129年)二月,朝廷下令: “御营使司止管行在五军,其边防措置等事,并依祖宗法厘正,归三省、枢密院”[1],御营司的军事管理权力开始被削弱。与此同时,御营司掌控的军队也发生了分化。建炎三年(1129)四月,刘光世因苗刘之变有功而晋升太尉、御营副使,由此他所统帅的军队从御营军中脱离出来,称为御营副使军。之后韩世忠、张俊纷纷不服新任御营使司都统制辛企宗的管理,分别脱离为御前左军都统制,御前右军都统制。从此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人所帅部署全部离开御营司,御营司权限受到极大的削弱,统领的部队人数急剧下降。建炎四年( 1130年)六月,赵构君臣结束了海上逃亡,安定下来的高宗君臣对御营司的存留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决定撤销御营司及其官员,“以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事,罢御营使及官属,以其事归密院,院为机速房”[1]。与此同时,诏 “御前五军改为神武军,御营五军改为神武副军,其將佐并属枢密院”[1],至此御营司被废除。

御营司从权势巨大到短短三年时间就被废除,其原因大致可归为三点:

其一,南宋之初中央政局不稳,御营司对军队的控制力度有限。建炎年间在金军的追逐下疲于奔命的赵构君臣,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进而中央权力不强,对地方对军队的控制力都十分有限。且御营军主要由汇聚起来的前来投奔康王的河北、陕西军队,北宋末年的溃败军队和以及各地勤王兵、降盗兵组成。因此在士兵构成上这支军队并没有很好的训练,纪律性也不强。

其二,御营大将之间有矛盾存在。御营大将们因为利益、权势等等分配不均等问题,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其中最明显的当属王渊与刘正彦之间的恩怨。王渊原为刘正彦父亲刘法的部曲,因此王渊被任命为御营都统制后推荐刘正彦入朝。但刘正彦在招降丁进等人后因得到的赏赐少,对王渊心生怨恨。同时,“渊既荐正彦,后檄取其所与兵”[1],使得刘正彦心中更加不平。而苗傅“自负世将有劳,以渊骤得君,颇触望”[1]同样对王渊感到不满。于是他们联同一些志同道合者发动了政变,最终刘正彦“手斩”王渊。

其三,宰相兼任御营使收揽军权,却无法控制当时的军务而武将的权力过大,这些状况不断地受到当时士人的批评与抨击。台谏官之所以不断弹劾这些宰相,一方面是由于御营使的设置打破了枢密院——三衙领兵的体制,“兵政合一”的特点使其成为部分宰相专权的工具从建炎后期开始,朝廷开始慢慢恢复枢密院对军政事务的干预和控制,建炎三年二月辛未,“诏御营使司止管行在五军,其边防措置等事,并依祖宗法釐正归三省枢密院。”[1]御营司的权利得到分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臣出身的宰相控御不了当时的军务,而武将的权势在战争现代又较大,而受到当时士人的批评与抨击。兼任御营使的七位宰相中,只有李纲在经历过北宋末年的动荡后成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但他却并没有受到宋高宗的赏识,在做了一百天的宰相后便被排挤出朝。其余的宰相对于军队的管理、布防等毫无建树,最终导致金兵南侵,宋高宗君臣逃难。且之后以苗刘兵变为代表的兵变不断发生使文臣回到北宋时期的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的愿望越来越大。

这些御营司自身带来的种种问题,使得宋高宗在苗刘之变后开始限制进而剥夺武将的权力。建炎三年(1129)御营军一分为三,御营司的权利被极大削弱,直属部队所剩寥寥。建炎四年(1130),在宋高宗结束海上逃亡后,己无多大权利的御营司被撤销,御营使被罢去。中枢体制又重新变为了三省、枢密院制。

御营司在南宋建国之初的建炎年间存在四年。前期因适应南宋建国之初的国情因而权势巨大,但因其自身存在着对军队控制力度有限,将领之间存在着矛盾,宰相无法很好控制御营司军务等问题,在宋高宗赵构领导的南宋朝廷安定下来后便被废除。

3 建炎年间御营司的职能及作用

御营司作为集指挥权、统军权于一身的部门,负责全国军政,掌管全国主要兵力。御营司在南宋建立初年对外组织抗金、对内镇压叛乱与拱卫皇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御营司建立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强化对军队的直接控制,加强行在禁卫力量。御营司成立之时,南宋便将部队整编为御营五军让御营司直接指挥。御营五军是作为全国兵力的重要构成,由宋高宗直接指挥,负责保卫宋高宗的安全。且取代了枢密院、三衙的地位,成为“发兵权”和“握兵权”相统一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

御营司还掌管着御营军的训练等日常事务。御营司曾规定“以万人为一军,每军十将,设统制五名,诸军各置虎符,于御前收管”并作“军籍三本”“诸将不得互相招收”[1],想要用这些条例来加强对御营军的管理。朝廷还下令将各地审验才武合格的人报送至御营司内进行二次审验,可用之人御营司对其进行“量才录用”[4]。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勤王兵溃而为盗的难题,也扩大了御营军的数量,提高了其战斗能力。为了检验御营军的训练成果,御营使副还要“大阅五军人马”[1]。对于士卒中违犯法纪的人“并依军法,不得宛眼夸小自过为残酷,令御营使司行下”[1],用以规范士卒行为。

御营司还承担着对内组织镇压叛乱,对外抵制金兵入侵的重要职能。如,建炎元年(1127)七月,“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讨军贼杜用,都巡检使刘光世讨李星,御营使司左军统制韩世忠、前军统制张俊分讨鱼台、黎蜂乱兵”[1]。建炎二年(1128)十月,金军来犯,南宋朝廷“诏令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以所部自彭城至东平,中军统帅张俊自东京至开德”[1]以做好战斗的准备。

总之,御营司“总军中之政”、“专掌兵权,枢府不得而豫”的职能与宰相与执政分兼御营使副,总管军政大权的形式,使原有的枢密院形同虚设。其将统军、军政集于一体,使三衙统兵的北宋旧制废除。御营司在南宋建炎年间权重一时,史书中记载“上御朝,御营使、副先上奏本司事,然后三省、密院相继奏事”[5]。后人在追忆当年御营司之风光时满怀羡慕之情,“最是初元御营司与三府并置,官吏降旨则云三省枢密院、御营使司同奉旨,体面极异”[6]。

4 结语

南宋朝廷在战争中建立起来,一方面遭受着金人的入侵难以立足,一方面又需要在危机中迅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一套行政体系,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建炎元年(1127)成立的御营司。御营司侵占了枢密院与三衙的权力,集指挥权、统军权于一身,成为建炎年间(1127——1130)权重一时的中枢机构。宰相兼任御营使,掌控御营五军,避免了宰相与枢密院之间互不相知的状态,以便在战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决策,因此御营司在南宋建炎年间适合当时金军入侵的战争状态下动荡不安的国情。御营军在对抗金军,护卫皇室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要知道御营司毕竟是在仓促之间建成的权宜机构,体制十分的不健全,有军纪弛坏,军政腐败,御营大将存在矛盾,宰相作为御营使对军务不熟悉等众多问题的出现。尤其是苗刘之变等兵变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宋高宗考虑御营司的存留问题。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结束在海上的逃亡,且御营司在此时已经分化。御营司所掌控的军队数量急剧减少,权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于是安定下来的宋高宗取消御营司成立机速房,将其归并于枢密院中,枢密院的权利得到回归。到宋高宗晚年宋孝宗初年时,金海陵王南侵,南宋朝廷重新设置御营使,但是此时它的职能只是“宿衛”而已与建炎时期的职权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之后杨存中被任命为御营使更是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最终罢免了御营使这一职务。御营司再次撤销,并最从历史舞台上谢幕。而替代了御营司的机速房则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直至南宋的终结。

参考文献

[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建炎元年二月癸未,中华书局,1988年,第58页。

[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一至四八,中华书局影印本,1997年,第2353页。

[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编》卷一〇《御营使》,中华书局,1988年,第197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〇《选举六》,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3750页。

[5](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全点校:《老学庵笔记》卷一,中华书局,2005年,第8页。

[6](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九一《札子三·赵子直垂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49册,第172页。

作者简介

张玥(1994-),女,汉族,河南开封市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2016级硕士在读,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南宋
南宋遗民词的“月”意象研究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马麟《郊原曳杖图页》与南宋绘画
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文房用具
犹太与南宋流亡文学的比较分析
浅析金头将军刘深卫国之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