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信仰的关系研究

2018-06-29王佩佩

卷宗 2018年14期
关键词:联系区别信仰

摘 要: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有人说信仰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说文化是信仰的载体,有人也认为文化与信仰并无关系,本文试以中国的文化与信仰为例,探讨一下信仰与文化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信仰;文化;联系;区别

1 信仰与文化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信仰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化则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从这个层次上说,信仰从属于文化。早在远古时期,由于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打雷、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都被看作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我们的祖先就逐渐有了信仰的存在。不同地方的信仰不同,这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环境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慢慢开始有了祭天、祷告等行为。如果识字的话,人们会记下神对他们祷拜祈求的回应。[1]天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东方与西方渐渐产生了不同的神祇,神祇的种类也不断完善。虽然神祇称呼不同,但东西方都认为神祇中一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明存在,统治宇宙。人类文明促进了信仰的产生,在人类文明过程中也产生了文化,两者一定有关系。

中国古代已有神明崇拜。在中世纪中国的大地上,遍布着供奉民间神祇的庙宇。据当时的记载,即便是最偏僻的村落都不止有一个祠庙,大城市里的祠庙更是数以百计。[2]中国古代帝王喜欢称自己为天子,即上天的儿子,借此对百姓进行精神统治。每年的祭天大典也都被安排得特别隆重,被看作是对上天的尊重,希望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公元134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3],为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提供了思想依据。宋代程朱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把天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程朱理学的哲学化达到统治者增强思想专制的需要,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北宋名臣包拯,因为清正不阿更是被百姓称为“包青天”,后世更是将其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成语中也有不少与“天”相关的,如:承天之佑、天公作美、天作之合、洪福齐天、天之骄子……这些成语记载了我们的美好愿望,这里的“天”并不指自然界的天空,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力量,更像是一种信仰。由此可以看出,信仰与文化在不断交融,两者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信仰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一定的关系。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不仅包含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民俗等内容,更有信仰、文化方面的内容。中国神话中记载女蜗创造人类,在灾害发生时又出来保护人类,采石补天。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都将其视为本民族始祖加以崇拜。《楚辞》、《老子》、《庄子》等文学作品中也有神话的存在。我们祖先对于神仙的崇拜可视为一种信仰,敬天尊神的思想也体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甚至因为一些信仰的存在使得一族得以存在发展,就是因为心中有相同信仰聚在一起,慢慢发展出一个族群,进而有了自己的文化,从而繁衍生息。

2 信仰与文化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信仰作为精神层面的存在,属于内在范畴,文化作为我们的精神所表现的内容,属于外在范畴,两者关系密切,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取向,文化则传承信仰。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离开最根本的信仰之源,文化作为传承信仰的载体,亦不能缺少。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信仰的影响。比如我们一直自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我们的文明为华夏文明。在先秦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祖先炎帝、皇帝的记载,并把他们记录为骁勇善战的大英雄,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儒学产生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初受到冲击到正统地位的确立,再到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以及清末的新儒学,儒学的内容、形式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步丰富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在现代社会仍受到重视,成为衡量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一项标准。一个人在遵守自己内心的某项准则时就是服从了自己的信仰,虽然并无具体的标准,但信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作为信仰的载体与映像,文化中无不存在信仰的影子。古文、诗、词、戏曲、赋、音乐、传统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中都有信仰的相关内容。《易经》中“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4]从天地道理解释吉凶祸福。春节祭天拜祖,清明祭祖,中元节祭拜鬼神等活动都有对天的尊敬之意。据说,孔子的名字的由来与孔子的父母敬畏真神也有关。孔子的母亲征在婚后一直不能怀孕,就和丈夫叔梁纥到尼丘山祈求神明,此后就生下孔子。孔子的父母为了纪念神明的恩赐,就给孔子起名“丘”,字“仲尼”。[5]

3 中国的信仰与文化探析

严格来讲,中国人今天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信仰,不少国人只是祈求的一种盲目的偶像崇拜。祭天拜神,祈求得到天、神的庇护,达到利己的目的。祭祖,请求祖先保佑以使家族发扬光大,子孙光宗耀祖。这只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并不包含思辨的理性,失去了追求真理的方向,也丢失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但矛盾的是,不管是从前帝王大规模的祭天活动,还是如今的拜神祭祖,国人的虔诚、庄重又给祭祀增添了隆重感,于祭祀人本身又充满了信仰。这些拜神者不不乏有真正的信徒存在,有自己的信仰。这种矛盾中我们的信仰生根发芽,在不同的地方留下了不同的信仰文化。这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神崇拜,我们形成了独特的多神体系。

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宁夏大学事件,其被爆出的起因是在今年新生群中一大一新生询问在宿舍能否吃猪肉,这一询问竟受到群里回族同学的威胁,扬言如果新生这样做会砍人。而在这次事件焦点是宁夏大学作为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学校,学校某校区只设一个清真餐厅,另一校区的汉餐厅则比清真餐厅小得多。我想谈谈这次事件中暴露的信仰问题。第一次去清真餐厅外带了食物,受到服务员的制止,当时不知道原因,后来被人告知,此后再进清真餐厅就比较注意他们的风俗。有自己的信仰不错,别人尊重自己的信仰,但仗着自己的信仰而不尊重汉族学生就不那么正确了。中国民族众多,信仰不一,尊重他人的信仰是基本的礼仪,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信仰和文化不可分割。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有一个共同思想,那就是认为上天赋予了人德性,儒家称之为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或良知;道家称之为神性;佛家称之为佛性,人可以通过教化而为善,通过修身以达天人合一,人神一体的境界。三家思想都告诫人们:敬天信神,修德向善,相信善恶有报的真理。

参考文献

[1](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6:3。

[2](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6:3-4。

[3](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傅佩荣译.易经[M].东方出版社,2012。

[5]孔开太.关于孔子生身问题辨析[J].历史教学,1985(06):54。

作者简介

王佩佩(1993-),女,汉族,河南偃师市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2016級硕士在读,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联系区别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