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前中期安徽手工业的发展

2018-06-29范习中

卷宗 2018年14期
关键词:手工业安徽

摘 要:清代前中期安徽的棉纺织业、手工浆染业、制茶业、丝绸业、手工钢铁业及印刷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就各地手工业发展状况而言,芜湖以棉纺织业、手工浆染业、手工钢铁业等领全省之先;皖南及皖西各地的制茶业最为出名;淮河两岸的丝绸业较发达。

关键词:清代前中期;安徽;手工业

清代前中期,随着政局的稳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安徽地区的手工业也有较快的发展,但尚停留在手工业生产方式阶段。

1 棉纺织业

清代安徽的棉纺织业以芜湖为最。由于交通便利,清代在芜湖的徽商将资本大量投放到棉织工业,致使芜湖手工棉纺织生产领省内各地之先。合肥、安庆等地,手工棉纺织业也较为发达。巢湖之滨“十之六、七的农户”纺纱织布,“机柠声昼夜不停”。安庆机户多集中在城西、城北一带街巷,宋邦枢经营的纬昌织厂,已有工人35人,拥有木机30架。1[1]

清代前中期宿松的棉纺织业分工很细,有纺织工、轧花工、弹花工;2[2]六安城区有爱国、利国、维新等数十家私营手工织布作坊,规模較大的有资本2000元(银元)左右,雇工十多人。3[3]

2 手工浆染业:

清代,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安徽手工浆染业也得到较快提升。芜湖是浆染业的大本营。明嘉靖、万历年间,芜湖已有10余家染坊。到了清代前中期,芜湖依旧是全省的浆染业中心。到光绪年间,“染坊光绪初仅数家,近以土布出产甚多,除机坊自染外,现共有十余家,所染印花及各种颜色丝绸,工艺之进步甚速,营业也因之发展。”4[4]

清代前中期安徽其他地方也不乏业印染者。清代宿松城乡各镇均设有染店,从事染工者多宿松本地人,其所染以本境土布为多。只是染法“均旧式,无新样色彩”。 5[5]

3 制茶业

安徽境内多山和丘陵,适宜种茶,因此茶是安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皖南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嘉庆《黟县志》载:“黟之茶以城南周家园二都、秀里四都、燕窝八都、大原十一都、胐曙下十二都”,都盛产茶叶。6[7]

广泛的茶叶种植带动了清代安徽制茶业的发展,其中以徽州的制茶业最为兴盛。清代的“屯绿”是安徽名茶,清初已经开始生产。当时徽州府所辖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现属于江西),以及太平、石台、旌德、宁国,甚至江西的乐平、德兴、玉山和浙江的昌化、开化、淳安、遂安等县所产的绿茶大多集中到屯溪一带加工精制,所以称为“屯绿”。当时的屯溪为屯绿的产销集散中心,最盛时候私营厂商有287家之多。绝大部分制茶工人都依靠季节性的招雇,或签订合同,有熟练的技术老手(即包工头)全权负责承包。这些制茶季节性工人大多来自于婺源、歙县、安庆等地。他们既懂得茶树栽培、采摘,又懂得简要的筛、扇、拣、烩等制茶技术。7[8]

清代皖西宿松的制茶业也较发达,民国《宿松县志》载:“邑境西北各山多产茶,其叶初生时,召集男妇多人入山采摘,则有采茶工,采摘后分别拣剔,则有拣茶工,拣剔完成后,必加炕焙,则有炕工焙工。茶叶的焙炕必须有制茶经验的工人,至采工、拣工,则临时召集普通农民充之。邑东南两乡每年春间,并有多数男妇赴建德浮梁等处专充采茶、拣茶之工,籍资糊口。”8[9]太湖县的农民更是“树茶所入,不减稼穑”。9[10]

除了皖南、皖西的茶叶很出名外,安庆地区的茶叶也闻名遐迩。绵亘于潜山、岳西等地的皖山所产之茶,秦汉,唐、宋时代已盛名于世。安庆位于大别山南麓,这里山岳莽莽苍苍,群峰叠翠,地势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终年云雾布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名优茶的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茶叶饱蘸自然之灵气,孕育成具有香高味淳,伴有兰香,风格独特的茶叶内质,加上精益求精的采制工艺,不断创造出色、香、味、形风格各异的茶叶珍品。清代潜山的“天柱茶”、“开火茶”,太湖的“南阳谷尖”,桐城的“桐城小花”,岳西的“黄大茶”,“岳西翠兰”,宿松的“罗仙云雾”等茶叶盛名于世。10[11]

安徽清代的名茶还有很多,比如六安产的“六安瓜片”,太平产的“太平猴魁”,在此不一一赘述。

4 丝绸业

清代前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丝绸工业比较发达。亳州万寿绸享有很高声誉。《亳州志略》记载:“亳州手工业种类甚多,而以羊毛毡毯、皮箱、万寿绸三项最为著名。……万寿绸系纯丝织品,相传前清某皇后诞辰,曾以此绸铺地,因以得名”。 11[12]万寿绸始创于明万历年间。原名“一筋绸”,蓝白宽道.经纬相间,呈现蓝、白与浅蓝三色鲜明的方格图案,可作衣料,也可作被而使用,畅销各地。雍正十三年(1735年),万寿绸曾作为贡品进贡雍正皇帝,12[13]清乾隆年间,地方也曾以此为贡品,声誉更高。至清末民初,染工又有进步,创染红绿宽条的经纬方格图案,风格仍与蓝白格子相同.但五光十色,鲜艳夺目,因此又称“十样景”。 13[14]

合肥也有“万寿绸”。清乾隆年间,合肥万寿寺附近织绸业户,生产土绸,以地得名,亦为贡品。这在《庐州府志》中有记载:“万寿绸,出合肥机房,在万寿寺左右,故名”,合肥的丝织品除了万寿绸,还有绢、丝布等,“绢,出舒城;丝布,出庐江” 。14[15]《凤阳县志》也记有:“唐制濠州(今风阳东)贡绢、糟鱼,今凤阳绢,惟府城有织者。从前多用生丝,今亦有熟丝染五色者”。15[16]可见清代凤阳的丝绸工业也相当了得。

清代绢纱以石台为主要产地。这种绢纱密度疏匀,色泽鲜润,柔软而坚实,长14尺,宽1.4尺,是裱糊书画的必用品,一向行销皖北、南京等地。16[17]

5 手工钢铁业:

清代前中期安徽的炼钢业比较发达,其中以芜湖为最,民间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芜湖的手工炼钢业起于南宋,衰于元代,复兴于明清。明代中期,有濮氏兄弟在芜湖兴建濮万兴钢坊,全盛时设有总坊和东西两坊。到了清代,芜湖的手工炼钢业又有发展。民国《芜湖县志》记载:“芜湖工人素朴,无他技巧,而攻木攻革刮摩摶植之工皆备然,不能为良,惟铁工为异于他县,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初锻熟铁于炉,徐以生鏷下之,名曰:餧铁,饱则镤不入也,于是,渣宰尽去,锤而條之,乃成钢,其工之上者视火候无差,忒手而试,其声曰若者,良若者,楛具良者扑之,皆寸寸断,乃分别为记檺束而授之,客走,天下不□也,工以此食于主人,倍其曹而恒秘其术(通商以后,洋商以机炉炼出之钢输入,此业遂辍)”。17[18]清嘉庆、道光年间,“业此者有十八家,作工垣达百余人”。芜湖手工炼钢的产品是著名的“三刀”,即剪刀,菜刀、剃刀,产品销售全国,甚至海外。剪刀具有“硬剪铜皮不卷口,软剪丝绸不打滑”的优点;菜刀背厚膛薄,寸钢寸火,青钢白铁,刃口锋利;剃刀锋快轻便,耐磨经用,深受理发师傅的欢迎。18[19]清康熙初年,铁工汤鹏首创铁画,兰竹草虫,无不入妙,尤工山水,大幅积成,炉锤之巧,前所未有,堪称手工炼钢业的一大奇品而称誉海内外。19[20]民国《芜湖县志》这样描述铁画的制作:“锤铁为画者,治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而无襞积皴皵之迹。康熙间有汤天池者,剏为此名噪公卿间,今咸祖其法,虽制作远□汤,而四方多购之。”20[21]

除芜湖外,安徽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手工钢铁业。民国《宿松县志》记载:“宿松所用铁器多运自湖北之武穴,然附城商店亦有召集工匠,设置锅炉,冶铁熔铸各种铁器,如钟、磬、炉、鼎、锅、罐及应用各种农器等,均先买生铁付炉冶铸,范模成器,销场亦甚广。其有专业补锅者,亦冶工之一种,无专店,均担炉于各村,凡有锅罐之破损者,就便熔铁补之,称为补锅匠。”21[22]

6 印刷业:

安徽的印刷业一度居于全国前列。明代,120回本《水浒传》的最早刻本就出于明代的徽州。清初,休宁人胡正言发明凸印法,使套色印刷更加完善。清乾隆年间,泾县人翟金生研制出5种字号的泥活字,并印制了多种书籍。22[23]清代的六安城有刻版作坊,并刻印了不少书籍、家谱等。23[24]清咸丰年间,亳州人杨文太在亳州城北关开了一个木版印刷作坊,字号“同元堂”,工人最多时20多人。印的多为《三字经》、《百家姓》、《论语》、《中庸》、《大学》等私塾启蒙教育类的书籍。“同元堂”印的书除在亳州、本地销售外,还远销到河南周口、陈州等地。当时亳州城内除了杨文太的“同元堂”印刷作坊,还有南京巷的“景盛源”、“文元斋”。24[25]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页。

[2]俞庆澜,刘昂修:《民国宿松县志》卷17实业志,工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3]六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市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112-113页。

[4]馀谊密修:《民国芜湖县志》卷35,实业志·商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5]俞庆澜,刘昂修:《民国宿松县志》卷17实业志,工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6](清)吴甸华修:《嘉庆黟县志》卷3,地理,物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7]余怡生:《“屯绿”的崛起、形成及发展》,政协歙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歙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86-87页

[8]俞庆澜,刘昂修:《民国宿松县志》卷17实业志,工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9](清)符兆鹏修:《同治太湖县志》,风俗志,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10]江宗源:《安慶名茶》,安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庆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安庆文史资料》第23辑,安徽省新闻出版局A.91,016号,1991年,第49-54页。

[11]《亳州志略》,《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12]政协亳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亳州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第141页。

[1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7-108页。

[14](清)黄云修:《光绪重修庐州府志》卷8,风土志·物产,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

[15](清)谢永泰修:《光绪凤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卷四,舆地·物产。

[1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8页。

[17]馀谊密修:《民国芜湖县志》卷8,地理志,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可爱的安徽》(修订再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34页。

[19]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总述》,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

[20]馀谊密修:《民国芜湖县志》卷8,地理志,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1]俞庆澜,刘昂修:《民国宿松县志》卷17实业志·工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总述》,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86-187页。

[23]六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市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24]洪冠军、周学良:《亳州印刷业的演变》,政协亳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亳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第135页。

作者简介

范习中(1973-),男,汉族,安徽枞阳人,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手工业安徽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