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感之弦 品析古诗之韵
2018-06-29李琳
李琳
内容摘要:诗歌是情的产物,诗歌鉴赏应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应从煽情、移情、动情、品情、悟情等五个层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诗歌,品析古诗之韵,领悟古诗之美。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情感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新课标对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是:能够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要达到新课标能力要求,仅靠机械的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诗歌是情的产物,“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其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品读欣赏诗歌若忽略“情”就等同于只看到诗歌的躯干而未见其最动人的灵和肉。因而,新课标下的诗歌鉴赏应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拨动情感之弦,品析古诗之韵。
一.煽情
诗歌主观情感来自社会的影响和个人的遭际。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文学修养以及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影响着作品的生成,使作品必然积淀着历史的、民族的因素。因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了解作者,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但有时,教学中“知人论世”的开场白语言生硬平板,一点而过,激不起学生半点感情涟漪,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的接受,印象不深。如果我们适当的转换教学方式,来点煽情,效果就不一样。如教授《菩萨蛮》,介绍辛弃疾:
南宋曾经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有忧国忧民的愁思;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有飞度关山收复河山的雄心;有兼济天下的才华。他身处民族危难之际,奔走于金戈铁马之中,却历宦海沉浮,抗金理想无法实现,只剩下凭栏远眺的身影,将一生的壮志情怀、愁苦凄凉化作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词篇。郁孤台上,留下的是辛弃疾,千古不灭的浩然正气。
在情感教学原理指导下,老师先将自己情感渗透进作品中,再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感或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高尚情操,为学生营造一个浓烈的情感氛围。这种煽情,既能传授文学知识,了解诗歌背景,又能结合诗歌作者特色,诗歌情感氛围,或道出气吞万云如虎之气魄;或表达缠绵悱恻、凄清婉约之情怀;唤醒了处于平静状态下的情感世界,学生情绪怎能不被调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处于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那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煽情”艺术,十分重要。
二.移情
诗歌中审美主体将情感赋予客观物象,使客观事物负荷了主体情思而成为主观体验的情感表现。它既是由我及物的过程,也由物及我的情感转移现象。在诗歌鉴赏中,诗歌描绘的事物、景物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人物形象是通过不同的景象、物象来表现,景、物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所以移情是诗歌本身的特征。因而,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应化实为虚,从两方面引导学生移情:其一,理解诗歌中无形的情所依附的意象,有形的意象所传达的感情,从而了解诗人形象。其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他人之所感,并且同时能知他人之所感”,学生处于诗人的境地,理解形象,并感受其情感、思想。
例如学习柳永《蝶恋花》,词中“草色烟光残照里”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物象中包含的情感——
“草色”“芳草”这一意象,寓含着离情别恨、悠悠愁绪。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残照”“残阳”这一意象,寓意悲伤孤独愁苦。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烟光”迷蒙,营造了凄迷的意境,柳永在词中用细腻的笔触以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
再感作者之感,让学生站在诗人的立场去体会形象——漂泊异乡的孤独之人登楼伫望独自凭栏,诗人所望所感之景是“细风”“草色”“烟光”“残照”等以“春愁”为核心的意象,正是此景不可排遣忧愁,词人才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
“情以物迁”,学生把意象和人物形象结合起来,景中情自然呈献出来。
三.动情
动情指情感共鸣。老师凭借艺术作品中可见的情感形象,激起学生心中情感的波澜后,学生主动情感参与,带着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诗歌的形象美,通过诵读和想象等方式感受诗歌情感,触动自己情感。
首先是读。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如杜甫《登岳阳楼》,初读,抓字音、节奏,大致了解诗的内容。复读,抓韵律,读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颔联“东南坼”“日夜浮”要高昂有气势,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要读得低沉缓慢些,尾联“涕泗流”要加重语气,缓慢地读出沉重感。再读,把握诗歌情感倾向,读出洞庭的苍茫壮阔,恢宏气象;读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忧国情怀;也读出壮志难酬的抑郁、悲苦。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
其次是激发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语言高度概括性和文本的跳跃性,使诗歌的思想内容较为含蓄隐晦,学习诗歌中时抓住诗歌许多情节空白,驰骋想象,融入情感,体悟到动人的情思,感受到美妙的旨趣。如讲授孟浩然《登幽州臺歌》可以让学生想象:
直言敢谏,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的诗人孟浩然,带着一腔的惆怅,无限的寂寞,独自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只见天地苍茫壮阔,宇宙寥廓绵长,面对广阔时空间,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漫然吟出:“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浮想联翩之中学生已感受到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得到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岂能不动情。通过想象挖掘作者深层的情感内涵,得到心灵的震撼和净化,会使人受到无限的启迪。
四.品情
诗歌语言是精粹的,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往往以极俭省的笔墨表现极生动丰富的内涵,这势必要依仗多姿多变的语言艺术。另外,诗歌以细节组成全篇,集中而凝练表现诗情神韵,“见微而知著”。品情即抓住诗歌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分析其语言、艺术手法,品味心与心交流的感觉,就能够从一朵落花中品出暮春的哀婉,从一片枯叶中品味清秋的肃杀。
例如品读欣赏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反复品味,台阶映得发绿的碧草,藏在深树叶后的黄鹂婉转动听的歌声,诗人采用动静描写的方法将这些细节巧妙结合的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寂寞,春意春景美好。但更关键的是“自”和“空”两字,春色独美无人欣赏,鸟鸣婉转无人在意,“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恰原来被人遗忘的不仅仅是景,先贤的功绩,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谁能理解,寂寞怀古谁能明了。
赏析语言,借鉴技巧,才能入情入境地理解诗句,内化诗意,感悟诗韵。
五.悟情
悟是参悟,是对诗歌形象、技巧、思想、情感、哲理等理解之后一种心灵的领悟和把握。学生阅读作品领悟诗意情感,体会作者构思之后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解因为有什么,所以会怎样,达到的一种情感的升华,这就是“悟”。悟出其中的情,明白其中的理,把握诗歌的情趣与理趣,沉醉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中间,才可能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愉悦。
例如解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其一,客观生活的美。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美女云集,摇曳多姿,这是元宵佳节的生活美。其二,主体情思的美,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却非意中之人,失望之时,蓦然回首,却见冷落之处,一角残灯下,所待的她。“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其三,形式技巧美,灯火比作千树花,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渲染元夕之美,“香”“暗香”借指花枝招展女子。其四,哲理意趣美。怀人的寂寞,求索经历挫折,蓦然回首的胜利,写作探寻中的顿悟等等。
在江河的雄偉壮阔中领悟浑厚磅礴;在自然的幽静秀美中领悟淡泊闲逸;在时代的苍桑中领悟沉郁悲愤;在诗人的情怀逸趣中领悟人格气质。
在“悟”中感受诗“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理解诗情动人心魄、摇曳性灵的美感,并把它融入自己的人格、气质、品性和思想,提高文学修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狄德罗曾指出:“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鉴赏古典诗歌不妨尝试从以上几点入手。。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这几点在鉴赏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