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俄罗斯民族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历史

2018-06-29徐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内容摘要: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并非空穴来风,在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诞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二律背反性和宗教特性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显现,主要承载了对民族历史和个人生活窘境的思索、体悟,对社会底层小任务的同情关怀,对历史、生活方式的质性思索。除了对特定时代下俄罗斯社会现状的揭露和反衬,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还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或价值重构难免会受到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但民族精神内核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本土适应性和文化主导性是无可动摇的。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 后现代主义 俄罗斯民族精神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走入人们文学研究视野最初源于90年代初俄罗斯召开的“后现代主义与我们”主题研讨会。相比于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除了吸纳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之外,更多的是对本土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质性思索。因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对话关系就成为我们研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路。俄罗斯民族精神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具有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俄罗斯民族精神二律背反性的体悟,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生活方式的反思当中。在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交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发展历程对合理导向文学创作走势,重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民族精神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新思维”改革将苏联的社会发展导入全新的方向。随着后来苏联解体和俄罗斯联邦的出现,长期以来构建的社会价值意识完全蜕变,多元文化的冲撞与对立以及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泛滥与扩张为俄罗斯文学创造了全新的生存环境。苏联社会主义现实文学逐步蜕变为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苏联时期以一元化社会意识为主导的审美专制彻底崩坍,另一方面是多元化意识形态诱导的审美标准民主的重新建构。历经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聚变的俄罗斯文学决定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经典抛弃,取而代之以后现代主义。随后的俄罗斯文学开始了对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批判与讽刺,强烈号召把文学创作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彻底剥离,从而完成俄罗斯文学的净化与反叛。尽管如此,新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并没有将俄罗斯民族精神置之度外,而是重新开启了社会批评和民族文化心理批判。俄罗斯民族精神依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石。

(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主要体现在二律背反性上。一方面,俄罗斯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特性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无尽的困难与挣扎中练就了坚忍不拔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俄罗斯民族精神也具备走向专制主义的历史自觉性,也在多元文化的摇摆中显露出消极宿命、惰性静观的低迷特性。相比于其他国家能够找寻到对立价值的精神内涵,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却总会呈现出社会意识的随意翻转或特定反叛。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精神对理想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中庸之道的抛弃与远离,在不同价值的碰撞中缺乏相互妥协、让步的自觉意识,这也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容易走向极端主义、矛盾主义的根源所在。此外,俄罗斯民族精神还具有显著的宗教特性。随着基督教成为俄罗斯的国教,俄罗斯的宗教意识就逐步开始了东正教化的过程。这种宗教仪式在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以及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等生活范畴的渗透,使得俄罗斯民众普遍养成了集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意识。

(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对话关系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不仅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與特立独行,更在民族精神的阐释与传承方面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自觉性。俄罗斯的民族历史区别于东西方国家而独立存在于世界民族大潮中,却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历史感染。正是俄罗斯这种非欧非亚的民族特性使其林立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角力和对撞融合中,最终将东西方世界两大因素整合在一起。其突出特征就是充斥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自由、平等、自尊精神,以及对理想、信仰的不懈追求,对自然、科学、生命本然的无尽探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对话关系。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怀。以普希金小说《驿站长》为例,作者通过对驿站长人物特性的刻画,表现出对处于社会底层,以尊严为代价的社会小人物无限的同情。再如,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在善用讽刺、幽默艺术表现手法创作针砭时弊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会以人道主义关怀视角瞄准社会中基层人物,表达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人文关怀,他的作品《外套》中小公务员的形象就是典型代表。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民族历史窘境的探索与体悟

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到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都蕴含着作家对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智性解读与体悟,充斥着作家对民族历史和民众生活窘境的探索。马卡宁在《损失》中将苏联停滞时期的社会生活状态映射到作品当中。《铺着呢绒,中间放着长颈瓶的桌子》通过表述基层生活的凌乱状态来揭露极权体制下民众生活的高压体验。《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则以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话语瞄准时下民众普遍渴望的民主自由视角,借助主人公悲惨的社会境遇颠覆民众深沉的希望,同时也表达出知识分子对民族精神与宗教信仰的坚守和情操。再如,哈里托诺夫道德小说《命运线》,作者将时代背景下俄罗斯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内涵,解读社会价值的韧性刻画的淋漓尽致。女作家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则完全从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中跳出来,着力于刻画社会人生百态的绝望和困窘,从而彻底颠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传承传统文学创作理念的基础上,也尝试了艺术表现手法的解构与创新,并在对社会窘境、民族历史的探索中重新建构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俄罗斯底层小人物的关注

从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底层小人物一直是作家们着力刻画与表达的重点,这既是对社会底层生活的关怀与同情,也是对时代背景下俄罗斯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质性解读。这一文学传统在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里道德《外套》,高尔基的《在底层》,契科夫的《公务员之死》等作品都从不同视角折射出了小任务的悲苦命运。而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们依然将这一文学民族精神传承了下去,并以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法和社会价值形态建构出独特的文学特性。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和托尔斯泰娅为例,《孩子》描写了一位抛弃第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悲苦形象,《国度》则讲述与孩子孤苦相依的单身母亲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凄凉故事,《黑暗的命运》讲述一位未婚女子被花心男人欺骗感情并抛弃的黑暗命运。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中的卓娅、比德尔斯、索尼娅等主人公形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有相对应的普通人物定位。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历史、生存方式的反思

对历史和生存方式的反思与寻索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的作家涵盖了60年代的别洛夫、艾特玛托夫,70年代的马卡宁、普利斯塔浮金,80年代的皮耶楚赫等。在漫长的寻索过程中,历代作家的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价值体系。例如,马卡宁的作品《中间化情节》、《路漫漫》,塔基娅娜托尔斯塔娅的《云游》等作品都是对俄罗斯传统历史与生存方式反思的典型代表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以社会生活为创作基调,以民生百态为创作素材的强烈社会参与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以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为例,主人公彼得洛维奇代表着俄罗斯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道德典型人物特征,苏联解体后,相比于沽名钓誉的昔日同行,彼得洛维奇仍然以高傲的姿态对转型后的社会表现出蔑视与冷漠。这种不屈服的坚韧精神是俄罗斯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说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的坚守态度也在拷问着时代背景下普遍存在的民众价值意识。

三.俄罗斯民族精神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传承的时代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内质契合俄罗斯民族性格特性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发展、解构、探索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思潮、民族精神特性的融合关系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首先,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鲜活存在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乖张、荒诞的性格特质,这与当代社会下荒诞、迷乱,价值扭曲的思想现状和生存状态不谋而合。当代社会中那些内心具有摧毁传统伦理,颠覆规则程式意识的人物性格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众多形象中总能找到可以阐释的空间。其次,当代社会,一些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充满价值重构思潮的任务涌现出来,他们的潜意识中充满了对专制和强权,对束缚和规则的抵制欲望,也包含着对个体自由和民族精神出路的思量。这些当代生活现实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形成了完美的对应。正如高尔基在《论两种灵魂》中所说的一样,从俄罗斯民族精神中既能找到对人性自由渴望的激进精神,也能找到懒惰、野蛮、奴性的意识落后特性,这种欧罗巴精神与亚细亚精神的结合塑造了俄罗斯独特的二律背反性民族性格,并使之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内涵之一。

(二)当代民族精神重构与文化改革要具备批判价值思维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折射的俄罗斯民族精神是积聚个性张力的,其二律背反性的特质也意味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共存,在这些个性化的民族精神中,既有代表民族传统,象征创新改革的思想精华,也有消极怠世,颠覆希望的文化糟粕。这是多元文化冲撞以及复杂价值观念重构的社会必然。不仅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如此,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亦是如此。因此,在当代社会的文化改革进程中,应以批判性的眼光来解读当前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一方面,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并不具备生成现代价值要素的自觉性,从民主、制度到科学、体制等,都是在内部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对撞中形成的。另一方面,民族精神中故步自封,难以走出去的负面因素也成为制约时代进步,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俄罗斯民族精神来看,如何在二律背反的精神架构中寻找到时代价值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当代民族精神的重构与充实需要具备批判性的价值思维。

(三)要在堅守民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外来文化

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背景来看,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曾经尝试以西方社会体制完全代替原有的传统社会格局,而这种绝对主义的探索最终被证明为失败的。在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西化”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段历史。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将价值趋向寄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上,企图以此打开通往西方社会的大门。但事实却遭遇了西方国家的鄙夷与排斥,而且完全的社会西化显然会呈现出水土不服的诸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每个国家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时不可以外部意识形态完全取代自身的民族精神内核。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看,西方的意识形态有其独特和价值的一面,要想将这部分内化吸收并融入到我国的民族精神当中,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到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当中。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漫长的创作历程中始终坚守着民族精神内核,并在两者的对话关系中逐步走向成熟。这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得不说,如何将文学创作与民族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当下文学创作所应考量的重要问题。

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特性决定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阐释。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以及时代特性的作用下,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将后现代社会生活置于全新的解读视角下,以独特的语言阐释民族精神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并没有将创作视角简单地停留于文学艺术的肤浅层面,而是从传统文化精髓入手,阐释民族精神底蕴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赵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2,01:142-148.

[2]张建华.重新融入世界文学谱系的俄罗斯文学[J].外国文学,2014,02:30-39+157.

[3]刘玉宝,姜磊.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继承传统文学的历史必然性[J].外语学刊,2014,05:132-136.

[4]王海涛.俄罗斯民族的“反乌托邦”思潮——浅析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J].学理论,2014,18:118-119.

[5]郑永旺.作为巨大未思之物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J].求是学刊,2013,06:11-20.

(作者介绍:徐梅,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及俄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建筑设计研究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游戏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社会越轨事件传播
残酷的战争,荒诞的世界
“都市情绪电影”的文化立场及身份构建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