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2018-06-29陈奕宋
摘要:班级管理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班情的班规”“引进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班主任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并在自我管理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主体意识;自我管理;班规;竞争;合作
马克思说:“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人。”
班集体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能否健康全面发展,对能否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集体就是由整个班级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它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而良好的班风、和谐的氛围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班集体的风气好,学生的精神面貌佳,在学习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那么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班集体的风气差,学生纪律自由散漫,学习提不起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就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对班集体的管理,关键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班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集体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纪律教育被置于显赫的位置,培养一支诚实守纪的学生队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主体教育论出发,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主人,教师就必须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再加强学生自身主体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主体人格。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执行者”。要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就必须改变班主任事无巨细,一统到底的工作方式,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特别是在班干部的选举上。我们大多数班主任自身教学任务重,事务繁杂,要教育、管理、建设好班集体,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班主任是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班里,在班主任不在场的时候,就必须靠班干部来管理,应该说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所发挥的作用要比班主任大得多。所以,挑选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所在任教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比较腼腆,不敢表现自己,作为班主任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争取为班级尽自己的一份力。鼓励他们报名竞选班干部,鼓励他们在班级这个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华,只要自认为哪个职位适合即可参加竞选,刚开始可能同学对候选人的工作能力还不了解,这时候可以采用试用的方式,让每个候选人进行一到两周的实际工作,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由学生投票决定正式人选。这样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指派班干部的传统,所选出来的班干部也就不会局限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使一些成绩不太优秀但有工作能力的同学获得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大调动这一类学生的积极性,这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好处。这些被选上的同学,因为是自愿为班级出力的,他们做起事情来就会特别认真负责,同时,由于这些班干部是由同学选出来的,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得到同学的认可的,这就更有利于他们开展工作。
而那些成绩优秀,却没被选上的同学,经过了这一次的挫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磨砺他们的意志,注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与能力,这就为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建立良好的班风构建和谐班集体奠定了基础。
其次,要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班情”的班规。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是少不了“法”的约束的,但有时候管理制度制订出来,学生对管理制度置之不理,一再“犯规”。对此,我们不要一味责备学生,而是要全面分析原因。有时经过分析,我们会發现问题不在学生身上,而是管理制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订,引导学生制订出符合“班情”的班规。民主型的班规应多诞生于学生的讨论,要制定出一份针对性强,可行性好,指导意义大的班规,可以先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围绕学校制度思考在具体班级中应该制订哪些制度,再设立班级留言本,让学生把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写在留言本上,班干部把留言本的意见汇总后上报班主任,班主任把留言本的意见和自身对本班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明确目标,再指导班干部及学生代表拟出讨论稿,提交全班共同讨论后再修订定稿,形成可执行的制度。
这样,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订,制订出来的制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便于实施;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别人为学生制定的,内容多而记忆困难,强加给学生,难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认识深刻,其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自觉执行自己制定班规的观念。而班规的制定,每一条都经过了学生深深的思考和讨论,而制度制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制度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制订,能够深入领会制度精神,明确自己该怎样做;同时,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够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过程民主化和个性化,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再次,要引进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争强好胜”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学生有了一个催人奋进的目标,就有了积极性,就有了努力的动力,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用新的“目标”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为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引进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参与良性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各种评比台,规范评比步骤,做到评比办法常新常换。可以利用制定的班规,让学生分组,各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做得更好,每天由值日班干部公布当天的成绩,每个星期由值周班班长公布上一周的评比结果。这样做让一些平时纪律比较散漫的同学由于怕自己所在的组在评比中落后自觉改掉不良习惯。只有比较才有强弱之分,只有比较才能有不断地进步,也可以在班中建立其他的各种评比台,比如可以创设一些文体活动的评比台,学习成绩的评比台等等,评比过程中要做到及时总结,及时奖励,而且要做到评比公平合理。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发挥榜样的作用。
当然,在班级中引入竞争机制并不是不要合作,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好的合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是互相渗透,又可以互相促进,它们的协调发展能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是同伴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活动形式。其特点是:实现共同目标,属解决问题的协作行为。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集体荣誉感的学生,他会非常关注所在集体的荣辱,为了集体的荣誉,他就能够注重与团队中其他人的合作。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将来走进社会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神圣的事业,班主任是这一事业中实实在在的把关者。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在班级管理中树立起良好的班风,让学生远离不良习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一编室编.班主任工作一百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234.
[2]谭保斌.班主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7.
[3]蔡谧.重视班子队伍建设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德育风景线[M].深圳:亚太新闻出版社,2003:43.
作者简介:陈奕宋,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潮阳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