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8-06-29唐锦丽
摘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重视阅读策略的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能力;新课标
一、 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导下,小学阅读教学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但这个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 课堂中师生对话形式、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设置问题。师提出一个问题,生回答,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此反复直至教学完成。这样的交流,不够深刻,教师往往会设法把学生引到预设答案,而忽略对学生个性化见解、感悟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无法真正落实。
(二) 教學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具体甚至有形无实。比如:朗读课文,二年级教师说要读出感情,四年级教师还是说要读出感情,方式笼统,没有对各年龄段进行深入、有梯度的指导。这样的朗读指导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无法实现个性化朗读,学生只能纯粹模仿老师朗读,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三) 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为片面追求成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就完了,不会举一反三,也不懂不想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难以增加,阅读素养也无法提升。
二、 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无法有效开展的成因
语文实践的有力开展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实践的忽视将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 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重知识轻过程,基础知识讲得深讲得透,但忽视揣摩语言表达方法,忽视从读学写;另一种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求新求变,在教学中,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非语文活动多,把阅读教学上成品社、科学、生物课等。
(二) 学生认知能力高低会影响语文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比如:文本的内涵,学生已理解,老师开展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也起不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若不理解,老师没有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没因材施教,开设的实践活动就无法让学生获得成功,还会磨灭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 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广泛使用,网络语言泛滥影响人们正规语言的使用。网络语言中的怪字、错字层出不穷,而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小学生,不懂甄别,一旦长期使用网络语言,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必然会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准确、有效开展产生影响。
三、 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运用既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一) 正确理解语文实践的概念,树立体验性、拓展性、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观。
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当今社会对语文实践有三种认识:
1. 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带有自然学习性质。
2. 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3. 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种。
因此相对应的,要求老师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敢于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精于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巧于对语文实践进行创造性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素养。
(二) 精准地解读文本,精心地设计实践活动,灵活地实施教学。
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是准确地解读文本。只有教师潜心研读文本,才能把握文章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才能从学生角度去把握文章的难点及学生的生长点,也才能从教师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最终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学生已知基础上探求未知,寻求语文能力的最大增长。
在教学中应紧扣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对于不同类型文章进行不同处理,灵活变通。比如:文质兼美的抒情类文章开展“以读为本”的阅读实践活动,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从而更快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于现代诗歌,可开展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听一听课文朗读,说一说诗歌所蕴含的感情,读一读文本,再写一写,可仿写也可拓展写;对于剧本类或叙事比较强的文章,可创造性地开展复述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故事改编、故事续写等语文实践活动。
(三) 重视阅读策略的指导,利用班班通上好阅读课。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应指导学生美美地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课后有兴趣去学习,并懂得学习,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渗透教学法指导,让学生懂得利用插图进行观察,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要抓住课文空白、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等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要抓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理解课文之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
(四) 指导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网上阅读,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个人日记、博客等。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感想。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张海峰.例谈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05(5).
[3]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D].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4]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唐锦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