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2018-06-29李兆花
李兆花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还包括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彻底地转变教学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不是公式、定理的简单传授,而是学生依据固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认知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探索数学新知,不断提高数学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启发学生发现、归纳数学概念、规律、定理,使学生在探索中进步,在合作中共赢。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时间,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数学素养的平台。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其基础性、普及性,又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既要统筹兼顾,还要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创造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既关注学生的成绩,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关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价值观。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主要靠学生机械记忆,学生不求甚解。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概念教学,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进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定理和公式,并加以证明。在探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做多少条对角线?它们把这个n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共是多少?学生很兴奋地投入到定理证明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求n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并能加以利用,这种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数学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根据学生耳熟能详的情景提出问题,深入浅出。数学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建模思想。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新教材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经历展开与折叠、切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使中小学数学教学过渡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畏惧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视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问题变得浅显易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笔者这样引入: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的或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成2元的x张,换成1元的y张,列方程2x+y=10,求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可得到6种换法。
四、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强调由单一的方法转向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探索、合作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等因素,把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都有优、良、中、差的学生,使学习小组组内、组间相互学习。这样既能带动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实现差生的转化,同时还能锻炼优等生的能力,小组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授课方式,讲授过程要简要清晰,有针对性、启发性,为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五、注重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往往喜欢他心目中尊敬的教师所教的学科。教师不但要加强自身修养,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材施教,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能力,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