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教育、学校社工与青年领导力:预防校园欺凌之行动研究

2018-06-29王曦影

社会建设 2018年3期
关键词:手册社工教育者

王曦影 杨 梨

一、校园暴力与欺凌成为热点问题

校园暴力与欺凌日前成为了全球热点与中国各界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2017年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了《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接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这一报告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包括身体、心理和性暴力以及欺凌。施暴者既可能是在校学生,也可能是学校的教职员工;校园欺凌则是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伴随实际或认知上的权力失衡,施暴者针对受害者反复施加故意和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图1)。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状况报告》(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Global Status Report),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69/246970e.pdf,2017年。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可能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然而,残障、性别差异、家庭贫困或社会地位低、民族、语言和文化差异(如流动人口、难民)、外貌体型(如体重过低或过高)、性倾向、性别身份和性别表达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得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变成更加弱势的群体。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状况报告》(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Global Status Report),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69/246970e.pdf,2017年。

图1 校园暴力与欺凌是什么?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状况报告》(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Global Status Report),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69/246970e.pdf,2017年。

中国媒体、学界、政府、公众近年来日益关注校园暴力与欺凌的问题。杨书胜,耿淑娟和刘冰b杨书胜,耿淑娟,刘冰:《我国校园欺凌现象2006—2016年发展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17(3)。对新浪新闻中心过去十年(2006-2016)的校园暴力与欺凌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发现,2014-2016年的报道占10年新闻报道总数的59.7%。国内学者对校园暴力与欺凌的研究近年来也呈井喷式急剧增长,2015年以前,学者们主要使用“校园暴力”的概念c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2015-2016年,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急速增长,2016年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是2015年的十倍多,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国外校园暴力与欺凌的经验、概念界定、政策分析、立法研究及对校园暴力与欺凌现状、原因的实证调查研究d冯帮,李璇:《我国近十年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17(4)。,缺乏干预性的行动研究。与此同时,公众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日益关注,尤其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们,每一类似2016年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e根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12月,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到同学的“霸凌”,事后出现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反应,质疑校方处理不当。此事经互联网传播发酵,引发公众强烈关注。,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传播。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公检法不再将校园欺凌简单地等同于学生之间的打闹嬉戏,无论在北京fhttp://www.sohu.com/a/202581874_227364,2017年2月28日,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还是上海ghttp://news.sina.com.cn/o/2017-05-27/doc-ifyfqvmh9288847.shtml根据中新社新闻报道,2016年5月27日,上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2016年以来(截止今年4月),沪全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依法办理校园欺凌犯罪案件:受理审查逮捕23人,受理审查起诉60人,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分别占受理总人数的1.7%和3.5%。,媒体都已经报道公检法介入了校园欺凌的处理,一些校园欺凌的未成年施暴者受到了刑事处罚。

面对日渐凸显的校园暴力与欺凌问题,我国政府自2016年以来频频推出政策、文件、方案,表达重点治理校园(学生)欺凌的态度、决心和行动。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a教育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du.cn/srcsite/A11/moe_1789/201605/t20160509_242576.html,2016年。,规定了2016年4月-12月对全国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园欺凌的专项治理的具体安排,并于2016年12月进一步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b教育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du.cn/srcsite/A11/s7057/201612/t20161212_291695.html,2016年。,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预防与应对纳入安全专项督导工作。2016年11月,教育部等9部门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c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611/t20161111_288490.html,2016年。,2017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d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11/moe_1789/201712/t20171226_322701.html,2017年。,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保护为要;坚持法治为基”等四项基本原则,为预防与应对校园暴力与欺凌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为进一步建立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机制提供了契机。然而细读这些政策,我们却也发现,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改进的地方。首先,这些政策的制定缺乏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不到很多校园暴力和欺凌的产生常常是与社会性别规范、性别刻板印象、与失衡的性别权力关系相联系的;其次,这些政策的制定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视角,而不是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视角,学生是被动的被管理者,缺乏主体性和参与性;再次,政策聚焦关注学生欺凌e《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这样定义学生欺凌: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上海、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忽略了施暴者也有可能是教职员工。最后,这些政策的制定把校园暴力与欺凌与青少年犯罪联系起来,看不到日常的、微小的暴力在校园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微小暴力升级为严重暴力的可能性与关联性。同时,这些政策通常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二元对立,容易给双方贴上标签,看不到角色之间的互换性、流动性。与此相关的,政策文件不能很好地体现运用正面管教和修复性教育的精神,促进调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关系进而重新达成和谐关系,更加注重对欺凌者进行处罚惩治。面对目前政府日益重视这一现象的契机,我们需要迎接这样一个挑战:如何可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同伴教育式的、学校社工参与的、具备社会性别视角的校园欺凌预防的示范性模式呢?

二、示范式的行动研究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我们迫切需要设计一个全面的教育计划,向学生提供关于性别平等,性和性别暴力的信息,从而使男孩和女孩成为积极行动者,来挑战性别歧视,社会性别规范,防止校园性别暴力,并树立建设和谐校园的责任感。在联合国妇女署的支持下,从2015年10月开始,我们研究团队f研究团队先后包括三名教授、两名NGO顾问专家、两名博士生、24名硕士生。在北京W学校开展了长达两年多的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行动研究。北京W学校座落于北京郊区,是一所民办国际学校,学费不菲a根据W学校的官方网页,学校高中部每年收费176000元,初中部每年收费137500元。,学生多来自中产阶级以上的富裕家庭,所有的高中生都以出国留学为目标。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绝大部分初高中生都选择住校,只是周末才回家,还有近1/3的常住生,因为家人居住在外地。

这一行动研究的项目目标是针对初高中的、13-18岁青少年开展培训并培养他们成为同伴教育者,帮助他们辨识各种形式的性别暴力,使得他们有能力成为积极的旁观者并增强他们应对校园性别暴力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培养非暴力沟通的能力,建立健康的朋辈关系,并探索出一套的示范性模式。该项目开创了性别平等教育、预防性别暴力教育和性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因为我们认为,促进性别平等才是改变性别暴力(包括校园性别暴力)的关键,一个好的预防校园暴力与欺凌的项目必须要以性别平等教育为基石,并兼顾性教育b2018年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发布最新版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将核心概念扩展到8个。其中至少有3个核心概念与预防校园暴力与欺凌密切相关,分别是核心概念3理解性别(3.3性别暴力),核心概念4暴力与安全保障;以及核心概念5身心健康技能(5.3沟通、拒绝与协商技巧)。的相关内容。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校园性别暴力(School-related gender based violence,简称SRGBV)这一概念,强调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检视校园暴力的发生,并运用性别意识的提升作为培养新型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进而改变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和文化,以期实现长久改变性别暴力现状的效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侮辱到包容:基于性倾向与性别身份的学校欺凌、暴力与歧视的亚太区报告》(From insult to inclusion:Asia-Pacific report on school bullying,violence and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2015,第24页。的定义,校园性别暴力指的是在学校和学校周边,因为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伴随性别不平等权力关系,对他人生理、心理的、性的暴力行为或威胁,最常见形式包括:基于性与性别的欺凌、性骚扰或性侵犯、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暴力。根据13-18岁青少年的特点,我们尤其关注校园欺凌与约会暴力。北京大学2015年发布的《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发现,新时代的青少年第一次恋爱和性行为的时间比80后提前了许多。80后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22岁,但是95后的年轻人,第一次的性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是17岁。80年到85年出生的人第一次恋爱的平均年龄是18.5岁,90后是15.18岁,95后则是12.67岁。d广州日报,2015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新华网,http://education.news.cn/2016-01/11/c_128614137.htm,2016-01-11。王曦影(2017)在其关于北京青年人的约会暴力的研究中发现,与家庭暴力相对比,恋爱与约会的特殊性使得情侣间的暴力行为常常是轻微的、看似没有那么严重的e这只是一个总体而言与家庭暴力相比较的情况,并不意味着严重的约会暴力不会发生。,也常常是相互暴力(mutual violence),与肢体暴力相比,他们之间有更多的言语暴力和心理暴力,而且很多年轻女性报告她们的早期性行为中常常带有性强迫的成份。fXi ying Wang.Gender,Dating and Violence in Urban China.Routledge,2017,p20-21,138-139.魏重政和刘文利(2015)对751名LGBT学生的在线调查发现,40.7%因为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而在学校被叫难听的绰号,34.8%受到言语伤害,22.4%受到同伴孤立,6.0%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g魏重政、刘文利:《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4)。尽管目前中国的约会暴力和校园性别欺凌等校园性别暴力状况还缺乏全国随机样本的调查,但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中约会暴力、校园性别欺凌等校园性别暴力行为相当普遍。

这一项目的开展主要基于下面三个理论框架与依据:(一)以初级预防为主的暴力干预阶段理论;(二)同伴教育为主的干预模式;(三)社会生态视角的改变理论促进从个体到学校以及社区的改变。

(一)预防暴力阶段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预防暴力分为三个阶段(图2):初级预防(暴力发生之前),二级预防(暴力发生过程中)和三级预防(暴力发生之后)a世界卫生组织(WHO),Intimate partner and sexual violence prevention course,http://www.who.int/violence_injury_prevention/capacitybuilding/courses/intimate_partner_violence/en/。以时间为维度,初级预防强调关注和反思潜在的风险因素(引发性别暴力的根本原因),例如性别不平等,性别双重标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与普遍存在的“暴力文化”,从而努力防止暴力发生。

图2 预防暴力阶段示意图

特莫曼(Temmerman)bMarleenTemmerman."Research priorities to address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Lancet,2015,385(9978):38-40.指出目前的初级预防的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于预防性别暴力的最佳实践需要放置到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埃尔斯伯格(Ellsberg)及其同事cEllsberg M,Arango D J,Morton M,et al.Preven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what does the evidence say?Lancet,2015,385(9978):1555-66.则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大力开展更多的初级预防研究。回顾中国二十多年性别暴力(包括校园暴力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大多数研究都聚焦在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阶段,研究如何在暴力发生期间或暴力发生后减少对受害者的伤害,缺乏针对初级预防的相关研究。2011年至2014年,在联合国人口基金和预防伙伴(Partner for Prevention)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联合国开展了“亚太九国男性气质与暴力的研究”,中国也参与了这一比较研究,开展了定量和质性的调查研究,首次探讨男性气质和性别暴力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初级预防性别暴力收集证据做出了创新努力。d王曦影、乔东平、杨力超等:《艰难时世: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男性气质与性别暴力》,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人口基金,预防伙伴,2013。这两项研究表明,与霸权男性气质相关联的社会性别规范常常是导致性别暴力问题的根源之一。令人担忧的是,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使用暴力的年龄开始得很早,在犯强奸罪的男性中,15-19岁就实施第一次的强迫性性行为占24%。研究结果还表明,实施强迫性性行为的男性行为与他们所持的性观念有关,他们通常相信:无论女性是否同意,男人有权要求女人发生性行为。大约86%的实施过强迫性性行为的男性承认他们认同这一观点。这表明霸权男性气质观念与行为与男性施加暴力、女性遭受暴力密切相关。同时,质性生命史访谈还发现个人从童年期开始在家里或学校目睹、经历的暴力也对成年期的性别暴力发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两项研究为性别暴力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实证支持,特别是如何致力于在中国当前环境下联合男性积极参与倡导性别平等并制止暴力,同时也证实了建立初级预防机制对防止暴力发生有着重要作用。预防暴力从长期来看,在减少暴力所带来的危害方面将更便宜、更有效。预防性别暴力需要从改变青少年的性别平等观念,建构性别平等的、非暴力的新型男性气质开始。

综上所述,在学校开展预防校园暴力的项目既符合国际经验及中国目前的校园暴力发展的情况,又是非常有效且成本更低的方式,还弥补了我国目前预防校园暴力的干预研究较少的短板。因此,本项目引入预防暴力阶段理论设计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方案。

(二)同伴教育促进行为改变

本项目主要针对青少年开展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干预,为了更好地获得青少年认可和参与和对青少年的健康人际关系建立产生影响,本项目将采纳同伴教育的方式。邦德(Bond)等认为,同伴教育是具有相似年龄、背景、经历、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同伴教育者易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实现教育目标。aBond K,Wolf C.Social Network and Peer Promotion Program:Method Logical Advances.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Conference,1998,11(2):56-58.费梅苹也认为,同伴教育是利用同伴之间的共性,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同伴施加影响。同伴教育是促使行为改变的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b费梅苹:《意义建构:戒毒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研究——以上海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的同伴教育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W学校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又是寄宿制的学校,对于这些青少年而言,同伴关系是非常珍贵的。健康的、相互尊重的同伴关系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身份建构和自我发展。全球的经验表明,当青少年参与基于平等知识分享和尊重他们价值观的同伴教育项目时,青少年将会检验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背后的文化信仰。当他们质询自己的价值观并试图改变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听取同龄人的意见。同龄人的支持也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来挑战已经刻板定型的观念并且能够改变他们的人际关系。cJewkes R,Flood M,Lang J.From work with men and boys to changes of social norms and reduction of inequities in gender relations:a conceptual shift in preven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Lancet,2015,385(9977):1580-89.埃尔斯伯格(Ellsberg)等也指出,好的同伴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男性气质和性别暴力,能够帮助他们运用自己的生命经验理解和处理相关议题,能够赋权青少年、培养青年领导力。这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参与常常是行为改变的必要前提。dEllsberg M,Arango D J,Morton M,et al.Preven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what does the evidence say?Lancet,2015,385(9977):1555-66.

(三)改变理论

米绍(Michau)等人eMichau L,Horn J,Bank A,Dutt M,Zimmerman C.Preven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lessons from practice.Lancet,2015,385(9978):1672-84.运用社会生态模型构建了一个预防暴力模型(图3),强调促进个人的、人际的、社区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变化。如下图所示,这个模型是一个圆形,上半圆体现了权力不平衡和性别不平等的机制是如何在四个层面得以维持,并使得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得以持续发生;下半圆则讨论我们在四个层面要积极采取哪些行动可以预防和干预性别暴力,并实现权力的平衡和性别平等。

我们尝试运用米绍的改变理论来开发预防性别暴力的校园干预项目。借鉴该理论模型,本项目干预方案将重点针对以下四个层面的社会生态系统设计具体的干预措施:在个人层面,运用同伴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的性别平等意识,培养他们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批判性分析日常生活,培养他们辨别和应对性别暴力的技能,鼓励男生和女生一起参与,讨论性别暴力的根源,并鼓励他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改变;在人际层面,我们提倡非暴力沟通,建立健康的朋辈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号召每一个青少年都做一名积极的旁观者。旁观者干预方法在美国大学校园预防性别暴力(尤其是性暴力)中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方法,这一方法将干预的重点从受害者转移到每一位学生,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目睹过暴力,号召每个人都不再做沉默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做积极行动的旁观者,只要目睹暴力,就要积极行动起来,就能一起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环境;在社区层面,我们通过举办嘉宾讲堂、每年在国际反性别暴力十六日开展橙色校园活动等来建设安全和谐、性别平等的校园环境;在社会层面,我们通过组织跨文化交流及社交媒体倡导来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去影响他们的同龄人、改变社会。跨文化交流有助于青少年更深层次思考社会文化规范,并接触到更成熟的同伴教育成果和其他国家使用的创新方法。中国的青少年与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样,对社交媒体有着巨大的兴趣。社交媒体活动如果能有效利用,可以让年轻人了解社会问题并发起支持行动,这都将能促进行为改变并预防校园暴力。社交媒体也使本项目的影响能超越项目干预校范围的青少年,把相关信息传播得更广泛。

图3 基于社会生态的改变模型a Michau L,Horn J,Bank A,Dutt M,Zimmerman C.Preven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lessons from practice.Lancet,2015,385(9978):1672-84.

三、行动研究

我们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采取了行动研究的取向,希望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用现有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改造理论。本着行动研究的反思性循环的螺旋的精神,我们采用苏斯曼(Susman)bGerald I.Susman.Action Research:A Sociotechnical Systems Perspective.Sage Publications,1983,p102。的行动研究的五个阶段来设计并开展我们的研究。他的五个阶段分别是:发现问题、制定行动计划、执行行动计划、诠释发现、重新审视问题并开始另一轮实践。

根据项目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将苏斯曼的五个阶段进行了改造,如图4所示,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在2015年11月至12月,在W学校的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四个年级整班随机抽取约35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有298名学生填答了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81.3%,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该校的校园性别暴力状况以及学生应对暴力的能力。除了问卷调查之外,项目组还访谈了高一高二共八位班主任老师,并开展了由7名高中生组成的焦点小组访谈,并对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等7人进行了个案访谈。第二个阶段,我们根据需求评估所获得的资料,开设学校社工实习基地,并设计培训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发《促进性别平等预防性别暴力:青年同伴教育者培训手册(橙志手册a该手册副标题定为《橙志手册》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中文“橙”的发音与英文单词“Change”类似,橙色是温暖的颜色,是警示的颜色,也是联合国用来号召“联合起来制止侵害妇女的暴力行为”的主题色;志,是同志的“志”,首先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下一起共事,是并肩奋斗的好同志;其次,“同志”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指代LGBT少数群体的释义,而这一群体正好切中“尊重性别多元”的目标。此外,依托这一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和W学校的学生们成立了橙志性别平等小组这一学生社团。)》;第三个阶段,我们运用开发的手册,开展同伴教育者培训;第四个阶段,我们通过访谈接受培训的同伴教育者,了解他们参与培训并变成培训者的经验和反应,同时吸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橙志手册》;第五个阶段,总结最佳实践经验,提炼同伴教育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模式,发现不足之处,改造计划,准备进入下一轮实践。

图4 行动研究的步骤

(一)需求评估:数字告诉你的W学校

我们最初抵达W学校的时候,教导处主任曾经这样告诉我们,学校有“四大高压线”:恋爱、抽烟、喝酒和打架。他说,学校很少发生校园暴力,因为校方态度非常坚决,一旦发现,施暴者有可能面临被开除的危险。我们走访的一些老师也表示,由于学校的制度严格、学生的家庭教育较好,学校的暴力行为较少。教导处和老师们的描述符合W学校的真实情况吗?调查问卷的结果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W学校。

根据表1所示,男生占58.9%,女生占41.1%,15岁及以上的学生约占3/4,14岁或以下的约占1/4。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总体来说较好,89.2%的同学认为自己家庭条件与同龄人差不多或者更好。调查同学中约一半自报有过恋爱经历(47.4%),18.5%自报有过边缘性行为(包括拥抱、亲吻和爱抚),5.6%自报有过性交行为。37.3%的同学报告有平时喝酒的习惯,11.5%的同学报告自己在过去三个月有醉酒经历。11.9%的同学报告他们现在或曾经有过抽烟的行为。

表1 :样本个人及家庭人口社会特征及行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学校明令禁止的“四大高压线”,同学们也有策略绕过高压线,自行其是。确实,W学校和其他所有的学校一样,并非是一所例外的乐园。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受访学生,无论是目睹校园性别暴力、经历校园暴力、还是约会暴力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

项目组设计的问卷测量包括发表有侮辱性或攻击性的话语(言语暴力)、推搡、殴打等肢体攻击(肢体暴力)、孤立或排挤和散布谣言(心理暴力)等校园暴力与欺凌经历。结果显示,超过3/4的调查学生回答曾经目睹过校园暴力与欺凌,高中组的比例达到75.8%,而初中部的比例则达到79.4%。如图5显示,教室是学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场所。初中组目睹校园暴力发生较多的场所还有操场、厕所(12.5%)和宿舍(7.1%),高中组则为宿舍(18.5%),操场和厕所的比例也占10%以上。

图5 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自报经历过校园暴力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初中组有超过半数的学生(58.2%)自报经历过校园暴力,高中组的比例有所下降,比例为43.9%,同时,初中生报告的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比例均高于高中生,这与很多其他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初中常常处于校园暴力上升的高峰阶段,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校园暴力又会逐渐下降。a冯帮、李璇:《我国近十年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17(4)。如图6所示,初中生经历心理暴力(47.8%)和言语暴力(43.9%)和肢体暴力(35.8%)的比例都分别高于高中生(28.6%,35.1%和12.6%),尤其是肢体暴力,初中生自报的肢体暴力比例要比高中生多23.2个百分点。在访谈中,学生们认为,校园暴力与欺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以拉帮结派、排挤和孤立少数同学、给他们起外号等为主,正如一位同学所说,“校园暴力肯定是有的,明目张胆的不太多,但是私下的问题有很多”;老师们之所以认为,校园暴力和欺凌并不严重,这是因为他们更多关注情节严重的打架斗殴行为,对同学们日常学校生活中的排挤、孤立、言语攻击等行为关注不够b王曦影、萨支红等:《联合国妇女署创建和谐性别关系青年领导力基线调研报告》,未发表,2016。。

图6 经历过不同类型校园暴力的比例

在参与调查学生中,18.7%的学生自报经历过恋爱暴力,即报告自己曾经有过被恋爱对象殴打、遭受言语侮辱、强迫发生性行为等经历。然而,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恋爱暴力的定义并不清晰,他们倾向于认为恋爱暴力一定与肢体暴力相关,但把吵架、争执等言语冲突排除在恋爱暴力之外。

如果遭遇校园暴力与欺凌,高中组更倾向告知父母或家人(36.7%),初中组倾向于告知老师和学校领导(27.5%),1/4的学生会选择告诉朋友和同学(初中26.1%;高中25.7%),然而初高组均有超过10%的学生回答“不告诉别人,自己默默承受”。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们表示,遭受校园暴力行为时,往往感到“心里很无助”;作为旁观者的其他同学也表示,不知道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这类事件。被欺凌的学生表示“大家都不和我玩”,只好“自己默默忍受”。因此,在学校中进行预防和反对校园暴力以及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才能营造安全友善的校园环境,减少校园暴力与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嵌入式社工站,陪伴式成长

一般由第三方主持开展的干预项目常常采取项目制的形式,干预人员即来即走,具有不确定性和间断性。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执行团队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W学校设立了长期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嵌入式学校社工站是该项目的一个鲜明特点以及确保项目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从2015年—2017年,我们共派12名社工硕士同学作为驻校社工参与项目执行,开展服务。每学期都有2-4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周一至周五长期驻扎。嵌入式社工站的设立不仅为学生分享成长故事提供了私密而安全的空间,而且为独立而有序的持久干预提供了稳定的平台。

驻校社工年龄和学生相仿,且非学校正式老师,易贴近学生、获取学生的信任。在社工站,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学生席地而坐向驻校社工讲述近期的状况、倾诉青春期的烦恼、表达自我身份的疑惑,分享成长的秘密,寻求改善亲密关系的帮助,而那些性别气质表达和自我认同与社会性别规范不符的同学、遭受过校园欺凌、处于青春期恋情、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的同学,对倾听、接纳、反馈的渴望尤其强烈。驻校社工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遵循保密和非批判原则、运用同理心、自我披露等技巧,给予学生情感支持,并积极协助他们采取行动,主动构建和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除了发挥陪伴式成长的功能,社工是主题式的同伴教育者培训的主要执行者。她们还以社工站为根据地,积极推动性别平等融入式发展,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主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社工推动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驻校社工通过资源链接请国内外的性别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组织负责人、国际留学生等进校演讲或参加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去参观推动性别平等事业的各行各业的机构、观看话剧和参与性别平等主题的国际国内交流,甚至开展反对校园暴力,促进性别平等的公益活动。同时社工连续三年组织“橙色校园:反暴力十六日活动”a每年,从11月25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国际日到12月10日的国际人权日,全球会有持续16天的反对性别暴力行动。这是激励制止全球暴力侵害妇女和女童的行动,亦称“反暴力十六日”行动,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从社工主导变为辅助,最终学生自助设计,从线下活动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从校内活动到校外活动,从国内活动到国际活动,参与人数从65人到参与700人,到更多人的网络参与。驻校社工开展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和谐性别关系的氛围,推动平等校园的燎原之势,促进项目的长效发展。

(三)《橙志手册》a:预防校园性别暴力本土化课程

a 本文在前面已经解释了为什么使用“橙志”这个词语,手册后来正式定名为《促进性别平等预防性别暴力:青年同伴教育者手册(橙志手册)》,该手册将于2018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通过需求评估了解了青少年的校园性别暴力和约会暴力的现状和培训的需求后,嵌入式社工站的顺势建立,都让我们时刻感到开发性别暴力本土化手册和课程的紧迫感。我们希望通过开发与出版《橙志手册》,首先可以用来在W学校开展同伴教育培训,此外也能让更多的学校、民间组织和社团、青少年发展机构、社区、学生社团和青年同伴教育者们了解到我们开创性的工作,并运用这一手册与青少年开展工作。

我们首先广泛收集了国内外促进性别平等、预防性别暴力、推进全面性教育的相关手册,包括《青春健康教育指南(It's All One Curriculum)》bIt's All One Curriculum:Guidelines and Activities for a Unified Approach to Sexuality,Gender,HIV,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是2009年出版的针对性、性别、艾滋病、人权教育的一套手册,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南,运用案例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性别、艾滋病、人权等方面的信息;第二部分是活动,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如何运用手册中的材料进行了指导说明。该手册的两部分内容可灵活使用,旨在帮助教育者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和运用材料,以适应满足当地的需求。中文版已经翻译,题为《青春健康教育指南》,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并协调翻译。,《校园性别平等运动(Gender Equity Movement in School)》cGender Equity Movement in School旨在支持倡导者在发起校园内的性别与暴力行为的讨论并组织相关的活动,该手册是基于校园性别平等运动项目(由Brihanmumbai Municipal Corporation(BMC)schools执行的),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倡导者训练手册,主要介绍相关的概念与知识,第二部分是运动指南,主要介绍在校园内开展活动的要求、形式以及一些已经开展过的活动案例等。,《相互尊重:预防校园性别暴力手册(CONNECT WITH RESPECT:Preventing gender-based violence in schools)》dCONNECT WITH RESPECT:Preventing gender-based violence in schools是针对11-14岁的初中生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健康关系的建立、预防校园性别暴力。该手册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女童教育计划、联合国妇女署、联合起来运动等多方努力合作完成,已于2016年出版。该手册认为老师在预防校园性别暴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手册里的课堂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和谐的健康关系,预防暴力行为。该手册的中文版已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即将出版。,《青少年同伴教育者培训手册》e《青少年同伴教育者培训手册》由联合国制止侵害妇女的暴力行为信托基金(UN TF to EVAW)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资助,在联合国“多部门合作预防和应对家庭暴力项目”下,由反对家庭暴力网络/北京帆葆开发。,《青年性/别教育培训参考手册》f《青年性/别教育培训参考手册》分为两册,一册是性权TOT手册,另一册是多元性别TOT手册,是同语2015年出版的旨在提升参与者性别意识的手册,促使初次接触协作工作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手册提供的经验及资料,具备自主设计并协作相应议题的工作坊的能力。性权TOT手册的活动设计意在使参与者了解性权概念,解构社会对性的污名化,展现多元的性存在,鼓励参与者在安全、健康、自由、协商一致的原则下进行安全的性探索。多元性别TOT手册的活动设计意在提升参与者的多元性别意识,并推动参与者了解性少数权益运动历史及现状。等。在参考了众多手册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联合国亚太地区开发的《变革者:青年行动者终结针对妇女与女童的暴力的指导手册(The Change-Makers:A Young Activist’ s Toolkit for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下称变革者手册》)g《变革者:青年行动者终结针对妇女与女童的暴力的指导手册The Change-Makers-A Young Activist’ s Toolkit for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是由联合国秘书长发起的“联合起来:制止侵害妇女的暴力行为”行动在亚太地区的指导手册,包括四个主题:性别的权力、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健康关系、采取行动,该手册旨在通过手册上的活动来帮助青少年提升性别平等意识,激励亚太地区的青年大声地表达出“制止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行为”的心声。为基本蓝图,因为这本手册同样采取同伴教育的方法,面向的群体是青少年,培训的主要目标也是促进性别平等和预防性别暴力,与我们的项目目标和方法基本一致。其次,我们将这本手册一字不拉地翻译成了中文。再次,我们对一些概念和内容进行调整:一是《变革者手册》全书使用“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这一概念,忽略了这一概念只假定女性才是暴力受害者的事实。我们认为性别暴力是更加由包容性的概念,既看到了女性是性别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也不否认男性也有可能受害,更不能忽略因为性别身份、性取向和性别表达与传统性别规范不一样带来的性别暴力;二是《变革者手册》从更广的社会文化的层面来关注“针对妇女与女童的暴力”,而《橙志手册》则在既关注社会文化层面的性别暴力的基础上,又特别聚焦校园性别暴力和约会暴力;三是《变革者手册》没有性别多元的内容,《橙志手册》专门设立了多元性别的章节,并将尊重多元性别和预防恐同欺凌结合起来。因为在需求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近21%的同学在回答性取向这一问题时选择了同性恋、双性恋和还没有决定,由此可见,青少年的性与性别更有流动性,所以开展多元性别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显得重要、必要而又及时。

最后,我们对《橙志手册》进行全面的本土化,该手册的主要内容为五个部分:性别的力量、社会性别与性别多元、预防性别暴力、共建健康关系、采取行动。第一节《性别的力量》帮助参与者了解现实社会中性别平等、性别歧视等现状并学会反思权力、性别和父权制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妇女和女童权利;第二节《社会性别与性别多元》帮助参与者辨析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等概念;普及多元性别的相关概念并了解人们在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和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上存在的各种差异;探讨社会对多元性别群体的歧视和压迫以及与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节,我们运用台湾歌星蔡依林《不一样又怎样》的MV视频a蔡依林是青少年们喜欢的歌手,她的MV《不一样又怎样》涉及性别少数群体家庭、法律的议题。、台湾玫瑰少年叶永志的案例b2000年4月20日,台湾屏东县高树国中三年二班的叶永志,在下课前5分钟离开教室去卫生间,下课后,同学们发现他已经倒在卫生间的血泊中不省人事,经送医不治身亡。该纪录片展现了叶永志的妈妈回顾自己的孩子被校园欺凌致死的经过,以及她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其他受到校园恐同欺凌的孩子们,告诉他们要勇敢,要做自己。以及本土跨性别少年的案例。因为案例中的主人公们和W学校的学生年龄相仿,他们的故事特别能够激发他们的共鸣,引起激烈的讨论;第三节《预防性别暴力》帮助参与者辨析性别暴力的概念,运用案例分析和身体雕塑的形式帮助参与者认识性别暴力的形式、特点与危害;采用留美留学生“刘怡然案件”c刘怡然案件:2015年,在美国洛杉矶区,翟芸瑶、张鑫磊、杨玉菡等十几位留学生对刘怡然实施暴力行为持续5个多小时,包括逼迫其吃沙子、拍裸照、剪头发、扒光衣服等令人发指的暴力手段。三位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留学生在美国被判处6-13年有期徒刑,刑满后将被驱逐出境。,进行模拟法庭,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被告、原告、律师进行法庭辩论,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严重的校园暴力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我们也运用W学校的平面地图,让参与者画出暴力多发地带,并思考在不同的地点发生的校园暴力有什么样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第四节《共建健康关系》帮助参与者学习一种健康的、非暴力的方式与他人互动和沟通,安全有礼貌地处理冲突,建立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运用约会暴力的案例,本节也向参与者讲授,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是“知情同意”(consent),如何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开展平等友好地协商,第一次性行为、是否使用安全套等各种类型亲密关系中常见的问题。第五节《采取行动》协助参与者分析和讨论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预防暴力的发生,同时面对暴力行为时又有哪些应对策略,进而增强参与者预防和应对性别暴力的能力。

(四)梯级式同伴教育,培养青年领导力

本项目开创式地发展了梯级式同伴教育模式(图7),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共开展了6轮19组同伴教育小组培训,共计培训218名同伴教育者,其中男生79人,女生139人。所谓梯级式同伴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教授培训研究生,研究生去高中带领同伴教育小组,然后选择优秀高中生去初中带领同伴教育小组。首先,由行业专家教授、社工督导、有经验的相关非营利组织工作者对2名博士、24名社会工作硕士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受训的社工硕士进驻到王府学校对招募的高中生进行培训,社工共带领了3轮9组同伴教育小组,培训了106名高中生(41名男生,65名女生)。第三轮的高中生同伴教育培训中,社工选择了一些优秀的高中生参与者担任了培训助手,让他们协助社工开展小组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之后,社工在众多优秀的小组培训助手中选出了最优秀的16位同伴教育者,由他们负责开展初中生的同伴教育小组工作。同伴教育者是同伴教育小组的核心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把控整个小组活动的质量和小组的发展,因此同伴教育者的选拔一定要认真且严格,经过专业知识和小组技巧培训后方可带领小组。优秀高中生同伴教育者的筛选条件主要包括全程参与,已具备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暴力知识,已具备带领小组的领导力。高中同伴教育者共带领了3轮10组同伴教育小组,培训了112名初中生(38名男生,74名女生)。

图7 梯级式同伴教育模式

根据《橙志手册》的设计,同伴教育小组的培训内容主要为上述五个主题,在初中部开展活动的时候,考虑到初中生的身体发育阶段,并应初中部教师的要求,增加一节“美好的青春期”。在小组活动时间设计方面,高中小组活动时间为每节两小时,初中小组活动时间则设置为每节45分钟;小组活动通常是每周一次或两次。小组活动采用参与式培训方法,小组活动包括热身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播放等丰富多样的方式。通常,第一节我们会让组员来制定小组规则,其他每一节都有上一小节内容回顾时间,每节活动也都安排小组总结与反馈时间。

(五)同伴教育者的成长

在同伴教育者培训之后,我们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访谈,发现他们对项目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我们是橙志”是他们最大的心声,就好像一名高三的同伴教育者这样说道,“参加橙志对我来说是收获了一个很珍贵的过程,我们每周都会有培训,每周不同的话题,学到不同的概念,讨论不同的案例,一起去看话剧,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平等,或者是我们应该预防各种暴力这种很重要的意识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在他们掌握了更加专业的性别暴力知识,具备了积极倡导性别平等和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意识之后,他们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起来。一名高二的同伴教育者这样说道,“参加完活动的我感到肩上担子沉重了不少,但我认为,以后的我在看到性别暴力的时候,绝不会做旁观者,也一定会做一个积极宣传与传播性别平等的人,让性别平等意识入住每个人的心。”对于那些将自己所学又传授给初中学弟学妹的同伴教育者而言,他们体会到了成就感,一名高一的同伴教育者这样说道,“参加橙志改变了很多人对性别暴力和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因为我们还亲自去教初中生,亲自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很有成就感。”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些同伴教育者利用暑假和寒假的时间,自己去云南、山西、河北等地,将自己所学与母校的同学们分享,或者与当地的中小学生分享。

青年同伴教育者已经成为促进安全和谐校园关键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他们,本项目实现了生态改变理论指导下的个体、人际到学校环境甚至社会环境的多层次社会生态系统的改变。个体层面上,他们自己成为积极旁观者,成为采取行动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青年领袖。在人际层面,他们构建健康的朋辈关系,并积极鼓励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参与预防与制止校园性别暴力,从而让更多的同龄人加入到积极旁观者的行列;在学校层面,他们带动其他青少年共同创建了安全和谐、性别平等的校园环境。他们以自身为圆心辐射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等群体,最终形成整个校园环境的变化。在社会层面,他们积极参与并发起社交媒体倡导和社会公益活动让更多的初高中学生、青年人加入到预防性别暴力的行动中来。正如高二年级的一名同伴教育者这样说道,“现在的我们,只是小小的一滴水,但是落到水中也会泛起波浪,我们要做到就好能让这个波浪持续下去,泛起更多水花,让更多的人响应我们,改变自己,影响身边的人。”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边的人,推动着项目有效地实现预防和减少校园性别暴力的目标。

四、总结:最佳实践与未来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解决校园暴力与欺凌所需的六项优先行动,包括支持性法律体系;建立伙伴关系并鼓励儿童/年轻人共同参与;有效的政策、领导力和整体意识提升;有效的举报机制和支持服务;有效数据与严格的监测与评估;对教职工与学生的能力建设。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状况报告》(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Global Status Report),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69/246970e.pdf,2017年。根据预防阶段理论、同伴教育模式和改变理论,我们设计了在学校开展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行动研究,主要在鼓励年轻人共同参与、提高学生预防性别暴力的能力和采集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数据资料三个方面开展了行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项目以嵌入式社工站为服务平台,以同伴教育为主要模式,开发《橙志手册》为教学工具,以线上线下活动为主要抓手,实现促进性别平等、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成长为同伴教育者,具备了预防性别暴力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能力。他们作为社工的平等合作伙伴,参与到减少校园性别暴力的行动计划和实施过程。同时,项目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类实验的干预评估法b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该文没有专门撰写类实验的干预评估方法的内容,将另撰文专门论述。与焦点小组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了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估。这些数据在监测和评估校园性别暴力干预行动方面取得了非常有力的证据。首先,数据测量了学生的性别暴力知识、态度及应对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其次,项目组利用嵌入式社工的优势,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让学生讲述了他们自己与同伴的校园性别暴力经历;最后,项目干预持续接近三年,前后测及多轮访谈的跟踪数据尤为难得。

根据六项优先行动,项目今后还有一些可改进的空间。对教职工与学生的能力建设方面,尽管培养学生同伴教育者对预防校园性别暴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带动教师、家长等成人加入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行列也非常重要。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如何将教职工、家长的力量纳入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行动中来;建立举报系统也是下一步需要讨论做的;加强领导力方面,我们能够看到干预校领导对这一块非常重视,但是我们也希望基于过去的行动研究能够形成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改革;预防性别暴力的整体意识提升方面,项目的社交媒体活动引起了社会群体的关注和参与,今后需要继续加强社交媒体宣传,出版《橙志手册》,总结项目模式,以让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可行模式能够推广到公立学校、我国的其他城市、乡村的学校,甚至用伙伴合作方式推广到其他南方国家。本研究属于试验性的行动研究,是国内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的同伴教育干预行动的初步尝试,尚无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该项目具体行动的梳理,为对干预校园暴力与欺凌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提供研究理论、项目设计和活动实施等方面的参考。

猜你喜欢

手册社工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青春社工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