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儿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停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分析
2018-06-29王傲杰刘长山
王傲杰,刘长山
0 引言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2016年“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建议,哮喘患儿经过控制治疗病情缓解6个月后可以考虑停药观察,但是要重视停药后的管理和随诊[1]。哮喘抗炎症治疗即控制治疗的一线药物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2]。目前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治疗停药后的观察研究较少。本研究对经规范治疗停用ICS的哮喘患儿随访1年以上,分析复发的因素并探寻复发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的2 000多例4~14岁哮喘儿童中,选取经规范治疗(符合2008年“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后停用ICS的患儿共104例,其中男70例,女34例。按照ICS用药时间分为4组,即6~11个月、12~24个月、25~36个月、大于>36个月组,比较不同ICS用药时间患儿哮喘复发情况。根据停药前稳定期(指哮喘临床缓解时间)<4个月、4~7个月、8~11个月、≥12个月分为4组,比较不同停药前稳定期患儿的哮喘复发情况。
1.2 研究方法 查阅哮喘档案,筛选停用ICS≥1年的患儿。自行设计问卷,对所选病例进行电话随访。问卷内容包括ICS应用疗程;停药以来是否有喘息发作及发作次数;诱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上感),运动,过敏原暴露,大笑,空气污染;共存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其控制情况;控制用药情况等。
1.3 诊断依据 哮喘:符合2008年“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哮喘复发,哮喘控制并降级治疗或者停药后,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或者需要应用短效β2肾上素腺能受体激动剂(SABA)和速效β2肾上素腺能受体激动剂(RABA)作为急救药物每周达2次以上者[3]。哮喘严重程度定义,符合2016年“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与防治指南”[1]。
1.4 入选标准 经规范ICS治疗后,停药≥1年的符合2008年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与防治指南”哮喘诊断的患儿,剔除失访患儿。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R×C列联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儿复发情况 104例患儿中共有64例(61.54%)于停用ICS后出现哮喘复发,其中男43例(共70例),女21例(共3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4)。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发病的复发情况比较 6岁前发病的哮喘患儿复发率为67.94%,6岁后发病的复发率为4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7,P=0.02)。见表2。
2.3 不同ICS疗程的复发情况 ICS应用疗程6~11个月、12~24个月、25~36个月、>36个月的哮喘复发率分别为91.67%、62.26%、62.50%、33.33%。疗程6~11个月组的复发率高于12~24个月、>36个月组(P<0.05);疗程>36个月组复发率低于6~11个月、25~36个月组(P<0.05)。见表3。
表1 不同性别复发情况比较(例,%)
表2 不同年龄段发病复发情况比较(例,%)
表3 不同ICS疗程的复发情况比较(例,%)
注:与6~11个月组比较,aχ2=3.868(P=0.049),bχ2=2.094(P=0.15),cχ2=7.135(P=0.008);与12~24个月组比较,dχ2=0.001(P=0.984),eχ2=3.969(P=0.046);与25~36个月比较,fP=0.074(Fisher精确检验)
2.4 不同停药前稳定期的复发情况比较 停药前稳定期(哮喘临床缓解期)<4个月、4~7个月、8~11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90.91%、72.22%、72.73%、51.56%。稳定期<4个月组复发率高于稳定期≥12个月组(P<0.05)。见表4。
表4 不同停药前稳定期的复发情况比较(例,%)
注:与<4个月组比较,aP=0.237(Fisher精确检验),bP=0.293(Fisher精确检验),cχ2=4.441(P=0.035);与4~7个月组比较,dP=0.065 9(Fisher精确检验),eχ2=2.435(P=0.119);与8~11个月组比较,fχ2=0.95(P=0.33)
2.5 不同严重程度复发情况比较 轻、中、重度哮喘的复发率分别为34.62%、56.60%、80%。中度组复发率略高于轻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复发率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1,P<0.05)。见表5。
表5 不同严重程度复发情况比较(例,%)
注:与轻度组比较,*χ2=3.374(P=0.066),#χ2=10.702(P=0.001);与中度组比较,△χ2=4.041(P=0.044)
2.6 共患过敏性鼻炎复发情况比较 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83例,有57例复发,复发率为68.67%,鼻炎症状控制越差者,复发的次数也越多;未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21例,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33.33%。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复发率高于未合并过敏性鼻炎者(χ2=8.844,P=0.003)。见表6。
表6 共患过敏性鼻炎复发情况比较(例,%)
2.7 共患鼻窦炎患儿复发情况比较 合并慢性鼻窦炎患儿12例,其中10例复发,复发率为83.33%;未合并慢性鼻窦炎92例,54例复发,复发率为58.69。合并鼻窦炎患者的复发率略高于未合并鼻窦炎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1,P=0.182)。见表7。
表7 共患鼻窦炎复发情况比较(例,%)
2.8 复发诱因 复发诱因包括上感(34例)、运动(7例)、过敏原暴露(9例)、大笑(4例)、雾霾(5例)、天气变化(5例)和学习压力(1例)。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慢性炎症由多种细胞参与,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糖皮质激素(GC)是目前控制气道慢性炎症最有效的药物,给药途径有吸入、口服、静脉注射。201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南[4]和2016年“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均强调口服或者静脉应用GC仅用于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儿童,症状缓解后首选ICS作为长期控制药物。ICS治疗较口服或者静脉应用GC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治疗指数高,并且儿童的依从性好[5]。ICS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6-7],降低哮喘发作、降低哮喘死亡率[8]。长期应用ICS能有效减少GC用量,降低住院率。Haahtela等[9]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前2年分别给予两组特布他林和布地奈德,第3年特布他林组加上布地奈德,布地奈德组治疗不变,观察哮喘控制情况。结果显示,两组肺功能和症状改善有显著差异。继续随访观察10年,推迟应用布地奈德组患者的哮喘控制较早期应用组差,并且伴有较高的气道炎症,提示哮喘患者应尽早开始ICS治疗。未启动或者延迟ICS治疗或ICS使用不当(包括ICS剂量不足、吸入方法不正确、用药依从性差)是哮喘急性发作和不可逆肺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即使短暂的延迟也可增加哮喘复发的风险[10]。Rank等[11]研究发现,控制良好的哮喘患者停用低剂量ICS与继续应用ICS患者相比,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增加。对于反复喘息发作和轻度持续性哮喘患者,长期、规范应用ICS治疗的患者与间断用药患者比较,哮喘缓解期延长[12]。一篇关于成人哮喘的研究发现,停用哮喘控制药物之前的稳定期与出现哮喘复发的时间呈负相关,缓解期越长,哮喘复发的风险越低[13]。本研究结果表明,ICS疗程越长,复发率越低,停药前哮喘平稳期越长,复发率越低,与上述文献的结论一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60%~80%的哮喘患儿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而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控制不佳密切相关[14],本研究中104例患儿有83例合并过敏性鼻炎(79.81%),与国内流行病学研究是一致的。Roorda等[15]对26 292例哮喘患者(成人和儿童)停药后随访24个月发现,有2/3的患者出现了哮喘急性发作,导致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女性患者、黑人种族,共患病有过敏性鼻炎、鼻息肉等。本研究中共存过敏性鼻炎的哮喘复发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组,回访过程发现,哮喘复发的患儿大多数鼻炎症状控制不佳。Bakhshaee等[16]研究发现,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哮喘患病率升高。本研究发现,合并鼻窦炎的患儿哮喘复发率也高于未合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病例数少、儿童鼻窦炎诊断率低有关,因此,鼻窦炎与哮喘的发病和复发可能均有一定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均为上气道炎症,良好地控制上气道炎症,可预防下气道炎症复发,与“同一气道,同一炎症”的观点相符合。哮喘本身具有异质性,相对于轻、中度哮喘治疗和预后改善,部分重症哮喘对ICS治疗反应较差,预后也较差,需要附加的如长效β2肾上素腺能受体激动剂(LABA)或白三烯受体调节剂等药物和/或加大ICS剂量等来控制症状和改善不良预后[17]。本研究中,重度哮喘患儿复发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儿。重度哮喘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的原因包括持续应用ICS并不能降低哮喘儿童呼出气冷凝物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性,提示长期应用ICS并不能抑制气道重塑,即ICS治疗可控制哮喘症状,但不能治愈即根治哮喘,一些触发因素可能会导致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再次发生,出现哮喘发作[18]。本研究中104例患儿中64例复发,复发率达61.54%,尽管部分有疗程短等原因,但也提示了哮喘根治的困难。Kay等[19]研究发现,成人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有酒精、上感、香烟、香水、大笑、粉尘环境、天气变化、接触过敏原、药物和心理因素等。本研究中儿童哮喘复发的触发因素为上感、运动、过敏原暴露、大笑、天气变化和雾霾、学习压力等,与上述结果相似。上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原以病毒为主,很多病毒能够导致气道上皮损坏,产生大量炎性因子,进而引起哮喘发作。上感是儿童哮喘复发最常见的触发因素[20],本研究中哮喘复发的触发因素也以上感最多。本研究中有2例患儿门诊复查时发现肺功能降低,及时再次给予ICS治疗后,哮喘未再出现复发,提示停药后定期门诊随诊可以有效预防哮喘复发。
总之,对于哮喘患儿应及时启动ICS治疗,并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尤其是发病年龄<6岁及中重度哮喘,应重视合并症的诊断和治疗,如过敏性鼻炎及鼻窦炎等,定期于哮喘门诊复诊包括稳定期患儿,及时评估气道炎症情况,注意护理,加强体育锻炼,避免上感和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触发因素,才能有效预防停药后哮喘复发,减少肺损伤,改善长期预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单中心研究,病例数较少,一些数据可能有偏倚。期待今后更多医疗中心参加儿童哮喘停药后复发的研究,探究哮喘儿童的长期预后,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来探讨儿童哮喘的预后,发现能够抑制气道重塑的疗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
[3] Fuhlbrigge A,Peden D,Apter AJ,et al.Asthma outcomes:exacerbations[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2,129(suppl 3):S34-S48.
[4] The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2015[EB/OL] .2015.[2016-01-03] .http://www.ginasthma.org/documents/4.
[5] 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J] .临床儿科杂志,2014,32(6):504-511.
[6] Calpin C,Macarthur C,Stephens D,et al.Effectiveness of prophylactic inhaled steroids in childhood asthma:a system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7,100(4):452-457.
[7] Szefler S,Weiss S,Tonascia J,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budesonide or nedocromil in children with asthma[J] .N Engl J Med,2000,343(15):1054-1063.
[8] Suissa S,Ernst P,Benayoun S,et al.Low-dose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and the prevention of death from asthma[J] .N Engl J Med,2000,343(5):332-336.
[9] Haahtela T,Järvinen M,Kava T,et al.Effects of reducing or discontinuing inhaled budesonide in patients with mild asthma[J] .N Engl J Med,1994,331(11):700-705.
[10] Stanford RH,Buikema AR,Riedel AA,et al.Asthma controller delay and recurrence risk after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 or hospitalization[J] .Respir Med,2012,106(12):1631-1638.
[11] Rank MA,Hagan JB,Park MA,et al.The risk of asthma exacerbation after stopping low-dose inhaled corticosteroid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3,131(3):724-729.
[12] Rodrigo GJ,Castro-Rodríguez JA.Daily vs.intermittent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for recurrent wheezing and mild persistent asthma: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 .Respir Med,2013,107(8):1133-1140.
[13] Rank MA,Johnson R,Branda M,et al.Long-term outcomes after stepping down asthma controller medications:a claims-based,time-to-event analysis[J] .Chest,2015,148(3):630-639.
[14] De Groot EP,Nijkamp A,Duiverman EJ,et al.Allergic rhinitis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asthma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asthma[J] .Thorax,2012,67(7):582-587.
[15] Roorda RJ.Prognostic factors for the outcome of childhood asthma in adolescence[J] .Thorax,1996,51 Suppl 1:S7-S12.
[16] Bakhshaee M,Majidi MR,Gharavi V,et al.Asthma in rhinosinusitis:a survey from Iran[J] .Iran J Otorhinolaryngol,2016,28(87):275-280.
[17] Ten BA,Zwinderman AH,Sterk PJ,et al."Refractory" eosinophilic airway inflammation in severe asthma:effect of parenteral corticosteroid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70(6):601-605.
[18] Grzela K,Zagorska W,Krejner A,et al.Prolonged treatment with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does not normalize high activity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in 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s of children with asthma[J] .Arch Immunol Ther Exp (Warsz),2015,63(3):231-237.
[19] See KC,Phua J,Lim TK.Trigger factors in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single-centre cross-sectional survey[J] .Singapore Med J,2016,57(10):561-565.
[20] Pelaia G,Vatrella A,Gallelli L,et al.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d asthma[J] .Respir Med,2006,100(5):775-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