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2018-06-29张婷婷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韧性江苏省指标

张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韧性”(resilience)一词起源于拉丁文“resilio”,译为后跳、跳回(jump back),恢复到原始状态[1]。 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2]最早将韧性概念引入生态学领域,引起学界对韧性概念的关注,促使韧性概念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社会-生态韧性的不断演化。当韧性理论从社会-生态系统扩展到城市系统后,关于城市韧性的研究逐渐展开。韧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UNU-EHS)、日本北九州城市中心 (KUC)、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世界银行、京都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所、组织机构和大学的学者都将城市韧性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013年中国黄石、德阳、海盐和义乌四座城市成功入选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组织推出的“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与巴黎、纽约、伦敦等并列;2016年“人居三”召开,会议通过的核心文件《新城市议程》[3]中提出,要“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从此以后城市韧性更加受到世人的关注。本文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江苏省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一、文献综述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和区域通过合理准备、缓冲和应对不确定性扰动,实现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等正常运行的能力[4]。目前国外已对城市韧性的概念[5]、特征要素[6-7]、研究内容框架[8]和城市韧性评估[9]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研究范围已经扩展至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生态等不同领域,涉及个人、社区等不同层面[10]。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细化,城市韧性研究由最初的整体理论研究逐渐延伸至城市气候韧性[11]、城市经济韧性[12-13]、城市社会韧性[14]和城市社区韧性[15]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城市经济韧性作为城市韧性的一个子系统,反映了城市系统应对诸如周期性经济危机、竞争对手涌现、公司意外倒闭和技术变革等冲击破坏,促进经济发展达到现有水平并长远发展的能力[16]。国外学者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研究尺度从区域、城镇到社区和个人不断缩小,研究方法包括似乎不相关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等,研究内容涉及城市经济韧性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以及城市经济韧性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如马丁(Martin)利用数学计量模型分析了英国各地的经济韧性,发现经济结构,特别是对制造业的依赖是英国各地经济韧性时空差异的重要原因[13]。

国内对城市韧性的研究晚于国外,但发展速度快,已开展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国内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对国外相关文献中城市韧性的概念演化、城市韧性的研究重点和框架进行理论综述[4];另一方面则是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案例分析[17-18],或从韧性城市规划[19]、城市防灾减灾[20]等方面探讨韧性城市建设的对策;也有学者开始对经济韧性进行研究,例如苏杭从总体上梳理经济韧性问题的研究进展,认为国外经济韧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理论探讨[21];胡晓辉对区域经济韧性进行研究述评,认为区域经济韧性包括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和更新能力,具有复杂适应性、非均衡性和动态演化性的特征,未来区域经济韧性需要加强多尺度区域经济韧性概念框架研究、拓展区域经济韧性的分析方法和实证范围以及开展情境化的区域经济韧性政策研究[22];徐媛媛和王琛在最新的研究中,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从县域尺度上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创新水平、非相关多样性及中小企业占比与区域经济韧性呈正相关,而财政支出和外贸依存度与区域经济韧性呈负相关,相关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无显著关系[23]。但是,对市域尺度上城市经济韧性进行长时间段纵向研究,并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本文将以市域为基本地域单元,运用极值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2006—2015年江苏省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试图发现江苏省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江苏省提高经济韧性建言献策,也为国内其他省市经济韧性的评价提供借鉴。

二、城市经济韧性评价

(一)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韧性的城市经济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持久力[17]。强大的经济实力表明经济需要具有稳定性,产业结构的优化表明经济需要具有多元性,经济发展的持久力表明经济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以维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估江苏省的经济韧性,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7,23-24],遵循指标选择的系统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原则,采用复合指标法,从经济的稳定性、多元性、创新能力和经济系统活力四个方面,共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城市经济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所以用人均GDP和地均GDP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此外,城镇化率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样也可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失业率反映失业对经济系统带来的冲击,失业率越高,越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外贸依存度可反映经济内外需不平衡问题,经济内外需的不平衡问题与经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且已有研究表明外贸依存度与经济韧性负相关[23]。所以选取人均GDP、地均GDP和城镇化率等6项指标表征经济的稳定性。经济的多元性方面,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百分比和财政收入占GDP的百分比等5项指标进行表征。其中,第三产业属于服务性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重大;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百分比反映了外资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外资利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财政收入占GDP的百分比、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和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比值反映了区域的财政金融情况,区域财政金融情况事关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专利申请授权量和在校大学生数这3项指标常用来表征经济的创新能力。流动人口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5],为方便比较,采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值反映地区的流动人口情况,比值越大,表明可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本地区的吸引力,其值越大,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地区的吸引力越强,越容易吸引外来流动人口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加活力;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各地区人均投资水平,其值越大,表明人均投资水平越高,经济系统越具有活力。所以选取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表征经济系统活力。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江苏省13个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为2006—2015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对象所辖范围均是各市的行政范围,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 《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2016年);几个市缺失的数据则根据相应年份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予以补齐;仍有个别缺失数据,则通过多年平均增长率进行插值补齐。

表1 江苏省城市经济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综合评价方法——极值熵值法

为消除数据量纲不同而造成的影响和避免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本文采用最优改进熵值法——极值熵值法[26]进行城市经济韧性的评估。极值熵值法计算步骤为:

1.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有n个城市m项评价指标,构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n×m(i=1,2,…,n;j=1,2,…,m),Xij是第i城市第j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指标值。

2.极值标准化处理

若评价指标Xj为正向指标,则

若评价指标Xj为负向指标,则

式中,Xij*(i=1,2,…,n;j=1,2,…,m)是第i城市第j项评价指标经过标准化的值,max{Xj}是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大值,min{Xj}是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小值。

3.指标权重的确定

(1)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城市占该指标的比重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gj,gj=1-ej;

(4)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4.城市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

(四)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测算城市经济韧性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找出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法[27]计算步骤为:

1.利用均值法进行数据无量纲化

对一个数列的所有数据均用该数列的平均值去除,从而得到一个新数列。

(1)设有原始数列xi={xi(1),xi(2),…,xi(n)},i=0,1,…,m;k=1,2,…,n。

(2)计算其平均值

(3)对xi作均值化处理,得yi={yi(1),yi(2),…,

2.求差序列

3.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

4.计算关联系数

5.计算关联度

(五)城市经济韧性等级划分

目前,有关城市经济韧性评价的研究成果不多,在分级标准上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也较少。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28-29]基础上,采用等间隔分类法在0~1范围内将城市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划分为5个等级(见表2)。

表2 城市经济韧性等级划分

三、城市经济韧性时空特征分析

(一)城市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变特征

根据上述有关公式算出权重,并通过加权综合分别计算出各市各年份的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见表3),且分别计算全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年份的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总值,由此可得江苏省2006—2015年全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变特征(见图1)。

图1 2006—2015年江苏全省及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韧性评价总值

从图1可知,2006—2015年江苏省全省的经济韧性评价总值由4.72增至5.00,表明江苏省经济韧性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经济韧性具体分析如下:(1)2006—2009年经济韧性持续下降阶段,经济韧性评价值由2006年的4.72下降至2009年的4.26。这一时期内,我国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强省,免不了受其影响,致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减慢,从2006年的14.9%、2007年的14.8%,减慢至2008年的12.5%和2009年的12.4%;除地区生产总值之外,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也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增速更是快速下降。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江苏省这一时期经济韧性呈现下降趋势。(2)2009—2013年经济韧性波动上升阶段。这一时期,全省的经济韧性评价总值时增时减,但波动幅度很小,总体上略有上升;金融危机之后,全省经济开始复苏,经济持续发展。(3)2013—2015年经济韧性快速增长阶段,经济韧性评价总值由2013年的4.42增长至2015年的5.00,较2013年增长了13.33%;201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新常态”,强调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在这一大趋势下,江苏省主动应对挑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资,促使全省经济韧性不断增强。从三大分区看,其演变特征与全省先下降后波动上升再快速增长的演变特征基本符合,演变规律与全省基本一致。就各市而言,10年间大多数城市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只有无锡、常州和扬州3个市2015年的经济韧性较2006年有所下降。从10年的均值看,最高的是苏州市(0.676),其次是南京市(0.647),二者皆处于较高经济韧性等级。最低的是宿迁市(0.138),处于低度经济韧性等级,但比较10年内的增长速度,发现淮安、连云港和宿迁等苏北城市名列前茅,经济韧性增长很快。

表3 2006—2015年江苏省13个市经济韧性评价值

(二)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异特征

为了表征江苏省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本文选取2006、2009、2012和2015年的经济韧性评价值,制作各市经济韧性的分布柱状图(见图2)。从整体上看,江苏省经济韧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处于低度经济韧性的区域。2006年经济韧性评价值较低的区域是宿迁、淮安和盐城3个市,它们都处于低度韧性等级,此时宿迁、淮安和盐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生产总值远不及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苏南各市,这造成人口大量外流,地方经济活力欠缺,再加上地方政府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较少,科技成果不多,经济的创新能力不强,使得该地区的经济韧性低;此时处于较高经济韧性的地区是南京、苏州和无锡3个市,且“南京>苏州>无锡”,只有常州市处于中度经济韧性等级,其余各市均处于较低经济韧性等级。

图2 江苏省城市经济韧性分布柱状图

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省,多数地级市的经济韧性有所下降,2009年部分地区仍受经济危机的滞后性影响,经济韧性持续降低,特别是原先处于较高经济韧性等级的无锡市在2009年时降至中度经济韧性等级,徐州市由较低经济韧性等级降至低度经济韧性等级,与宿迁、淮安和盐城市共同构成低度经济韧性区,其余各市经济韧性皆有所下降,但未突破上下等级的临界点。

到2012年时,全省经济逐渐回转,苏南地区稳步增长,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外流人口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科技成果快速增长,促使徐州、淮安两市的经济韧性上升一个等级,与扬州、泰州和镇江等市构成较低经济韧性区,而较高经济韧性区和中度经济韧性区与2009年保持一致。

近年来,受“一带一路”对接“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政策的影响,江苏将徐州、连云港作为龙头城市,要打造 “徐连一体化”,带动宿迁、淮安和盐城等临近城市的发展。此外,沿海城市如盐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盐城市2015年经济韧性成功摆脱多年来的低度经济韧性等级困境,上升至较低韧性等级。苏南地区一直促使“四化”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吸引省内和省外的流动人口,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无锡市2015年经济韧性再次恢复到2006年的较高韧性等级,继续与南京市和苏州市共同构成省内较高经济韧性区;镇江市经济韧性评价值也成功上升为中度韧性等级,与常州市共同构成中度经济韧性区。纵观10年来江苏省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情况,整体上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然而苏北地区经济韧性不断增强,“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可能会转变为“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此外,苏州市和南京市始终是全省经济韧性较高区,这种分布特点与孙阳等人在对长三角地级市研究中得到的除上海外,南京、苏州城市经济韧性处于较高韧性水平的结论相一致[31]。

四、江苏省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及调控途径分析

(一)江苏省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分析

对10年来江苏省各市的经济韧性评价总值进行排序,发现苏州市位列第一,扬州市处于中间位置,而宿迁市排名最靠后,所以选取苏州市、扬州市和宿迁市作为经济韧性高、中、低和苏南、苏中、苏北的代表城市,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3市的经济韧性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江苏省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经过计算,求得苏州市、扬州市和宿迁市经济韧性评价值与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度(见表4)。

表4 苏州市、扬州市和宿迁市经济韧性与评价指标的关联度

从表4来看,各项评价指标与不同区域经济韧性的关联度是不同的,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与苏州市经济韧性评价值关联度最高的5项指标分别是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比值(X11)、财政收入占GDP的百分比(X9)、城镇化率(X3)、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X15)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百分比(X10);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X15)、在校大学生数(X14)、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比值 (X11)、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X7)和城镇化率(X3)是与扬州市经济韧性评价值关联度最高的5项指标;与宿迁市经济韧性评价值关联度最高的5项指标依次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X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百分比(X10)、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X12)、城镇化率 (X3)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X15)。

综合3个代表城市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江苏省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这说明经济韧性与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地区净流入人口密切相关。另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百分比、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比值、财政收入占GDP的百分比、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在校大学生数和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地方财政自我满足能力和科教水平等经济多元化程度及创新能力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也较大。苏州市和南京市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不断吸引省内及省外大量的流动人口,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再加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经济结构合理,商业投资和地方财政稳健,经济多元化程度高,所以研究时间内经济韧性一直处于较高韧性等级,是江苏省经济韧性最高的两个城市;反之,宿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率低,吸引力弱,区域内流出人口较多,经济活力欠缺,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经济多元性不足,城市经济韧性一直处于低度韧性等级,经济韧性急需提高。最终在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江苏省经济韧性形成“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

(二)经济韧性调控途径分析

人均GDP和地均GDP等是经济韧性的次要影响因素,城镇化率是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所以要提高经济韧性,一方面需要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创造有力的宏观经济基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保证地区具有足够的经济综合实力以应对经济冲击,使得经济平稳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准确掌握经济结构转型时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高地区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加大地方财政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加强地方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能力,进而提高经济韧性。此外,也需增强地方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其中尤其需要提高地区的吸引力,吸引大量的省内及省外流入人口。苏南地区应进一步吸引周边省份的流动人口进入,促进经济发展;苏中、苏北地区则需要搞好自身建设,留住市内人口,防止人口流失,并促使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人口流入,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地区经济创新能力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多元性,增强经济韧性。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极值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从市域尺度研究了2006—2015年江苏省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江苏省城市经济韧性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006—2009年经济韧性持续下降阶段、2009—2013年经济韧性波动上升阶段和2013—2015年经济韧性快速增长阶段,江苏省13个市以及三大分区经济韧性的演变特征也基本符合全省经济韧性演变的三阶段特征。

第二,研究时段内,江苏省不同地区的经济韧性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南京市和苏州市一直是江苏省经济韧性较高等级区,宿迁市一直是江苏省经济韧性低度等级区。近年来苏北地区经济韧性不断增长,“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有转变为 “苏南>苏中=苏北”空间格局的可能性。

第三,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两项指标是江苏省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地方财政自我满足能力和科教水平等经济多元化程度及创新能力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四,提高经济韧性,需要保持经济的稳定性,提高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有所变化,因此在对下一层次区域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时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完善和优化。研究尺度不同,揭示的时空特征也会有所差异,在后续研究中还可以变换研究尺度,从不同尺度深入分析研究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Klein R J T,Nicholls R J,Thomalla F.Resilience to natural hazards:how useful is this concept[J].Environmental Hazards,2003(1):35-45.

[2]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23.

[3]联合国翻译机构.新城市议程 [EB/OL].(2016-10-20)[2017-10-10].http://habitat3.org/wp-content/uploads/NUA-Chinese.pdf.

[4]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2):48-54.

[5]Meerow S,NewellJ P,Stults M.Defining urban resilience:a review [J].Landscape&Urban Planning,2016,147(March): 38-49.

[6]Tyler S,Moench M.A framework for urban climateresilience[J].Climate and Development,2012(4): 311-326.

[7]Ahern J.From Fail-safe to safe-to-fail: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in the new urban worl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4):341-343.

[8]Desouza K C, Flanery T H.Designing, planning, and managing resilient cities:a conceptual framework[J].Cities,2013(4):89-99.

[9]SuárezM,Gómez-Baggethun E,BenayasJ,etal.Towards an urban resilience index:a case study in 50 spanish cities[J].Sustainability,2016(8):774.

[10]赵冬月,施波,陈以琴,等.协同管理对城市韧性增强机制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6(8):207-214.

[11]Tyler S,Nugraha E,Nguyen H K,et al.Indicators of urban climate resilience:a contextualapproach[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16, 66(不详):420-426.

[12]Martin R,Sunley P.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conceptualisation and explan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5(1):1-42.

[13]Martin R.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1-32.

[14]Adger W N.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are they related[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 (3):347-364.

[15]Cutter S L,Barnes L,Berry M,et al.A place-based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natural disaster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 (4):598-606.

[16]Drobniak A.The urban resilience-econom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10):5-20.

[17]刘江艳,曾忠平.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电子政务,2014(3): 82-88.

[18]孙阳,张落成,姚士谋.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长三角地级城市韧性度评价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8):151-158.

[19]刘堃,仝德,金珊,等.韧性规划·区间控制·动态组织:深圳市弹性规划经验总结与方法提炼[J].规划师,2012(5):36-41.

[20]杨敏行,黄波,崔翀,等.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灾害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6(1):48-55.

[21]苏杭.经济韧性问题研究进展 [J].经济学动态,2015(8):144-151.

[22]胡晓辉.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8):64-72.

[23]徐媛媛,王琛.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2017(8):986-994.

[24]苏飞,张平宇,李鹤.中国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地理研究,2008(4):907-916.

[25]孙峰华,李世泰,杨爱荣,等.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6(6):974-977.

[26]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27]易德生,郭萍.灰色理论与方法提要、题解、程序、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25-35.

[28]苏飞,张平宇.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地理学报,2010(4):454-464.

[29]杨艳茹,王士君,陈晓红.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动态演变及调控途径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5(4):456-463.

猜你喜欢

韧性江苏省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