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原与丘陵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差异研究
——基于765份调查问卷

2018-06-29黄利民郭元武刘成武胡碧霞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丘陵地区户主平原

黄利民, 郭元武, 刘成武, 胡碧霞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地区人地关系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改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为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其弊端也日渐凸显,这种小农经营模式让农地细碎而分散,使我国成为了农地细碎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随着社会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在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兼业,并将主要精力用在进城务工上,致使我国农地出现大规模边际化和撂荒现象[2]。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模式出现[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这推动了我国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而土地流转恰恰是适度规模经营前期的关键环节,可见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新时代,我国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意愿被国家社会所重视,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展开土地流转意愿研究。关于土地流转,多数研究从农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规模经营[4]等方面进行探讨,本研究集中关注土地流转意愿问题。此前,关于土地流转意愿的研究为数不少且视角各异,其中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集中关注一个影响因素,常见的有从年龄[5]、性别[6]、生计方式[7]、土地利用投入[8]、兼业[9]、农户认知[10]、收入预期[11]以及产权偏好[12]等因素出发进行的研究;部分学者以特定区域诸如江汉平原[13]、丘陵区[14]、城郊区[15]等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也有专注于土地转出的单一流向意愿研究[16]。本研究以湖北省4个市(县)为研究区域,其中汉川市和云梦县为平原地区,安陆市和广水市为丘陵地区,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比分析影响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农户做出土地转出转入决策的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以湖北省广水市、安陆市、汉川市和云梦县为研究区域。广水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脉西端,为丘陵地区,总面积为2 675 km2,总人口93万人,辖20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陆市,位于大洪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处,地形以丘陵为主,总面积为 1 355 km2,辖15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 63万人。汉川市,位于汉江下游,江汉平原腹地,总人口约109万人,总面积为 1 659.04 km2,其中耕地、水域为汉川市主要土地类型,年平均气温16.1 ℃,平均日照时数 1 938.5 h,年平均降水量 1 198 mm,无霜期230 d。云梦县,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东北部,总面积为604 km2,总人口约68万人,辖9镇3乡,年平均气温16 ℃,年平均日照时数1 993.6 h,年平均降水量 1 074.5 mm,无霜期为247 d。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方法选择

以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为因变量,当农户愿意转出或转入时,赋值为“0”,农户不愿意时,赋值为“1”,由此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若将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为“愿意”的情况出现概率记为Pi,则能够得到以下回归模型公式[17]:

(1)

式中:Pi为农户愿意流转的概率,1-Pi则为农户不愿意流转的概率。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为“愿意”的概率与“不愿意”的概率之比为土地流转事件的发生比,且该事件的发生比不会为负,也无上界。经过对数变换步骤之后,可以得到以下Logistic回归模型的线性模型:

(2)

式中:α表示常数;βi为回归系数;xi为解释变量;i代表自变量的个数。

2.2 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是由各个不同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大致来自以下方面: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耕地经营现状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考虑到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并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村土地流转利好的政策,因此,本研究重点探究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耕地经营现状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与之相应地选取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家庭年收入、非农收入比例、耕地总面积、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撂荒、是否有转入、是否有转出等13个变量(表1),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究其对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机制。

表1 Logistic模型估计的变量选择及解释

2.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7年8—9月笔者所在课题组对2个丘陵地区(广水市、安陆市)、2个平原地区(汉川市、云梦县)的抽样调查问卷。通过对4个市(县)中的24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共计获得776份纸质问卷,剔除其中信息不全和信息明显失真的无效问卷,最终获取76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 98.6%。其中平原地区的有效问卷数为385份,占有效问卷总量的50.3%;丘陵地区的有效问卷数为380份,占有效问卷总量的49.7%。

3 结果与分析

对765份来自4个市(县)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汉川市和云梦县所在的平原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53.5%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12.0%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41.5%的农户愿意转入土地;广水市和安陆市所在的丘陵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30.1%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13.0%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17.1%的农户愿意转入土地。显而易见,丘陵地区大部分农户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而平原地区大部分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且在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愿意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中大部分愿意转入土地。

3.1 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调查问卷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主要来自土地经营现状方面,具体包括耕地总块数(Sig值=0.043**)、耕地质量(Sig值=0.000***)、是否有转出(Sig值=0.000***),其中农户的耕地总块数(截距=-0.198)越多,其土地转出意愿越弱;耕地质量(截距=1.184)越高,其土地转出意愿越强;在是否有转出(截距=-1.752)因素中,已经有转出土地情况的农户要比没有转出情况的农户具有更弱的土地转出意愿。影响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主要来自个体因素和土地经营现状因素,具体包括户主性别(Sig值=0.016**)、户主受教育程度(Sig值=0.080*)、是否有撂荒(Sig值=0.076*),其中在户主性别(截距=-1.837)因素中,男性户主的土地转出意愿要弱于女性户主;在户主受教育程度(截距=0.345)因素中,文化程度越高的户主其土地转出意愿越强;在是否有撂荒(截距=-0.685)因素中,有撂荒情况的农户土地转出意愿要弱于没有撂荒情况的农户。

平原地区,耕地总块数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调研发现,农户所属耕地块数越多时,往往其耕地面积相应越大,越利于规模经营,规模经营相较于传统小农经营获利更丰,因此,耕地块数越多的农户土地转出的意愿越弱;耕地质量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当耕地质量越高时,相应的转出价格会越高,因此,没有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会倾向于将高质量土地转出以获得高收益;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已经有土地转出行为的农户,往往所剩土地数量不多,其剩余部分土地多是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口粮地和菜地,因此,已经有土地转出行为的农户转出的意愿会弱于没有转出行为的农户。丘陵地区,女性户主比男性户主的转出意愿更强烈,调研发现,农户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多数为中年女性,这部分劳动力往往身体素质不强,而农业生产多是重体力工作,因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愿意将土地转出;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往往就业机会越多,越容易找到比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更高的工作,因此,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土地转出的意愿越强。纵观来看,平原地区,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土地经营现状;丘陵地区,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因素主要为户主的个体因素。

表2 农地转出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统计水平上影响显著。下表同。

3.2 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主要来自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土地经营现状因素,具体包括户主年龄(Sig值=0.055*)、劳动力数量(Sig值=0.082*)、家庭兼业情况(Sig值=0.000***)、耕地总块数(Sig值=0.082*)、耕地质量(Sig值=0.005***)、是否有转入(Sig值=0.010***)、是否有转出(Sig值=0.045**),其中户主年龄(截距=-0.030)越大,土地转入意愿越弱;农户劳动力数量(截距=0.192)越多,土地转入意愿越强;家庭兼业情况(截距=0.838)因素中,非兼业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强于兼业农户;耕地总块数(截距=0.111)越多,农户土地转入的意愿越强;耕地质量(截距=0.618)越高,农户土地转入意愿越强;在是否有转入(截距=-0.751)因素中,已经发生过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弱于没有发生过转入行为的农户;在是否有转出(截距=1.142)因素中,已经发生过土地转出行为的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强于没有发生过土地转出的农户。影响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主要来自个体因素和土地经营现状因素,具体包括户主性别(Sig值=0.003***)、耕地质量(Sig值=0.003***)、是否有转入(Sig值=0.001***),其中在户主性别(截距=1.098)因素中,男性户主的土地转入意愿强于女性户主;耕地质量(截距=1.389)越高,土地转入意愿越强;是否有转入(截距=-1.164)因素中,已经发生过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的土地转入意愿弱于没有发生过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

表3 农地转入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统计水平下显著。

平原地区,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调研发现,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的土地经营能力就越大,因而愿意转入更多的土地经营;非兼业农户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方式,在农业方面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兼业农户劳动力逐渐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相较而言,前者的土地转入意愿会强于后者;耕地总块数越多意味着耕地的破碎化越严重,为了便于从事农业生产,农户希望转入周边的土地,使其与原来的土地集中连片,从而更利于耕作和规模经营;拥有高质量土地的农户在同等耕作方式下会获得比其他农户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也会产生比其他农户更多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因而会有更强的土地转入意愿;已经发生过土地转出行为的农户中,之所以转出土地,大部分是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而这些农户一方面仍在经营的土地所剩无几,另一方面实际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潜力,因而会比没有发生过土地转出行为的农户具有更强的土地转入意愿;户主年龄和是否有转入与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负相关关系,户主年龄越大,往往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越弱,因而其土地转入的意愿也会越弱;已经发生过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若再次转入土地,就有很大概率成为规模经营农户,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规模农户只会占很小一部分,因而大部分已经转入过土地的农户土地转入意愿会弱于没有发生过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丘陵地区,户主性别、耕地质量与土地转入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调研发现,男性户主相较于女性户主具备更好的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因此,一般情况下,男性户主比女性户主具有更强的土地转入意愿;是否有转入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已经发生过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大部分不会再有转入需求或转入需求会减小,相较于没有发生过土地转入的农户,其土地转入意愿更弱。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765份来自湖北省4个市(县)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平原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53.5%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12.0%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41.5%的农户愿意转入土地;丘陵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30.1%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愿意转出土地的农户占13.0%,愿意转入土地的农户占17.1%。

在土地转出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为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其中耕地质量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总块数、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撂荒,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性别、是否有撂荒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在土地转入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为户主年龄、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入、是否有转出,其中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年龄、是否有转入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从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在土地转出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主要因素集中于土地经营现状,影响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主要因素集中于户主个体特征。在土地转入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主要因素集中于家庭因素和土地经营现状,影响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主要因素集中于土地经营现状。因此,平原地区政府应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同时创新土地整治技术,以提高耕地质量,改变耕地破碎化现状,从而促进土地流转进程。丘陵地区政府应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开展成人教育事业,尤其要鼓励女性参与其中;还应做好本区域农地撂荒的统计工作,重点针对撂荒严重的地区开展土地流转宣传活动;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以促进本区域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无论是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地区,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取决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本研究为了便于研究,忽略了对土地流转意愿存在影响的一些其他因素,尤其是没有考虑政策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机制的分析,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 花.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思路[J]. 科学社会主义,2010(1):125-128.

[2]刘成武,李秀彬. 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诊断——以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J]. 地理研究,2006,25(5):895-904.

[3]胡 震. 朱小庆吉.农地“三权分置”的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1):106-117.

[4]Berg M M V D,Hengsdijk H,Wolf J,et al. The impact of increasing farm size and mechanization on rural income and rice produ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China[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94(3):841-850.

[5]王亚辉,李秀彬,辛良杰. 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来自CHIP2013的数据[J]. 资源科学,2017,39(8):1457-1468.

[6]吴云青,罗 倩,密长林,等. 农民农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基于天津市578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6):69-74.

[7]陆继霞,何 倩. 生计视角下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某县龙村的实地调查[J]. 农村经济,2016(2):39-43.

[8]刘成武,黄利民. 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及其土地利用意愿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0):297-305.

[9]张忠明,钱文荣. 不同兼业程度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基于浙江的调查与实证[J]. 农业经济问题,2014,35(3):19-24.

[10]钟晓兰,李江涛,冯艳芬,等. 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J]. 资源科学,2013,35(10):2082-2093.

[11]高 伟,张 苏,王 婕. 土地流转、收入预期与农村高等教育参与意愿[J]. 管理世界,2013(3):82-95.

[12]徐美银. 农民阶层分化、产权偏好差异与土地流转意愿——基于江苏省泰州市387户农户的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2013(1):56-66.

[13]王萌萌,宋 戈,黄善林,等. 基于农户调查的江汉平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4):99-103.

[14]范乔希,应寿英. 丘陵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调查——以重庆市为例[J]. 调研世界,2017(8):32-37.

[15]何国俊,徐 冲. 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J]. 经济科学,2007(5):111-124.

[16]吴 萌,甘臣林,任 立,等. 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下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EM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典型地区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9):62-71.

[17]陈 昱,陈银蓉,马文博.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水库移民安置区居民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四川、湖南、湖北移民安置区的调查[J]. 资源科学,2011,33(6):1178-1185.

猜你喜欢

丘陵地区户主平原
那一片平原
平原的草
浪起山走
丘陵地区的人工挖孔墩(桩)基础设计
红平原上的“小肉山”
成都周边丘陵地区产业集聚融入大成都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东北部丘陵地区发力追赶实现全面小康
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
张小飞落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