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公检:淮安纤检检出真水平
2018-06-29滕启跃
文/本刊记者 滕启跃
茧丝的公证检验是国家对纤维质量、数量进行监控的一种行政手段,是纤维产品质量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公证检验出具的证书除了作为质量、数量凭证外,也是国家制定纤维宏观调控政策的依据之一,公证检验证书在市场交易、价格形成以及结算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淮安纤检所作为我国较早一批开展干茧、生丝“公证检验”的机构,在茧丝公检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2017年,在中纤局组织的每季度全国桑蚕干茧和生丝公证检验监督抽验中,淮安纤检所的茧丝公检相符率达到100%,水平受到业内一致认可。
筚路蓝缕从业艰
淮安纤检所从1997年开始,已经开展生丝质量检验,是江苏省纤检机构中最早从事生丝检验的机构,2008年成立茧丝科,开始从事干茧公检,是全国第二批参与干茧公检工作的机构。
1997年的时候,淮安纤检所副所长赵卫章从丝绸公司调到淮安纤检所。初到之时,淮安所还没有一个专业的生丝检验人员,甚至对生丝检验这个名词都很陌生。
“那时候我带着七八个同事到山东省学习。这就是最早一批从事生丝检验的力量。但是现在这批人已经大多转岗或者调任其他部门。目前做茧丝公检的人员主要是2008年以后的。”赵卫章说。茧丝公检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并不容易。
茧丝公检的辛苦在于天气和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双重挑战。每年公检工作量最大的时候是六七月份。外面的温度高,室内的温度更高。煮茧和解舒试验都要靠蒸汽才能进行,因此在最酷热的夏季操作间的温度基本都在60℃以上,而且湿度也在80%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检验人员每天都要待上10个小时左右,为了防止中暑,大家每隔半个小时就用冷水洗脸和手脚。干茧检验是在高温高湿下进行,而生丝检验却是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室外是30℃的高温,室内却是20℃的恒温,由于室内外温差大,长期从事该工作的检验人员手指都患上了关节炎。
“淮安夏天是出名的桑拿天,所以我们心里最怕的是这个季节。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根据规定,10天到15天内,必须出证。企业在等结果,我们心里同样着急。最忙的时候,早上7点上班,要干到晚上八九点钟下班,中间没有轮班休息的时间。”茧丝科科长袁素荣说。
淮安纤检所茧丝科目前共有6名职工,其中女职工5名。每个人都是除了一个主岗外,还身兼其他多个岗位,分工明确又协作一致。在人手少、任务重、茧丝生产季节性强的前提下,茧丝科全体人员做到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每年的春茧收购、加工和抽验工作都是在酷暑天,由于蚕茧本身的特性,特别容易产生蛆虫。抽样是在密不透风的仓库,堆积的干茧散发着一种有机物独有的恶臭,时不时钻出一些不知名的昆虫。茧丝科从事检验工作的以女同事居多,大家在完成工作时,不但要战胜体能的困难,也要克服心理的折磨。”袁素荣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女同事仍然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劲,和科室其他男同志一样吃住在外,到干茧和生丝公检企业抬包、过磅、测水、抽样、搬样。无论环境如何,全科室没有一个人消极怠工,都在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目的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茧丝公检任务。
技术、荣誉获丰收
2017年是淮安所茧丝公检发展中的标志性一年,赵卫章形容“这是淮安所技术能力迈上的一个新台阶”,直接体现在技术比武和桑蚕干茧新标准次茧和下茧的实物样品制作这两个领域。
技术比武,是体现检验人员技术能力最直接的体现。2017年,淮安纤检所在全国茧丝质量检验技术比武中获得团体第二名,同时获得两个单项的个人第二名,其中副所长赵卫章获得了黑板检验第二名,茧丝科科长袁素荣获得了选茧第二名。
制作标准的实物样品,拍摄实物样照,可以让标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是标准推广使用的重要方式。2017年,淮安纤检所承担的《桑蚕干茧次茧和下茧实物标准样品》项目顺利通过中纤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
淮安纤检所副所长赵卫章谈到此次桑蚕干茧次茧、下茧实物标准制作工作时表示:“这是对淮安纤检所干茧公检技术实力的一次考验”。
2016年,根据GB/T 9111—2015《桑蚕干茧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相关规定,中国纤维检验局桑蚕干茧次茧和下茧实物标准样品采购项目公开招标。淮安纤检所最终赢得了此次标案。
“目前所使用的标准样照还是1988年的时候制作的,一直到现在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几十年来,随着蚕的品种的变化,生产设备的变化,一直沿用老的样照已经明显不符合现实需求。尤其是2016年实施了桑蚕干茧的新标准之后,我们预感到做一个新的实物标准,进而再做一套新的标准样照的时机来了。”赵卫章介绍。有了这个判断之后,在中纤局的招标开始之前一年,淮安纤检所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准备工作。在日常干茧公检中,选茧人员开始留意那些符合标准所规定的疵点形状的下茧、次茧,收集一些样品。
为了做好这次的桑蚕干茧次茧和下茧的实物标准,淮安纤检所动员了全部力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不同品种干茧的不同疵点的选拔,基本跑遍了全国主要的蚕茧产区。同时,在必要时候,也积极联系兄弟机构的力量帮忙,对于不能随时到达的偏远地区,用邮寄的方式,购买样品寄到淮安挑选。
“有的时候,可能寄了一大筐过来,我只能挑几个,甚至有时候都没用。”袁素荣作为淮安纤检所选茧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了此次实物样品的制作。她介绍,寄过来的样品比较无序,只是有类型,但是疵点从大到小各个形状的都有,所以最后选茧,到定案拍板,还是淮安所决定。
“比如某种类型的次茧,标准规定疵点渗入三分之一,但是茧层本来就这么厚,我们又不能把茧剪开去量,况且茧层这么薄,也不好量。这时候,就得靠经验去把握,到底哪个度是三分之一。”袁素荣说。这是一个复杂度很高的工作,在成千上万的茧中选最符合标准的茧,说是大海捞针也不过分。
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过困难。个别下茧类型,随着品种养殖方式的更新,现在几乎很少出现了,要找到一个合乎标准规定的十分困难。
“这时候没什么聪明办法,只有投入更多人力,更加专注。”赵卫章说。
制定标准的实物样品,兹事体大。淮安纤检所也是格外小心,最后不止做了一套标准样品,推荐会的时候,又邀请其他专家共同把关。正是靠着认真的态度,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专家组评审验收时评价:“研究项目开展了不同地域、蚕品种、形态幅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制作完成了27种类型的7档不同疵点程度次茧和下茧实物标准样品、实物标准样照,填补了国内相关实物标准样品的空白,通过在主产区初步使用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我国茧丝绸产业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提升质量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内强检验水平,外树公检形象”一直是淮安纤检所的工作原则。自茧丝科2008年设立以来,淮安所10年来已经公检了3万多吨桑蚕干茧和1000多批生丝。在中纤局组织的每季度全国桑蚕干茧和生丝公证检验监督抽验中,淮安所茧丝工作质量都以100%相符而受到表扬,同时在中纤局组织的茧丝公检工作质量监督检查中,茧丝公检工作质量得分均名列全国前列,受到中纤局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