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你三天课堂 《同一堂课》的语文教育尝试
2018-06-28朱晓佳
编者按
《同一堂课》是一档原创文化公益类节目,由南瓜视业、灿星制作和南方周末共同研发。在三天时间里,每个受邀的知名学者或艺人,化身为临时“代课老师”,在两岸三地不同特质的小学,为学生们上数节语文课,以探索语文教育的可能性。该节目已于2018年5月27日登陆浙江卫视。
假如给你三天课堂
《同一堂课》的语文教育尝试
“如果跑百米赛,起跑线特重要。但孩子要上多少年学?我就去研究马拉松了。我跟好多马拉松选手,包括冠军聊天,他们说马拉松最重要的是,开始保持实力,千万别跑在前面,要跟跑。领跑的那个,最后当冠军的很少。”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朱晓佳
老狼: 小神童学会比划“rock you”, 那是非常神奇的
❋学校:黑龙江漠河北红村北红小学
❋课文:李叔同《送别》
选择《送别》有不一样的意义。这些年,我身边很多音乐家朋友和亲人逝去了,生死两隔的感觉让我选择时埋了一点私心。前一阵,朴树唱这首歌的时候也哭了。它的音乐、旋律、歌词都特别简单,但蕴含了特别复杂的情感。孩子们可能很小,体会不到,我只希望优美的旋律留在他们的印象里。
我来的这所学校只有两位老师,是一对夫妻,师资很单薄。男老师主要负责数学和体育,女老师负责语文和音乐,还有一些课外内容。他们付出得非常非常多。男老师姓王,是大兴安岭人,作为支教志愿者来到北红村,已经住了九年多。他爱人俞老师是大庆的,已经在这儿坚持了三年多。她自己的孩子也在慢慢长大,特别不简单。你让我在这儿住三年,我都不敢想象。
我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所以找来了很多帮手。
因为漠河在中国最北边,观星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专门从北京天文馆请了一位天文老师,给他们讲讲星座、九大行星和太阳系。如果将来这里能建一个小天文台,他们也可以给大家讲。我带了一些太阳系的模型,要送给他们。模型需要小朋友们自己拼接,可以涂颜色,晚上有荧光。这其实是我儿子特别喜欢的玩具。
我也请做手机的朋友赞助了十套手机,虽然现在不鼓励小朋友玩手机,但他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拍照、听音乐。它是一个很有趣的玩具,希望老师能帮他们管理,别最后装了一堆游戏。
以前北京有一个乐队主唱,是中英混血。他在北京长大,后来离开中国,多年后回到北京,去各个地方录声音,比如鸽哨、抖空竹、菜市场,还有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他用声音构建了一个能够让人想象的城市。那我就想看看小朋友能不能回家录妈妈做饭的声音,爸爸唱戏、唱歌、唱二人转的声音,乡村里面随便什么声音。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手机的用途。
甚至到最后,我们可以用一些高级音乐制作软件,或者我拿给那些专业音乐制作人,把它们汇集起来,做成描述乡村的音乐。我希望这些手机能帮他们学习和记录生活,帮他们理解所处的世界。
我最擅长音乐,所以准备了几把小吉他、小鼓,还请了几个音乐家朋友,到时候他们会教小朋友简单弹弹吉他、打打鼓。我希望让他们知道有各种类型的音乐,音乐能表达人的各种情绪,最能释放人的天性。这也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另外一种方式。
我上中学的时候,住在中国广播艺术团宿舍的筒子楼里。我妈是团里的工作人员。
夏天,我在走廊里做作业,看到孙国庆,穿一个短裤,光着膀子,他那时在我妈团里拉“大贝斯”,弹吉他,在走廊里唱歌,是那种自然混响。当时我就傻了,我没见过吉他,说这个乐器太好听了,唱得也太棒了,太帅了。那时候,你心底就埋下了一粒种子。
我希望乐器能给北红村孩子的童年增加一点色彩。这里冰天雪地的,尤其冬天,好像没什么乐趣,如果会弹个乐器,是挺好的事儿。我希望用玩的方式,让他们对学习发生兴趣,再养成一些好习惯。
比如玩音乐,你得知道“哆来咪”,知道C和弦怎么按,知道这个鼓的低音在哪,高音在哪。要理解这六根弦,然后再按出和弦来,甚至最后演奏出一首歌曲,太困难了。无论你想玩得好,还是学得好,都需要花费一定精力,刻苦训练。
我也会要求他们,练习后把那些乐器摆放好。我以前看网球,发现纳达尔每次休息,都特别仔细地把那瓶水摆在椅子旁边。解说员就讲,他叔叔在他刚开始练网球的时候,要求他每次喝完水,要把这些东西整理好,管理好自己。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和好习惯,小孩对玩具特别容易喜新厌旧。
也许有一天,真有一个小神童学会了弹吉他,学会了比划“rock you”(注:直译为“摇滚你”)的手势,那是非常神奇的。
郑渊洁:真的千里马,没有伯乐也没关系
❋学校:台湾台中博屋玛小学
❋课文:韩愈《马说》
1990年,我的《童话大王》月刊出了台湾版,他们邀请我来台湾。那时我每天写很多,就没有时间。台湾还没到过,所以我想来这里。
其实我以前在皮皮鲁讲堂给这么小的小朋友上过课。皮皮鲁讲堂是这么来的:女儿小时候,我接送她上学,12年风雨无阻,把她接送成“学霸”了。家庭教育爸爸参与其实很重要,孩子被接送12年以后,面对学习就特“爸气”。
她上到二年级,有一天跟我说想上课外班,我很吃惊。孩子上幼儿园我们都不让。她说同学都上,我说那个课外班很毁人的,教学水平也不一定高,孩子在这种场合里面,长大容易不敬业。最后她哥哥说,这样吧,给她办一个课外班,叫皮皮鲁讲堂,聘我一个人当老师,教孩子们写作。
当时儿子定了一个规矩:不能有课堂纪律要求。你讲得不吸引孩子,孩子可以吃东西,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的注意力就是这样,你讲得再精彩,三分钟不换话题也不行。
我这次要给台湾小朋友讲《马说》。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有三本,其中之一是《古文观止》。我选了《马说》,想告诉孩子阅读时不要盲目地服从作者的观点,有时逆向思维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创新。创新的前提是推翻这个领域的上一个权威,我本身是这种思维的受益者。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实未必。我是有伯乐的,但要是真的千里马,没有伯乐也没关系。
我原来写诗,后来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给孩子写作,就写了一首寓言诗,到工厂阅览室找到一本叫《向阳花》的儿童刊物,把我那个关于壁虎和蝙蝠的故事寄去了。可能一次投稿被退回来,我就不写了,尝试别的东西。结果编辑也是刚大学毕业分到那儿,可能他拆的第一个信封就是我的。他手写了一封采用通知,满满一张A4纸。我很受鼓舞,一直写到现在,写了40年。应该说他是伯乐。
现在的伯乐就是读者,因为作品放在网上,放在微博上,或放在其他专门刊登文学作品的网站,点击量高,就会受注意。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跑百米赛,起跑线特重要。但孩子要上多少年学?我就去研究马拉松了。我跟好多马拉松选手,包括冠军聊天,他们说马拉松最重要的是,开始保存实力,千万别跑在前面,要跟跑。领跑的那个,最后当冠军的很少。
我就让女儿一开始不要成绩太好。你不让她考高分,但是让她大量阅读、看课外书。到高三,想当第一名的全是“人精”。课本别人也都倒背如流,那比的是什么?诗人陆游的儿子想学写诗,他就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其实所有孩子都是天才,才能展现在不同地方。厉害的老师和家长发现他的最佳才能区,把这个区域点燃;不合格的老师和家长,拿一个焊枪焊死了。点燃就在于鼓励,焊死就是打击贬低。
我儿子是在家教的,没上学,一个方式是两个人在家里聊天,用我给他编的教材。我们的考试是逆向考试,他考我。孩子出题考老师,积极性特高。在讲课范围内给老师出题,老师考的分数越低,越说明你们厉害。每次上完课,几个月后儿子出题考我,把我考倒了,我就说你厉害了。
最后一节课点评作文。我问孩子们知不知道007,他们应该都很感兴趣。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当一回007,比如设计一个悬念、一个伏笔;我会问孩子有没有开过车,18岁才能开车,但实际上他们都开过。老师每次留作文题,全班所有同学实际上就是驾驭文字的赛车,看谁提速快。在文字上,实际就是前三句话要吸引读者,写作时我对自己的要求都是这样的。
蒋雯丽:你对老师都没有尊重,还愿意听他的课吗?
❋学校:山西平遥县古陶四小学
❋课文:萧红《祖父的园子》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儿子16岁,女儿14岁。我演过很多母亲,常跟孩子合作。我导演的电影《我们天上见》里也有两个小孩。我很早就被告知,演员最怕合作的一个是小孩,一个是小动物,他们不演,特别真。在我的成名作《牵手》里,搭档的小演员“丁丁”只有四岁,我觉得他是我的老师。包括自己的孩子,我都觉得他们会时时刻刻给我很多人生启发。
这三天,我想和他们聊聊个人与祖辈的连接。在我们小时候,姥爷和爷爷叫什么名字,我都知道。但现在的孩子,爷爷奶奶叫什么,多大岁数,从哪个地方来,可能一概不知。我们中国人有家族传统,以前有宗祠,会祭祖。到我们这一代好像就没有了,越往下越淡。老一辈起名还会按家族排行。我们这一辈都是“雯”:雯娟、雯圆、雯丽。
上课前,我请老师帮我放映电影《我们天上见》。不管孩子们能看懂多少,这里的情感,这里的爱,我想他们能感受到。这部电影,我是拍给姥爷的。姥爷带我到12岁时离开了。有观众问:你从姥爷那里得到最多的是什么?我原来想是照顾、陪伴和教育,后来突然想到,他给我最大的就是爱。姥爷给了我那么多爱,让我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人生,面对所有困难。爱其实就是安全感。
我先用自己的故事和孩子们沟通,然后用萧红临终前的作品《呼兰河传》里的一段文字,课本里叫《祖父的园子》,和孩子们聊聊这件事。《祖父的园子》是萧红贫病交加之际写成的,那时她感到,人生最温暖的时光,就是童年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童年会影响每个人的一生,尤其在自己最需要爱的时候。我童年时,也有一个“祖父的园子”。
小时候姥爷给我定很多规矩,我至今都觉得是好的。比如进屋一定要喊人,回到家里,不管有多少人,都要一个一个喊。我来上课,他们站起来说“老师好”,我说“同学们好”,然后大家坐下,这是对先生、对老师的尊重。你对老师都没有尊重,还愿意听他的课吗?
见到这些孩子后,我发现他们非常珍惜祖辈的爱。通过对一个孩子深入的了解,更可以看到古城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古城也不再仅仅是对历史和人文的介绍。
我从这些孩子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来说,女儿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我女儿是一个孤儿,三岁半才到我们家。我在想,要怎样帮助她,让她有健全的人格,快乐的心灵。我们是有父母的人,也未见得快乐,对不对?童年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个孩子,不要伤害这棵小苗。小时候留下的一颗小伤疤,随着小苗长大,伤疤的口子会越来越大。
我小时候也有这种切身的感受。我虽然家庭完整,但小学五年转了三次学,每到一个学校都是新生。我不能够主动打开自己,跟别人交往,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和交往。我小时候说话还结巴,其实跟自己内心的自卑,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有很大关系。
张国立: 我们很多事情 太失礼了❋学校:曲阜市实验小学
❋课文:《论语》
我觉得“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很重要。通过这一堂课的准备,我又读了很多关于孔子的书。我六十多岁,这几天备课,每一天都在写,虽然很多在讲课时用不上,但我的手机、笔记本里记了特别多关于这方面的事和我想讲的话。不管怎么样,我又学到了。
这堂课并不仅仅是给孩子们讲课,而是互相学习。这里的小孩很厉害,他们知道孔子最倒霉的一件事是什么:他长得像一个“坏人”,被抓起来了。孩子知道这个,因为他是孔子的后裔,他们家里有些家传故事。挺有意思的,你来讲孔子,结果坐在你面前的孩子里有四个是人家的后人,而且辈分都不一样。
我从曲阜下了火车,就有一个想法。到处都是孔子像,都是孔子的大雕塑,我觉得应该让他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变成一个鲜活的人,不要把他弄成形式,我们得真知道他、了解他。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对不对。
比如说,孔子小的时候,都不知道父亲的坟在哪儿,母亲去世以后才知道。而且因为出身问题,那时他在曲阜,在鲁城这地方并不是很受尊重。▶下转第23版
孔子是大个子,比例上和一般人不一样。有一句形容他外貌的话,叫“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他驼背,你想想,一个这么高的人,每天和我们在一起多难受。他跟你说话的时候,为了表示谦恭,就得弯下来。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博采众家所长。这个人不好看,但态度非常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太难了。对我们成年人来讲,现在很多事情做得太失礼了。当然也怨不着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孔子就是因为看到礼崩乐坏,才重新开始把这些“礼”拾起来,交给人们。
当人们觉得没有礼,没有仁,没有理,没有孝了,就全乱了。人们内心有需求,这种东西很快还会建立的。我自己通过几天的学习和备课,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很多东西是缺失的。比如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我就很着急,和颜悦色很难。这几天面对孩子,我肯定有了一些变化。
王洛勇:自我体验成受害者,受害者的动物,甚至变成狼
❋学校: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中心小学
❋课文:蒲松龄《狼》
我选择毕节,主要是觉得这个地方有彝族、苗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也有很多汉族。生活在这样的山区村庄里,海拔又这么高,真的很不容易。我2017年演了一部电影叫《文朝荣》,他是一位彝族村支部书记,带领乡亲和家人奋斗30年,种树多年,把原来5%都不到的森林覆盖率变成百分之六七十。气候都变了,会看到飘过来的雾气、云彩。
拍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儿童演员都是当地的彝族孩子和苗族孩子。他们非常聪明,唱歌跳舞极有天赋。当下这种文化大发展中,应该在少数民族里寻找一些好苗子,给他们好基础,好条件。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就招过一个彝族孩子,形象好,表演不错,音乐剧《猫》巡回演出时首屈一指。
所有孩子的天性里都有动物性,孩子跟动物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再一个,我的背景是戏剧、音乐剧,把一个课文特别有机、不做作地跟体验式教学产生关系,用动物可能比较好。百老汇音乐剧里就有《猫》《狮子王》《走进森林》。
“狼”这种动物,在咱们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被歧视的嫌疑,“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蒲松龄先生当年写的这个故事,对狼的狡黠和配合作战有着生动的描写。
我们在国际上学表演,有一个很好的练习叫模拟练习。动物模拟练习是让我们冷静地感受文字,比如“狼心狗肺”、“狼心”仅仅就是一个心,“狗肺”跟各种动物的肺也差不多。你把这个词变成一种经历,变成一个人家丢过羊、丢过鸡,一个孩子丢过他自己非常心爱的,辛辛苦苦养起来的小动物,那么“狼心狗肺”可能就不光是一个形容词、几个字,而伴随着一种四处寻找、求助的行为。我们通过这种行为,让自我体验成受害者,受害者的动物,甚至变成狼。
我也希望从课文荡开去,讲讲狼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讲讲生态链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讲讲我们人和动物、树木、水、气候,和身边的人是什么关系。所以我选择这么一种不是天天能接触到的,甚至让他们害怕的动物。
当然,这首先是一堂语文课,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如何讲故事,如何观察生活环境,一草一木,身边的动物,让他们能够再次审视生活。我希望他们建立一种自信。他们对山水、土地的感觉,比城市孩子要强壮得多。他们爬山的速度,在这样的高原上,有初出茅庐的小牛犊的感觉。
我不知道教学目标能实现多少,反正把我自己摆成屠夫砧板上的肉,让学生来“剁”我了。不管现身说法,还是自嘲,这都是很有挑战的、未知的三天。
三天的教学只是头脑风暴,让他们知道原来学习还有这种方法。说不定有些老师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因为反而把学生脑子给弄乱了。就像我第一次回上戏教学,很多老师是“恨”我的:你怎么把学校的一些规矩改了。这也是抛砖引玉,我不能改变这个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环境,但可以分享一些经历。说不定这些课堂上的思维撞击,会成为他们未来路上意外的“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