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实施策略研究

2018-06-28李志瑛

考试周刊 2018年58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指导策略经验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需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成为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使幼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但当下诸多幼儿园忽视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科学活动远离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幼儿操作兴趣较弱,停留在浅层观察层面。为培养幼儿调动内在的科学探究动机,参与和了解深度的、可持续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将科学知识和经验有效内化,本研究以最真实的幼儿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科学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科学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教师观察与指导三大手段来具体实施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兴趣性、可持续性、主动性、多项性的深度探究学习。

关键词:科学活动;指导策略;经验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也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的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研究者通过聚焦幼儿生活,并实施三大策略:科学材料的投放、科学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师观察与指导,厘清了生活化与科学探究的关系,探明了基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其中,科学材料投放是底层基础,即厘清幼儿生活与科学活动的关联性是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底层基础。其次,开展科学教学活动为中层基础,即幼儿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是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中层基础;最后,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高层基础,即教师适宜的观察与指导是生发幼儿产生探究性学习,从而促进其探究能力发展的高层基础。三个层次,层层递进,不断挖掘基于幼儿生活的多样化的探究方式,从而实现其探究能力发展。

(一) 基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材料的投放

将科学活动所需材料与幼儿生活联系,形成诸多生活性科学材料,并将诸多材料投放到科学区。如将地域蕴含的客家文化元素——地瓜、红薯投放到科学区,引导幼儿感受和探究制作地瓜粉与红薯粉;让幼儿感知摩擦生电,选择玻璃棒、木头、塑料梳子、皮毛、丝绸、碎纸屑;让幼儿感受连接,选择纸张、纸筒、塑料珠、回形针、皮筋、小药瓶、杯子、螺丝等。即科学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一定要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够达到运用生活化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材料物化着幼儿能够达到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基于该逻辑的归纳与演绎,科学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尽管材料层出不穷,但关键是要符合幼儿核心经验发展的全面性和递进增长性。

(二) 基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1. 活动环节设计合理

根据幼儿阶段的各年龄阶段特点,我们经过实践证明发现,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活动的环节设计上需要合理。即首先关注幼儿“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引导幼儿进入探究的情景中;其次,激励幼儿对问题的后续发展进行推测,引导幼儿主动建构问题深入框架;第三,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试着进行实验和观察,自己学着解决问题;第四,引导幼儿将记录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逐步获得与归纳出事物的规律;第五,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与交流,将自身获得的经验分享给他人或学會倾听、学习他人的经验。

以大班科学活动“小纸片站起来”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幼儿关注问题:卡纸、报纸、面巾纸能站起来吗?——幼儿进行各种猜测——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并观察、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同伴交流得出:用折、卷等方法能让卡纸很快站起来,报纸较面巾纸更为容易站起来,面巾纸需要其他物品的帮助更容易站起来——通过夹子、回形针等物体的帮助使面巾纸站得更稳一些——怎样让纸站得高一些,通过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幼儿探究小纸片站起来的秘密。

2. 采用适宜的提问策略

适宜的提问策略,是教师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必要法宝。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不管是活动前的导入、活动过程中还是活动结束时,每个阶段的适宜提问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更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发幼儿深度的、连续性的思考,能激发幼儿更深层次地专注于探究活动和自身内部心理变化,实现幼儿科学领域的发展。

(1)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说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发较为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给幼儿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幼儿对有关的问题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而不是仅仅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来回答,从而激发幼儿深度思考。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花的一生”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对“花落以后会怎样”感兴趣,向幼儿提问:“花落之后会结果子,那它们的果子什么样呢?”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动脑筋猜想并开始记录自己心目中果实的样子。

(2)争议性提问

争议性提问是指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针对幼儿对事物产生的认知冲突,充分给予幼儿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让幼儿在激烈的问题互动中进行对经验的顺应和内化。如在科学活动“沉浮小实验”中,老师从幼儿看上去不相干的观察和发言中把矛盾抽出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如“我的乒乓球沉下去了;我的乒乓球没有沉;铁很凉,很凉;铁不凉;铁和手一样热乎。”老师把这些具有矛盾的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自己陷入讨论和深思。

(三) 基于幼儿生活,教师观察与指导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1. 基于识别的观察

对幼儿有效的指导是以观察为前提的,需要教师分析活动中幼儿可能发展的经验,能根据幼儿的操作活动识别其蕴含的经验和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即老师在观察幼儿时,要询问自己四个层次问题:首先要思考,幼儿正在做什么?再者,幼儿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发展需要?第三,幼儿现在的情况,是否需要介入和帮助?这样的帮助可能会引起幼儿怎样的发展?以此帮助教师学会识别幼儿的行为,而不是直接介入,没有给予幼儿自主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2. 激发与引导幼儿记录

记录是对幼儿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关注探究过程与尊重客观事实有着重要意义。在科学活动的各个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用适宜的方式记录活动的内容。可以引导幼儿用图画、简单的文字、符号、照片等多种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步骤。记录的形式可有个人、小组和集体等不同,教师还要指导幼儿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和内容,以免错过重要的信息。等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尝试对记录的信息和内容进行整理,用适宜、简明的形式把数据、信息转化为证据,培养幼儿对事物客观描述的能力。此外,不同年龄的幼儿所使用的记录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1)幼儿记录的方式

教师在引导幼儿记录时,可以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符号或数字)进行记录。例如:在“小纸片站起来”的记录表中,有的孩子用笑脸表示卡纸能站起来,哭脸表示面巾纸不容易站起来,有的孩子用符号“√”和“×”来表示,有的孩子用数字“1、2、3”来表示在卡纸、报纸、面巾纸三种纸中站起来的顺序。

(2)不同年龄的记录

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师引导幼儿记录有不同的特点。低龄階段的幼儿应偏生动、直观和具体,或也可以用实物记录,到了中大班,就可以逐步用概括程度高的方式记录。

小班幼儿的记录具有片段性、单一性,教师采用直观的图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继而整理在活动中的发现与习得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小班幼儿的观察结果与猜想不管是否一致,都需教师及时鼓励,引导幼儿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把观察的结果真实地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独立探索、自我学习的需求与愿望逐步增强,但观察能力、动作技能和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采用集体记录与个别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孩子发现物体的特征,学习基本的观察与记录顺序。

大班幼儿的记录意识和记录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已能用图标、文字等符号进行适宜的记录,体现出他们探究的轨迹,并可以展示和分享探究结果。

综上,基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材料的投放、基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基于幼儿生活背景下的教师观察与指导三大支持策略,极大增强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与其实际生活的关联,巧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有效提升了幼儿科学探究的趣味性、真实性、灵活性、可持续性和深入性。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庄珊.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彭海霞.对培育幼儿科学素养的生活科学课程探索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7.

[4]肖菊红;周惠英.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课程的园本实践[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版),2018.

作者简介:

李志瑛,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指导策略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