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2018-06-28孟云霞

考试周刊 2018年52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开设在大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很多研究者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断探索。本文首先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经济地域对教材进行整合,在教学上要改革教学方法,善用多种教学手段,最后对学生的考核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这三种对策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就业服务。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创新;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中国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大一必须要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综合知识方面受到多方积极的认可,也为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办学思想的深入,尤其是当今高速信息时代的发展,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对计算机相关基础理论不再进行过多要求,更加注重对实操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根据新的课程要求对本门课程进行相应教学改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材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但是由于出版版本不同,不同版本之间差距甚大,且这些教材很多都偏重于基础理论性的知识,实操性内容或者创新实操性内容欠缺。同时,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5后,甚至00后,这些学生不再是零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很多学生都从家庭、网吧或者其他途径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甚至不比专业教师差。最后,由于中国经济地域的差异,经济发达的一些大都市区域一般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综合能力比经济不发达地区要高,如我国北上广地区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求招聘熟手即有相关计算机工作经验的人,而西北地区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只是要求熟练使用相关办公软件即可。因此,针对以上情况,高职院校教师在使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材时,应根据不同经济地域,不同学生,不同版本,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更具有针对性,而不应该一门课程所有高职院校所有教师有一模一样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新内容,以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 改革教学方法,善用多种教学手段

1. 课堂内

课堂是中国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对课堂学习的把握关系这门课程学习的成败。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通过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拥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超越的优势,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组合使得课堂学习具有直观性。因此,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中尤其是实验课中可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但是多媒体技术的缺陷是教师与学生无法在实操过程中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安装互动教学软件,通过教师在软件上实际操作演示,学生可在实操过程中针对自己的问题向教师进行提问,以解决每位同学在实操过程中的困惑,提高学生每节课学习的效率。

2. 课堂外

利用高职院校校园网在课外让学生进行学习,可将本门课程相关视频、教学PPT、实训内容、案例讲解、综合实训、练习内容等上传至学校校园网,而后让学生们通过校园网进行学习。课堂外学习与课堂内学习相互联系又侧重不同,课堂内学习强调学生的基础学习,无差别学习,而课堂外学习强调学生的差别或创新学习。如在讲解Word部分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将实验内容安排为文字录入和编辑,课堂上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之后,课堂外可要求学生通过校园网的学习对Word这部分学习进行选择学习,如基础差的学生可对课堂上学习的文字录入和编辑进行加强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基础稍强的同学可对Word文字内容进行版面设计、排版;基础很强的同学可做一些实际应用,如可将本班学生通讯录进行编制等。因此,课堂外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基础进行的可选择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学有所获,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不同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计算机基础选择不同级别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三、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实操性和连贯性要求对其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而不是只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和简单的平时出勤情况。本门课程最终总成绩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

期末成绩: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学生出勤情况:每次上课学生签到情况,占总成绩10%。

课堂内作业完成情况:每堂课程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

课堂与教师互动情况:课堂上通过软件或者与教师面谈的交流情况,占总成绩比例的10%。

课堂外学习进度:在校园网上完成学习的进度情况及其选择的课后练习级别,占总成绩的10%。

课程内容实践或创新情况: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为班集体、教师、社团、学生会、学生、社会企业等所做的文本或设计,占总成绩的20%。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注重对学生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化本门课程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體现高职院校课程特征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单桂军.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田[J].科技信息,2010,7.

[2]董凤服,刘金萍,张旭辉.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3]闫祖书,赵慧英.加强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6):241-242.

作者简介:

孟云霞,河南省郑州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